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小神仙境界的文化

点赞:33069 浏览:1550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先秦两汉小说处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源头位置,伴随着神仙方术思想的蔓延而产生.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神仙方术思想对先秦两汉小说的影响是多侧面的:一是作为文化根源影响着先秦两汉小说创作的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主题表现等,二是为其提供了一支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作家队伍,三是为其开拓了一个奇异的神仙境界.神仙方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先秦两汉小说在哲学、宗教等不同层面昭示出其巨大的文化意义.

关 键 词:先秦两汉小说;神仙境界;文化阐释

先秦两汉时期,道家神仙方术盛行,这种现象深深影响着先秦两汉小说的萌芽和生成.道家产生后,在吸收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学说.道家神仙境界学说大大缩短了仙凡之间的距离,并刺激了游仙故事的产生.

一、先秦两汉小说的文化之根

先秦两汉时期,道家的神仙方术思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其与文学的关系而言,以神仙方术思想为核心的仙道故事对作家的生活方式、创作心态、审美情趣以及作品的题材、情节、主题、艺术风格审美特征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题材、情节、主题等方面.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为,神仙方术思想成为了先秦两汉小说的文化之根.

(一)仙道故事为先秦两汉小说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史书是保存仙道故事最多、对先秦两汉小说创作影响很大的一种典籍.我国古代典籍经、史、子、集中都载录了不少仙道故事,《诗经》、《尚书》、《易经》、《左传》中就有不少仙道故事.以史书为例,《史记》就保存了大量的神仙方士传说.我国其他“正史”也同样保存了大量的神仙道士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为先秦两汉小说创作、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史书上记载的仙道故事可以分为仙话故事、仙境传说、神仙道士传说三种.


仙话故事.《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的安其生仙话,是李少君对汉武帝讲述的.李少君说:“臣尝游海上,见安其生,安其生食巨枣,大如瓜.安其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安其生是秦汉时著名神仙,两汉及后来不少小说都写到他.《史记封禅书》还讲述了一则黄帝铸鼎升仙的仙话,是汉武帝宠信的方士公孙卿讲述的.公孙卿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这一则仙话几乎不加改动地被托名刘向的《列仙传》采用了.

仙境传说.神山仙境是道士们喜爱谈论的理想化的宗教幻境,东海仙山与昆仑山神山,都是神仙聚集之地.《史记封禅书》记载了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神仙聚集的地方,《汉书郊祀记》对三座仙山也有类似的描绘.海中仙山有众多的神仙,掌管着不死药,秦始皇、汉武帝都想得到这些不死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有秦始皇派遣方士徐寻找不死药的传说:“齐人徐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於是遣徐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像这样的仙境传说成为了先秦两汉小说的创作素材,创造出奇异的神仙境界.

神仙道士传说.《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保留了很多关于神仙道士的传说.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神仙道士的神奇法术特别感兴趣,喜闻乐道、津津有味.秦汉许多帝王对道士法术也都十分喜爱,他们甚至召集大量有神术的神仙道士在皇宫侍奉.史官们把道士们以及他们的神奇法术都记录在史书中,成为了小说家的创作素材,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赤松子、黄帝、彭祖、王子乔、西王母、安其生、弄玉、萧史、徐、东方朔等等,这些先秦两汉小说中的人物在史书中都有记载.

古代典籍中的仙道故事是非常丰饶的,这些故事为先秦两汉小说家的创作所充分利用,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成为了我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仙道故事为先秦两汉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想像奇特的情节原型

仙道故事的情节,从纵向的时间轴线上看,可以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限制,演绎某个人物几辈子的命运;从横向的空间场景看,又把天上、人间、地下三界的域限统统打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无比恢弘的舞台.先秦两汉的小说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讲述人物故事,设置悬念,构造情节,神仙道士们的未卜先知、长生不死、任意飞升、扭转乾坤、颠倒阴阳的本领以及看似奇妙的巧合,都被安排得天衣无缝,情节曲折,变化多端.比如,据《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载黄帝与蚩尤的攻伐战争:“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又据《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等”战场涉及冀州和南极,可见规模之大;双方请出应龙、女魃以及风伯、雨师、夸父,可见阵容之盛和对抗之强;战争过程借用风、雨、旱,使天象失常,而且黄帝“橛以雷兽之身,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可见鏖战程度之激烈,可谓扣人心弦的“立体战争”,天上地下,人、神、天象变迁相交织,显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始风貌.

