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向福克纳们学什么?

点赞:10432 浏览:437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总觉得,近些年来,我国大陆作家的诺贝尔情结非但没有淡化和消解,反而“历久弥坚”,呈越来越浓烈的趋势。,这里,我不是说当年我们吃葡萄而不得的酸辛和溢于言表的宣泄,也不是说那位移民塞纳河畔、,也用方块汉字书写的作家登上诺奖高端时让我们欲说还休的苦涩,我是说我们在向诺奖进军或者说是同世界文学接轨的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急功近利情绪,即以获奖作家作品为终极目标、,唯一参照,邯郸学步般地向人家看齐,甚至是刻意模仿、,拾人牙慧的现象。,

我们真的达到了福克纳等名家、,大师的境界了吗回答当然是没有,甚至是远远没有。,既然如此,我觉得当务之急是,我们应该进行严肃的自审和反思:中国文学到底应该向福克纳们学习什么,抑或是说,我们离诺贝尔文学的领奖台,究竟还有哪些差距。,笔者以为,当下,在学习西方文学的认识和实践上,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确立正确的整体文学观念,摒弃皮相的技法移植模仿。,

关于文学的整体观,即作家的创作要面向整个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其创作价值应该体现在和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传统同一律动的观点,对中国作家一直有着特别强烈的诱惑力。,2000年,刘再复先生说:中国的文学缺乏整体观,只有国家、,社会、,历史的维度,缺少另外三种维度,即一个是叩问存在意义的维度,卡夫卡、,萨特、,加缪、,贝克特属于这个维度,中国只有鲁迅的《野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一点。,第二个是缺乏超验的维度,就是和神对话的维度,就是说要有神秘感和死亡体验,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意识。,本雅明评歌德的小说,说表面上是写家庭和婚姻,其实是写深藏于命运之中的那种神秘感和死亡象征,这就是超验的维度。,第三个是自然的维度,一种是外向自然,也就是大自然,一种是内向自然,就是生命自然。,像《老人与海》,像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像梅尔维尔的《白鲸》,还有福克纳的《熊》,都有大自然的维度。,而内向自然是人性,我们也写得不够。,①如果说,刘再复先生的话只不过是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版图差异进行了他所认识的理念梳理,还没有对中国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刺激,那么,谢有顺先生下面的一席话就不能不令中国作家悚然心惊了。,他说:“只有这四种维度都健全的作家,才是具有整体观的作家。,在当代,除了少数几个人外,我觉得别的很多作家的文学观念都是不健全的,残缺的。,从这种不健全的文学观念出发,他们作品的气象自然也是有限的,很难获得进入伟大文学行列的博大品格。,更让人遗憾的是,许多作家甚至连这方面的想象都没有,更别说朝这个方向进发了。,”②

我们应该向福克纳们学什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西方文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那么,怎样朝这个方向进发,做一个完整的而不是“残疾”的作家呢对此,我们的作家不能不怦然心动,生发出落伍的危机和感喟,不能不立马实践,进行多种超越的想象和试练。,于是,在我们的小说创作中,力图填补三个维度空白的作品一古脑地涌上了文坛。,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像早期的《车站》、,《绝对信号》、,《野人》、,《爸爸爸》、,《红高粱》以及先锋作家们的文体实验那样产生过轰动效应,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已经形成了观念的时髦和时尚,已经化为许多作家的艳羡和效仿,已经成为许多评论家引领和赞美的表征。,苛刻的说,这些不过是半生不熟、,生搬硬套的所谓填补三个维度、,追求文学的整体化、,冲击世界文学高峰的赝品,在热热闹闹的炒作中已成为当代小说的样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学习西方大师的创作,一点都不错,症结在于,他们不学根本,学枝节,不学真谛,仿形式,只得到了人家的一些皮毛,极像置换了文化背景的克隆之作,这倒是令我们这个一贯尊崇创新和有着优秀文学传统的民族感到忧心的。,正如李建军先生所说:“某些作家拙劣地模仿拉美的魔幻手法,却将它的现实主义和批判弃置一旁,到最后,虚检测的编造和无节制的夸饰,竟然成为一种流行的修辞策略和写作技巧。,”③请看我们的一些轰动效应之作,无论是故事的架构(多为家族史、,故乡记忆),还是叙述视角(多为白痴、,智障、,精神病患者),无论是叙述方式(多为多元多维的转换),还是话语结构(多为絮语式的流水帐),无论是思想意蕴(多为双关),还是象征手法(多为人虫、,兽的互变),甚至是修辞格的运用,与福克纳、,马尔克斯等西方名家的作品何其相似乃尔!有的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仿造。,看来,提出端正我们的文学整体观念这个问题,确是当口了。,

