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流行音乐

点赞:4318 浏览:143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该论文系2007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07SA068)

摘 要:在日益紧张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作为现代文明主要形式之一的流行音乐在引导人类情感的自然回归、对抗主流文化和重塑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拟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深入探讨流行音乐的当代社会功能.

关 键 词:后现代流行音乐情感回归反主流文化民族精神

音乐作为一种能够直达人类灵魂的语言,可以表现丰富的人间情感与思想内涵,是治疗人们心理疾病的最佳途径.现代流行音乐深受西方表现主义文艺的影响,其人文精神在于用乐音上的不协调和非对称来揭示现实世界的嘈杂与非人性,揭示人在大工业时代重压下被挤向边缘的精神性崩溃,表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与经验中麻木的灵魂和倍受束缚的审美自由.①它可以运用尖锐、刺耳的超常手段或通过大胆直露的歌词,毫无顾忌地渲泄心中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直接传递各种叛逆思想.德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学家T.W.阿多诺认为:传统音乐能够使人们在游戏和幻想中得到美的享受,而流行音乐则是要真实地反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们宣泄不良情感,消除社会危机和重塑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渠道.

(一)

流行音乐能够引导人类“真实性情”的自然回归.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精神受到严重创伤,陷入一种痛苦麻木、无法自拔的状态.人们难以界定自我,传统的审美价值和人生观被彻底摧毁,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界限遭到抹杀,变得模糊不清.人们不再崇尚英雄主义和精神,在后工业社会的强大压力之下,他们普遍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异化.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虽然同时拥有质和量,却没有实质性内容,它更多地是传递一种情感.情感构成了这个具有特殊经历与意义的世界的“曲调”、“纹理”和“色彩”.②如摇滚乐就从不告诉人们任何实实在在的内容,相反,它仅向人们提供重新打造好心情所需的精力和态度,以此来驱赶悲观,无聊和对现代生活的恐惧.因此,音乐作品在本质上是人类情感交融的心灵纽带,可以引导人类“真实性情”的自然回归.忽略这一点,即便其拥有高超的创作技艺和深奥的哲理内涵,也很难真正打动听众.笔者认为流行音乐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同与高雅音乐的大众化与多元化,它密切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真实地表达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满足他们宣泄情感的需求,反映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社会的各种现行制度形成巨大的冲击力.

相对于严肃音乐(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而言,流行音乐种类繁多,更新迅速.从二十世纪60年代至今,短短的几十年中,我们经历了1956年摇滚乐的出现、1962年甲壳虫乐队的走红,1965年的反文化音乐,1976年的“朋克”摇滚,和90年代的音乐等.流行音乐从过去的千篇一律发展为当今的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从对主流文化的依赖顺从到今天对现实社会的抵制、反抗和叛逆.几乎所有的流行音乐都是青年一代出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而发自内心的呐喊.其中,摇滚乐以其强烈的甚至是疯狂展现出奇异的生命骚动,那种刺激神经的“喧哗”具有震撼人心的“张力”.虽然流行音乐不具备严肃音乐的高难度和深度,但毋庸质疑的是它面向大众,拥有更多的消费群,产生更直接的艺术感染力.每个社会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流行音乐,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

后现代语境下的流行音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流行音乐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

流行音乐是“反艺术”文艺的先锋代表.后现代主义倡导英雄消遁、精神分裂、灵魂裸露.它宣扬的怀疑论既包括对外在世界的怀疑,也包括对自我的怀疑;它反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以自我为宇宙中心的精神气质,认为艺术家不是非凡的“创世者”,而是与生活中平凡人一样充满困惑和难言之隐..新葛兰西主义霸权理论认为:通俗文化是社会被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势力之间斗争的场所.更确切地说,它是两者交战的场所,是以反抗和兼并为标志的领域.③这里,旧的审美标准被彻底摒弃,年轻人往往以光怪陆离的服饰,荒诞的发型以及各种反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来发泄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并对传统的主流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张国荣在这方面可以称得上是起到了先锋、典范的作用.他面对种种流言蜚语,顶着世俗的强大压力,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张国荣的这一大胆举动被认为是勇敢超越自我的象征,也是对传统道德的公开叛逆.此后,他的演艺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随后主演的几部影片中,如《霸王别姬》、《春光乍现》等,张国荣扮演的都是同性恋角色,真正进入了人生如戏的最高艺术境界.对其而言,现实与幻像已是相互渗透,难以区分.

