《本草纲目》释名训诂

点赞:3837 浏览:127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本草纲目》(下文简称《本草》)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竭尽毕生精力而写成的一部中药学巨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是中医药学宝库里的珍贵遗产.《本草》所释药名凡1892例.每种药物正名之下列有“释名”一目,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本草》通过对药名的训诂,揭示药物的形态、气味、色泽、特性、功用、产地等.《本草》释名所释名物范围超越经典的樊笼,训诂方法的别具一格,“裨尔雅诗疏之缺”,自成一体,立一家之言.

按黄侃先生的说法,训诂即是词义解释之学.①其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记录汉语的汉字系统体现着汉字形、音、义三要素之间的微妙关系,三者密切关联,举一可得其二,以训释的依据而得出三种主要的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早在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一批训诂专籍相继涌现,各种训诂方法日臻完备而成熟,对后世的训诂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医学家李时珍饱读经书,熟稔训诂,他在《本草》的释名训诂中广采前代名物训释之长,并在方法和内容上多有创发,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释名训诂.本文以训释条例和方式为主线,概括出《本草》释名的训诂方法体系,进而探求其中的名源理据以及特色训诂,发掘它所蕴藏的训诂思想.

一、《本草》释名的训诂条例和方式

早在东汉时代,刘熙撰为《释名》,全书几乎通以声训,勒为专著,着意解释词源.②《本草》“释名”一目的旨趣与刘熙《释名》一脉相承,声训用例蔚为大观.此外,形训、义训也多有灵活独到的运用.今依训诂条例、方式密加爬梳,可归纳为直训、通训、追训三种条例,描写、推因、义界三种方式.

(一)训诂条例

1.直训

直训是直接以词解词,用已知或常用的词训解同义词(近义词),格式简约.如:薰者熏也,蕙者和也.(14卷,草部)杓者勺也,瓢者漂也.(38卷,器部)纸者,砥也.(38卷,器部)鲂,方也;鳊,扁也.(44卷,鳞部)孔雀,孔,大也.(49卷,禽部)“孔”有“大”意,故有“孔德”、“孔任”之谓,言“大德”、“大奸佞”也.黄耆,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12卷,草部)此处以“长”释“耆”是义训.《尔雅释诂下》云:“耆,长也.”郝懿行义疏:“耆者,《说文》云:‘老也.’老即长.故《玉篇》云:‘耆,长也.’”

2.通训

通训则用短语训释,训释语中的主训词与被训词有音同音近关系.通训其实就是义训中包含了声训的成分.主训字与被训字在音、义上的联系揭示了一定的语源意义.《本草》中的通训用例也极为丰富.如:铅,铅易沿流,故谓之铅.(8卷,金石)莸,其气疣臭,故谓之莸.莸者疣也,朽木臭也.(16卷,草部)梳,其齿疏通也.(38卷,服器)蜜以密成,故谓之蜜.(39卷,虫部)鹗,状可愕也.(49卷,禽部)麝,麝之香气远射.(51卷,兽部)驼,能负囊橐也.(50卷,兽部)囊橐乃盛物的口袋.《诗》毛传:“小曰橐,大曰囊”.囊橐是以驼所事释之.

3.追训

追训先以单音词直训,再详细解释名源.单字训释之后,还有一重追加的训释,或推因,或描写,手法多样,是复合训释.如:者,燔也,燔石而成也.(11卷,金石部)荛花,荛者,饶也.其花繁饶也.(17卷,草部)蚬,也,壳内光耀让初日出采也.(46卷,介部)

(二)训诂方式

《本草》释名的训诂方式有描写、推因、义界三种.作为医书,作者为了让读者对药物有更直观的印象,因而更多地采用了描写的训诂方式.

1.描写

描写的训诂方式描写事物本身的性征,训语常以“犹”、“若”、“如”、“似”、“然”等联结.如:粥,象米在釜中相属之形.(25卷,谷部)鹤字,篆文象翘首短尾之形.(47卷,禽部,形训)沙土,埏埴烧成者.(7卷,土部)描写声训往往说明了稳固的音义结合关系.如:礞石,其色蒙蒙然,故名.(10卷,金石部)蚯蚓,蚯蚓之行也,引而后伸,其如丘,故名蚯蚓.(42卷,虫部)蚺蛇,行更纡徐,冉冉然也.(43卷,鳞部)蝇,蝇飞营营,其声自呼,故名.(40卷,虫部)鸥,轻漾如沤也.(47卷,禽部)“沤”乃水中浮泡,以浮水轻沤写鸥水上翱翔之态,十分形象.