(三)道家神仙方士丰富的想像力深化了先秦两汉小说的主题

道家神仙方士丰富的想像力构造了庞大的神仙体系,宏阔的仙境,打破了生死界限的时间观念,为先秦两汉小说展开人物命运提供了一个恢弘的舞台.先秦两汉小说的作者们采取多种视角,全方位地表现人物活动,并通过神仙方士的介入来评判人物的是非得失,从而揭示和深化小说的主题.比如,正是神仙方士的神奇想像,使《汉武故事》有了新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汉武故事》之前的杂史小说注重的是人事兴废和世间幻想,如《燕丹子》所叙荆轲行刺未果,仅此而止,并不过多述说彼岸世界.而《汉武故事》则在汉武帝生前死后着力铺陈了彼岸世界,而且彼岸世界的如烟似梦,又与人间世界的斜正善恶息息相通,密布着因果丝缕,在广阔和虚幻的时空纬度中思考生生死死.写汉武帝临死前,叹息信仙的虚妄,死后芳气积于茔地,化形与居住茂陵园的婕妤行幸如平生,体现了“人生如寄”迷茫思想,《燕丹子》、《越绝书》等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在《汉武故事》中已转换成了生命意识,这是人意识到自身存在后的一种惆怅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不难看出,道家神仙方术思想对先秦两汉小说创作影响是全方位的,先秦两汉小说深深刻上了道家神仙方术思想的烙印,因而可以认为,道家神仙方术思想是先秦两汉小说的文化之根.

二、先秦两汉小说的作者大多是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

先秦两汉时期,方术文化蔚为大观,神仙方术思想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文人的政治生活和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等几乎都是政治上、生活上的失败者,他们的思想往往更容易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鸣.与儒家思想鼓励文人积极入世不同,道家思想为文人提供了失败后的精神避难所.文人们仕途失意,从道家神仙方术思想寻求精神寄托,接受道家的神仙方术思想的熏陶,相信长生不死、神仙可学,修炼仙丹,梦想成仙和命运圆满,凭借方术进入仕途,成为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这些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自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先秦两汉时期,皇帝大多热衷于相术、谶纬、房中术,他们抓住这些皇帝大多迷恋富贵、贪生怕死的心理,加上他们确实懂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即懂方术、方药,掌握了诸如医药、天文、航海、民俗、博物等较为专门化的知识,因而取得皇帝的信任;他们还熟谙朝廷的典章制度,知识渊博,成为皇帝的顾问弄臣;他们宣称自己的方术能“兴国广嗣”和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像博物洽闻的东方朔、张华等人都得到了皇帝的宠渥和士人的尊重.

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儒生与方士的结合是造就两汉经学的主因.”〔1〕在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儒学方术化、儒生方士化的倾向.像深得汉武帝赏识的一代大儒董仲舒就是“神人大巫”〔2〕,即方士化大儒.这些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见多识广,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他们“利用了那些知识借着时间空间的隔膜和一些固有的传说,援引荒漠之世,称道绝域之外,以吉凶休咎来感召人”〔3〕,从而形成了最初的“小说家言”.因此,这些集专业知识和文学才华于一身的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就组成了先秦两汉小说的作者群.他们抱着搜奇猎怪的态度讲述的方术故事和自己曾经耳闻目睹的怪异之事大多都能古代典籍中找到史影.鲁迅先生说:“等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等”〔4〕从小说的始作者虞初开始,无论是《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小说如《青史子》、《黄帝说》、《虞初周说》等,还是《汉书艺文志》未辑录的小说如《穆天子传》、《山海经》、《燕丹子》、《海内十洲记》、《汉武故事》、《列仙传》、《飞燕外传》等皆有可能为自方士之作.