二是坚守民族的优秀文学传统,告别低俗的人性描写。,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学传统,几千年来,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濡养下,辛勤的作家们奉献了汗牛充栋般的精神食粮,对建构、,弘扬中国人文精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之我以为,无论是“美、,刺”的倡导还是“文以载道”的张扬,似乎都不能贴上封建的标签轻率地否定,无论是功利的追求还是怎么写作的意识,都不能在人性的开掘中粗暴地遮蔽。,崇高的道德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尊严,以及二者的完美结合,应该是我们永远的求索。,在这种文学的跋涉中,面对欧风美雨的弥漫,我们要特别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看到,那些低俗的人性描写并不是西方文学的真谛,而是对西方人学观念认识的错位,并不是对西方文学经典范式的皈依,而是对西方文学人性开掘南辕北辙的误会。,

众所周知,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研究,是西方文化的悠久传统,也是西方文学演变的深层动因,就像高尔基所说的:“文学是人学”。,当人类不断推进文明历史进程的时候,西方文学也始终描绘着西方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无论是古希腊文学所呈现的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人的意识,还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尊重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的人文特征,抑或是现代主义对人的深刻认识和解剖,西方文学深刻的人性意蕴及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始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始终飘扬着人性解放的崇高旗幡。,然而,我们的一些作家却误读了许多经典作品,在学习中缺少形而上的思考,不自觉地走入了化模仿的误区,对劳伦斯的误读就是一例。,劳伦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是对自然原始生命力的崇拜。,他不满欧洲现代文明,认为它压抑了人的原始生命力,把人变得麻木、,自私、,虚伪和怯懦,造成人的普遍堕落和社会的全面腐败。,他要清除文明对人施加的种种束缚,重新唤起人的全部生命力,使人恢复生命的本色,具有勃勃的生机,从而使人类社会充满活力。,而要达到此目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因为既通向自然又联系着社会,在强烈的中,人最容易恢复自己的本来面貌,成为真正的人。,基于这种认识,劳伦斯提出了反对禁欲的要求,并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性的描写。,不过,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大师,决不是因为他描写了性,而是因为他通过性的描写艺术地反映、,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本质问题。,可我们的某些作家,却偏偏看中了劳伦斯的性描查重复率段,忽略和扬弃了人家的写作目的,把性描写作为唤取轰动效应的诀窍。,明明是煽情的露骨的描写,却指鹿为马说是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明明是只学得人家的一点皮毛,却自诩自吹是学得了西方大师的真经,你说怪也不怪。,因此,尽管有人据此纵情欢呼“中国小说界的一场革命风暴到来了”,“中国文学正在终结它的近百年的过渡形态,从而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并与世界文学接轨”,尽管有人乐观评估“中国小说终于进入正态操作”,“如今才踏上了艺术的坦途”,但我却乐观不起来。,我一直执拗地认为,在我们走向世界文学之林时,中国小说尽可以大量批发西方文学武库中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抑或是说,对本土文化尽可以什么都能遗忘,但是惟独不能丢掉中国文学传统的人文精神,惟独不能奉低俗为圭臬。,否则,这种接轨不是吞噬和消解掉中国小说固有的美质和丰沛精神,就是将小说文体引领到它的末路歧途。,

应该看到,低俗小说的恶性泛滥同我们文学批评的错位、,空位有很大的关系,批评界对这些作品的失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时下,如果是地摊上摆放的性蛊惑、,煽情的非名家的作品,那很可能是扫黄的对象,但倘若是名家写的、,有名气的出版社出版的东西,即便是的作品,也无人过问。,甚至是越黄越乱越有“史诗性”,越有“非凡意义”,越黄越乱就越有文化品位,越有审美价值,你说怪也不怪。,在这种云山雾罩的捧论鼓动下,窃以为,小说不出现“黄”河、,“黄”海那才是怪事哩。,

综上,我只是梳理了当下中国小说在向西方小说学习中出现的某些现象,这很可能是被人所指认的不屑一顾的杞忧。,不过,无论是进行往昔的回望,还是进行现实的检视,抑或是前瞻的预测,我都对福克纳们给中国文学的影响充满崇敬的情愫。,因之,我衷心期盼我们的作家能够给福克纳们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位,更衷心希望中国文学在借鉴西方文学中真正提升自己的品格。,须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某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学向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学的学习,并逐步地走向融合与趋同,是历史的必然,没有这种相互学习和影响,世界文学的进步是不可能的。,只要这种学习和借鉴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学传统和民族审美需求上,不是不顾本民族和本国的现实的生搬硬套、,生吞活剥、,食洋不化,那就一定能够取得可观的成就。,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④也多次强调,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想,不管文学观念如何嬗变,不管时代怎样发展,这些论述都不失为经典之谈。,我相信,每一位富有现代意识的作家,每一位对人类前途民族命运怀有崇高责任感的作家,每一位对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抱有很大期望值的作家,他们在艰苦的文学创造和审美追求中,一定能够真正读懂福克纳等大师,一定能够走近他们的心灵,踏入他们的艺术世界。,

郑丽娜渤海大学

注释

①刘再复:《答文学世纪颜纯钩、,舒非问》,香港《文学世纪》2000年11月第8期。,

②谢有顺:《尊灵魂,叹生命》,《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5期。,


③李建军:《是高峰,还是低谷》,《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④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鲁迅全集》第6卷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