2.推因

推因是根据名物的物理、事理以及语音的线索探求名称的由来,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线索,进而探求其本源.如:豚,言其味美也.(44卷,鳞部)河豚得豚名,以其味美如猪豚也.推因声训中相似相关的概念常被赋予相同相近的语音,揭示了事物命名之间的相通关系.如:莼,纯乃丝名,其茎似之故也.(19卷,草部)白茅,茅叶如矛,故谓之茅.(13卷,草部)海蕴,,乱丝也.其叶似之,故名.(19卷,草部)有乱义,又有含藏之义,所藏愈多则愈乱.

3.义界

义界即用训释语廓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与相邻概念区别开.如:石韦,柔皮曰韦.(20卷,草部)陈廪米,有屋曰廪,无屋曰仓.(25卷,谷部)糕,单糯粉作者曰糍;米粉合豆末糖蜜蒸成者曰饵.(25卷,谷部)绢,疏帛也.生曰绢,熟曰练.(38卷,器部)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苇者,伟大也.芦者,色卢黑也.葭者,嘉美也.(15卷,草部)先以义界辨析“葭”、“芦”、“苇”,再次分别以声训释词.

有时为了解释名源,李时珍也综合运用多种训诂方法,使得训释内容更加精确而丰富.如:庵闾,庵,草屋也.闾,里门也.此草乃蒿属,老茎可以盖覆庵闾,故以名之.(15卷,草部)

二、探源训诂

汉语词汇积累的原生阶段,源生词的音义结合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但是词汇的派生却是以根词和源词的已经结合了的音与义为依据的.因而,词汇系统中常常是以根词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③这一组相近相关的概念有着相同的语源.同源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的意义.

1.声训探源

清俞樾《群经平议》卷十一云:“古训多存乎声,以声求之,义斯在矣.”汉语语源的探索肇端于声训.《本草》释名中不乏声训探求名源的精彩用例.如:矿,粗恶也.五金皆有粗石衔之,故名.麦之粗者曰麦广,犬之恶者亦曰犷.(8卷,金石部)“矿”、“麦广”、“犷”三者都从“”得声,且都寄寓着“粗恶”的语源义,音近而义通,是一组同源字.又有:古镜,镜者景也,有光景也.鉴者监也,监于前也.(8卷,金石部)这是一个精要的释源训诂.“镜”kyang“景”kyang双声又叠韵,甚至上古同音,“镜”kyang“”keam(鉴监)同为见母字,韵部分属阳、谈,有通转关系.说文:“景,光也.”《玉篇》:“镜,(监)也.”段玉裁曰:“镜亦曰(监),双声字也.”《广雅释器》:“(监)谓之镜.”《周礼秋官司氏》:“掌等以鉴取明水于月.”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④“景”、“镜”、“监”、“鉴”皆与光照成影相关,是同源字族.,音有二:音咸者,润下之味;音减者,盐土之名,后人作硷,作,是矣.(11卷,金石部)“咸”、“碱(硷、)”、“盐”三者有语音上的联系(见匣旁纽,谈部叠韵).意义上,“咸”指像盐一样的味道,《书洪范》:“土爰稼樯,润下作(咸).”这里的“碱”是“盐土”,“盐”是食盐的通称,“咸”、“碱(硷、)”、“盐”都与“盐”相关,同源关系是可靠的.有的探源正确地用源词解释了派生词,分清了源流,如:稗乃禾之卑贱者也,故字从卑.(23卷,谷部)“稗”从“卑”得声.(帮旁纽,叠韵)《玉篇》:“卑,下也.”《说文》:“卑,贱也.”而“稗”实细小,又非谷物,故以形容卑微.有“稗官”一词指小官,后世称野史小说为稗官以区别于正史,其卑微之意显而易见.这里“卑”是源词,“稗”为其所派生.