《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小说中,有一类即为方士书,其中《封禅方说》十八篇,内容为关于封禅的方术,作者为武帝时的方士.《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据《史记封禅书》所说:“太初元年,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5〕班固注谓虞初为“河南人,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可见虞初即为方士.《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小说,也可能出自方士之手.如《宋子》十八篇,班固注谓“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宋子即宋,战国时宋国人,为道家学派先驱.《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颜师古引刘向《别录》谓饶为武帝是待诏.所谓“心术”,内容大概为教人清心寡欲、宠辱不惊、侵侮不辱之术,与道家意旨相近.〔6〕在《汉书艺文志》未辑录的小说中,《博物志》“陈山川位象,吉凶有征”,中多图纬方伎之谈.〔7〕其作者张华是“图纬方技之学,莫不详览”,并善易卜.〔8〕张华的《洞冥记》内容“皆怪诞不根之谈”,〔9〕可见张华也是一位方士.总之,先秦两汉小说的作者大多是方士或方士化了的儒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看,神仙方术思想为先秦两汉小说创作造就了一支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作家队伍.

三、先秦两汉小说开拓了一个奇异的神仙境界

正因为先秦两汉小说的作者大多是方术或方术化了的儒生,这些方术或方术化了的儒生在创作小说过程中,把道家的神仙方术思想最大限度地融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塑造了丰富多彩神人异士的同时,开拓了一个奇异的神仙境界.因此,多层次地展现有关仙境的想像是先秦两汉小说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当我们挖掘神仙方术对先秦两汉小说的全方位影响时,必须注意它对先秦两汉小说神仙境界的开拓所起的作用.先秦两汉小说中描绘的仙境景象各异,其变化是和神仙方术的演进相辅而行的,大致可分为天、山、岛三个层面.

天上仙境天上是众神仙居住的地方,道教三清尊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仙官神吏都生活在天上.道教有三十六天,最高神居住在三清天.《山海经》中的仙人沿山而行,就是要爬到天上;神龙下临接黄帝,亦是迎其上天;这说明在原始初民的认识中,神是高居在上的,天理所当然是仙乡所在地.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都致力于创设一个永恒快乐的天堂,道教所设想出来的天堂之一就是天上仙境,它比起其他宗教的天堂更加诱人,因为人不必先死去,然后灵魂进入天堂,而是修炼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在延续生命的情况下就可以进入天上仙境.道教所设想的天上仙境的特征首先就是人可以在无限的时间中长生不死,其次是天上仙境的美好与和谐,在广袤的天上仙境里集中了一切的善人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凡是人间稀有而人们觊觎的东西,天上仙境都有.正因为天上仙境如此令人神往,因而,自《山海经》之后,天上仙境作为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象征,频频出现在先秦两汉小说中,人们所说的白日飞升,就是飞往天上的渺渺太虚,飞升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死,在无限的空间中追求时间的永恒.这正是先秦两汉小说所弘扬的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先秦两汉小说鼓吹适意的、快乐的人生,展示古代先民生命哲学的世俗层面,表现出锲而不舍的生的执着和痴迷,高扬久受压抑的自然人性;表现了我国古代先民们对生命哲学的特殊认识:肉体能够和精神一样求得永存.

神山仙境.天上仙境毕竟远离尘嚣,凡人可想而不可及.随着神仙方术的日趋完善,涉及仙人生存的空间也日益拓展开来,神仙方术的繁荣使得高山崇拜与神仙崇拜合流,山成为了仙乡所在地,仙境也由可望而不可及的天上仙境拓展到更接近人间的山林仙境.于是抛开高高在上的天上仙境,崇山峻岭也变成了仙人的栖息之地.因为,在古人看来,山是神秘地发源地,可以化生云雨,蕴藏着无限生机,是休养生息的佳处.《列仙传》的诸仙几乎都遁形各色山林.这些可望可及的神山仙境更是大大缩短了仙凡之间的距离.

