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06年度优秀文奖揭晓

点赞:8843 浏览:344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由学者和评论家洪子诚、陈思和、曹文轩、李敬泽、张燕玲组成的评委会,从编辑部初选12篇论文中,经过独立认真的审读,以邮寄方式评出6篇获奖论文.2006年11月25日,《南方文坛》2006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在广西北海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在颁奖仪式上,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代表评委会宣读了获奖名单与获奖评语(以得票多少排序):

《南方文坛》2006年度优秀文奖揭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创作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又一种破坏文化的逻辑――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并论近年“崇胡贬鲁”》(郜元宝2006•,4)

文章针对当下“崇胡贬鲁”的风气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驳论率真慎密,时显犀利或近于苛严,却坚持尊重历史复杂性的态度,真诚地与批评对象一起探寻出路.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走出“鲁胡优劣论”的怪圈,而寻绎“崇胡贬鲁”(或“崇鲁贬胡”)风气的内在理路,将之概括为“破坏文化的逻辑”,因而具有超越这一具体论题的启示意义,对学界的泡沫化现象也具警示意义.文章分析深切中肯、令人信服,文笔瓷实清朗、敏锐犀利,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洞见和才情思力.


《“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叙事”――近年长篇创作的“史诗化”追求及其困境》(邵燕君2006•,6)

作为“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的主持,邵燕君三年来以其严谨扎实的研究方式,切近中肯的批评风格,犀利明静的批评文字,努力为充满泡沫的文坛清理样貌,建构健康.本文突出体现了她这一批评风格,从对近年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的解读和剖析中,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在“宏大叙事”解体之后,重建长篇小说写作的“整体性”、“史诗性”是否可能,又是否必要?文章的答案和作品的品评也许存在争议,但是邵燕君提出的问题令人深思,她对文学现场富于学术性和建设性的干预令人尊敬.

《“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木心散论》

(李静2006•,5)

青年批评家李静与她所心仪的作家木心一样,是自由价值、个人主体本位、精妙体验、华美丰瞻的美学精神的虔诚信奉者.她对木心文字精髓的概括相当细腻精当,且文采飞扬.她以此参照,对当下文学的种种孱弱病症,表现了深切的失望和希望.木心的文本及其美学观,在李静笔下,转化为知人衡文的尺度.这也许引起争议,但在消费盛行的今天,李静持守的这一清正高贵的美学精神或许少人领会,却是一种必须.

《鬼影底下的历史虚空――对抗战文学及其历史态度的反思》(陈晓明2006•,1)

作为当下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前沿批评家之一,陈晓明置身世界文学的格局,以敏感而深刻、雄辩而优雅的批评文字,从中国现当代“主题史”的角度,讨论中国现代作家处理战争、反思历史存在的限度与阙如,对文学史的书写和文学创作,颇具参考意义.本文虽不是理论解剖刀挥舞得酣畅淋漓的陈氏代表作,但文章关于“个人性”与“历史化”关系的讨论,关于“历史”虚空与“个人”虚空的揭示,以及“回到生命本位”来反思历史、书写历史的呼吁,颇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差异:〈马桥词典〉的诗学和政治学》

(张柱林2006•,2)

青年学者张柱林通过对《马桥词典》的重读,努力对他心目中的经典进行新的阐释,更重要的是作者置身于新的繁复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这种阐释,敏感地注意到形式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将文本的细读与作品的社会历史环境分析有机结合,在解读中解剖.解读真切到位、独出己见,解剖后半部分虽不如前半部分精微透辟,却也感性入理.本文不仅展示了作者新的理论视野和学术追求,而且也使“重读经典”获得了一种当代印象.

《历史主义与“史传传统”终结之后――新现象研究之一》(孟繁华2006•,4)

评论家孟繁华的批评写作,大多将热烈的批评与严格的学术探讨规范于他对文学现场的热情干预,本文可见一斑.作者敏锐地解读并解剖了当下一些重要长篇小说,及其出现的“整体性”叙事的溃散和解体的文学现象.尽管对这种“整体性”解体和“历史主义”的终结,作者同样困惑,但他提出重新理解“历史”的涵义,重新界定小说“功能”的问题,具有引发问题深入探讨的可能性.文章富有才情和概括力的描述,显示了作者的学术洞见和批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