《本草纲目》释名训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参考文献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同训探源

同训也是《本草》释名探求名源的重要方法.如:“凡物黑色谓之卢”.又“黑色曰黎.”同以“黑”训,“黎”、“卢”同义,语音上双声,故而同源.

3.字源探索

《本草》释名不仅对名源作出推测,还根据形训对一些字源进行说解.如:墨,古者以黑土为墨,故字从黑土.(7卷,土部)竹字象形,从倒草.(37卷,木部)簟可延展.故字从竹覃.覃,延长也.(38卷,器部)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刻意求解所有名源,结果常常事与愿违,犯了滥用声训的错误:葡萄,饮之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33卷,果部)蜘蛛,知乎诛意者,故曰蜘蛛.(40卷,虫部)蚁有君臣之义,故字从义.(40卷,虫部)狗,吠声有节如叩物也.(43卷,鳞部)鼠,其寿最长,俗称老鼠.(51卷,兽部)

三、特色训诂

《本草》释名尝试探求各种事物的命名理据,多为作者的发明,言人所未言,许多释源具有启发性.有不少是巧用了语音的线索来解释名物,如: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10卷,金石部)茺蔚,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15卷,草部)苘麻,种必连顷,故谓之苘也.(15卷,草部)“苘”、“顷”音同.箬,箬若竹而弱,故名.(卷15,草部)蒺藜,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其伤人也.(16卷,草部)水藻,藻乃水草之有文者,洁净如澡浴,故谓之藻.(19卷,草部)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23卷,谷部),好浴水,瞿瞿然.(49卷,禽部)蜜蜂,蜂尾垂锋,故谓之蜂.(39卷,虫部)鸽性淫而易合.(48卷,禽部)鹦母鸟(“鹦鹉”的异体),婴儿之学母语.(49卷,禽部)殷蘖,殷,隐也.生于石上,隐然如木之蘖也.(9卷,金石部)《文选左思〈蜀都赋〉》:“邑居隐赈,夹江傍山.”刘逵注:“隐,盛也.”“蘖”乃草木砍伐后长出的新芽.以“隐”训“殷”,写殷蘖生长如新芽萌生众盛之貌.有的解释有别于经典,令人耳目一新:,截也,刚可截物也.于五金属水,故曰黑金.(8卷,金石部)而旧训中多谓“”以色黑而名,马即赤黑色的马,可证.又:梳,其齿疏通也.(38卷,器部)《释名释首饰》云:“梳言其齿疏也.”而此言“疏通”,别有意味.

也有从意义角度推断事物获名缘由的.如:萱草,萱本作谖.谖,忘也.诗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16卷,草部)赭魁,魁乃酒器名.(18卷,草部)漏卢,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15卷,草部)蓖麻,蓖亦作.,牛虱也.其子有麻点,故名蓖麻.(17卷,草部)

另有一些训诂在探讨古代文化.白垩,土以黄为正色,则白者为恶色,故名垩.后人讳之,呼为白善.(7卷,土部)蒲扇,上古以羽为扇,故字从羽.(38卷,器部)鸳鸯,有宛在水之意.(47卷,禽部)这一训诂取自《诗经蒹葭》“宛在水”一句,虽然为无稽之说,但富有情趣,极具思致.

四、余论

《本草》的释名内容充分而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训诂方法,尤其是它对于语源的探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是,它执意把所有事物的名源解释清楚,这实际是认为概念和语音有必然的联系,不顾约定俗成的事实原则,难免臆测附会的流弊.这直接导致了声训使用的范围和作用被随意夸大,产生了一些荒诞的错误.在一些训诂中,作者未能区分原始词汇和派生词汇,以流释源,本末倒置,有悖于作者“正始”的初衷.当然,要正确地评价《本草》释名的功过,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思潮和学术背景.在当时的训诂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李氏不可能提出科学系统的训诂探源理论.他在名物探源的过程中使用了俗源解释,但这些可为今天的名源研究提供参考或依据.对于同一概念见仁见智,作者从医学角度对一些词做出的训释值得我们借鉴.著作中还有很多从文化角度做出的训解,渗透着古人思维推理的方式,反映了当时深层的意识形态.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研究材料.


注释

①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②王卫峰《试论〈释名〉的语源学价值》,《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1期

③④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