先秦两汉小说对神山仙境的描写,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海内西经》对昆仑神山的描绘: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昆仑山耸入云霄、奇木丛生、珍禽隐遁,是中国古代神话、仙话中的灵山.因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黄河又古人视为生命的源头,因而在古人看来,昆仑山包含着生命的奥秘,是仙人的家园,很多仙人都居住在昆仑山上,昆仑山是众仙云集的地方.神山仙境除了昆仑山之外,位于东海时隐时现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亦栖居着仙人.古诗有云:“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关于海上仙山,《史记封禅书》有这样的描述:

先秦两汉小神仙境界的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方术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可见,海上三神山定居着仙人,贮藏着不死药,环境远非人间所比.但要找到它,却不容易,是“烟波微茫信难求”.仙凡之间虽然缩短了距离,但毕竟仙凡有别,没有经过修炼是不可能成仙的.要“能至”,就要修道成仙,否则,永远只能是“望之如云”.先秦两汉小说中不乏这样的难以企及的神山仙境的描述,其目的就是要人们认识到,要长生不死,就要成仙,就要修炼,得到不死药才能长生不死.这是先秦两汉小说以文学手段传播宗教文化.在先秦两汉小说中,方士们极尽能事地宣传神仙理论,有不少诸如怎样才能成仙,怎样内修外养等宗教的世俗性层面,从中彰显出先秦两汉小说的宗教文化意蕴.

洲岛仙境.三神山的传说激发了人们的想像,在此影响下,人们又想像出了另一仙境――十洲.十洲亦是分布于诸海且远离大陆的海岛,托名东方朔著的《海内十洲记》继承了海上神山的传统,把过去零散的海外神山洲岛传说整合成排列有序的洲岛仙境,更是平添了几分飘渺感,更令人神往.小说以汉武帝问、东方朔答的方式介绍了神仙居住的十洲,每个洲岛都先介绍位置、物产、神效,最后介绍栖息在该岛的神仙.如介绍长洲:

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等又有仙草灵药,甘液玉英,靡所不有.又有风山,山恒震声.有紫府宫,天真仙女游于此地.

这些洲岛分布在环绕大陆的东、南、西、北四海之中,岛上有灵芝、仙草、长生泉、返魂树等,这些洲岛仙境,美轮美奂,令人着迷,居住之民不是神人就是仙家.《海内十洲记》对海外洲岛仙境的描绘,说明了人们对仙境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的视野不再囿限于过去的西北昆仑、东海三岛这两个神仙境界,而是在中国的东西南北部都发现了神异仙境.洲岛仙境的发现和描绘,拓展了人们的思路,激发了人们对仙界的幻想.

综上所述,先秦两汉小说所开拓的神仙境界经历了天――山――岛的过程,这三个层次一经产生,在小说当中便呈平行分立状态,基本上无主次先后之分.先秦两汉小说对仙境空间的拓展,反映出神人异士的日趋真实化、世俗化,这些神人异士不再是高高在上,远离尘嚣,而是存在于人间,鼓励人们向往仙境、追求长生不死,其中蕴含着浓郁的宗教情结.

通过对先秦两汉小说的文化根源、作者和仙境描绘的剖析,不难看出,先秦两汉小说深受该时期神仙方术思想的影响,不但有着深远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在哲学、宗教等不同层面昭示出其巨大的文化意义.

注释:

〔1〕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三)检论(卷三)学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44.

〔3〕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91.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9.

〔5〕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93.

〔6〕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2.1377.

〔7〕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9.700.

〔8〕〔9〕四库总目提要(卷一四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5.1209.1208.

参考书目:

〔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万晴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黄景春,李纪.道心人情――中国小说中的神仙道士〔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4〕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张松辉.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6〕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为基金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课题项目《汉魏六朝小说文献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费振刚,项目编号教古字〔2004〕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