“同性恋”在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十分敏感的话题,人们所持的一贯立场是嘲讽与反对.早在美国的西进运动中,白人对当地土著人盛行的女同性恋倾向便持极端歧视和憎恶的态度.他们认为同性恋是极其肮脏、丑陋和邪恶的,因而采取强硬手段迫使印地安人接受基督教的教化,鄙弃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价值和文化,以一种恐惧和厌恶的态度对待自己部落中的同性恋现象.另一个现代事例来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跨掉的一代”.其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和克鲁亚克均是同性恋者,正是由于他们那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同的生活态度,如流浪、吸毒、群居和同性恋,绝大多数“跨掉”人士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终身与贫困、疾病相伴.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同性恋者举行游行活动各种歧视和损害他们利益的政府法案及相关措施.即便在倡导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主流社会对同性恋的敌对态度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张国荣大胆地对外界表白自己的性取向,他不但没有因此而遭到世人的唾弃与厌恶,反而赢得了更多的理解与欣赏;并以此为契机,开创了演艺生涯的又一高峰.他成功地证明了同性恋者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其人格和尊严亦应受到他人的尊重.在这位歌王的艺术生涯中,正统的爱情观和家庭理念被彻底否定.毫无疑问,张国荣便是一位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反主流文化的英雄人物.从更深层次上讲,这是通俗文化战胜所谓高雅文化的成功范例.


(三)

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发展为传递华夏文明提供了契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现代文明史上出现了流行音乐与电视结盟的崭新产物,即:有中国特色的MTV,此后电视便成为音乐传播的主流媒体之一.人们用新奇的目光关注着电视屏幕上快速变换的画面:奇装异服、香艳性感的歌手正演唱着西方或港台的流行歌曲.起初,音乐电视被视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殖民和推进和平演变的糖衣炮弹,MTV向亚洲的传播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东方的“文化空袭”,从而受到中国主流文化的抵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MTV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呈现一种“民族化”趋势,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相继出世,如《牵手》、《长城长》、《阿姐鼓》、《黄河源头》等.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电视作品,完全超脱了港台MTV以异性情爱为主的“窄视野、小情调”的内容局限,以对华夏悠久历史的追溯和远古神话意象的再现为创作依据,凭借其优美的旋律,恢弘的气势,巧妙的构思和精美的制作,赢得了听众的青睐.

“民族化”实质上是文化间接触而发生的移入、杂融和整合现象,它是一种自发的必然过程,并不因意识形态的差异而被赋予强制意味.从文化传播的历史角度看,凡进入中国的外域艺术,都必须经过与其固有的区域传统艺术的杂交融合,才能真正为国人所接受和喜爱.④西方MTV主要体现人物个性,突出物质主义、神秘主义、性与暴力,表现高度抽象、结构离散、自由想象和狂放不羁的风格特征.而中国的MTV始终立足于自己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以中国历史与现实中蕴藏的丰富题材和艺术风格为资源,形成了体现道德主义的、现实关怀的题材内涵特征.

(四)

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的音乐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孕育和发展的,它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普遍具有反形式、解构、无序和概念化等特点.后现代音乐“占用”了大量传统音乐材料对原有的音乐作品进行引用和拼贴,这种拼贴艺术在消解艺术和现实的距离后,成功地实现了对艺术作品重新创造.由此产生的音乐创作实际上是将不同风格的现成的音乐片段进行机械拼贴,整体上没有贯穿始终的统一因素,没有那一种音乐风格和要素居于主导地位.而“去中心化”的音乐创作结果,正好暗合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没有明确的中心和结尾,让听众自己去寻求他对音乐作品结构的答案,开放式的音乐作品彻底解构了作曲家及作品的地位,颠覆了传统的音乐创作、演奏及欣赏的理念,使音乐作品表述拥有了多种可能.⑤

流行音乐总体上归属于一种纪实性艺术,它与社会的现实状态,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节奏密切相关;它以快速、敏捷的方式及明白、易晓的音乐语言,反映出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中国流行音乐以其大众化、普遍性、娱乐性和先锋型在当代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后现代主义反对创作的深度模式,主张内容的无我性和平面化,认为大众不必背负沉重的精神锁链去塑造凝重、严肃、有着深刻蕴涵的精神世界.中国流行音乐始终贯穿着这一创作理念,不仅具有及时释放抑郁情绪,引导人性自然回归的功效,还能及时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是亚文化向主流文化,或通俗文化向高雅文化进军的战场.由此,在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流行音乐的产生与不断发展是获取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人类进步的必要保证,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注释:

①《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的人文精神》,杨曦帆,P57.

②《文化研究读本》,刘象愚、罗钢主编,P124.

③《二十世纪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的人文精神》杨曦帆,P59.

④《中国音乐电视歌曲兴起的原因及其特征》何晓兵,P8.

⑤《音乐中的后现代思潮》,卿扬,P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