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其修辞功能

点赞:14790 浏览:608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数词具有模糊性的根源,分析了其在语用方面的模糊性,并指出,数词的模糊性使得数词发挥了作为精确实词所不具备的修辞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文章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关 键 词:数词;古代文学作品;语用模糊;修辞功能

1引言

众所周知,人类任何一门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看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主要看其使用语言模糊性或运用模糊语言的能力.作为语言必要组成部分的数词,其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本文主要探讨数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和具备的修辞功能.

2数词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根源

数词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表示精确概念的实数.而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数词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为在语言的国度里,数词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数词,而是具有模糊性和泛指意义的虚词,其作用主要是发挥修辞方面的功能.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在成语“百战百胜”中[1],这里的数词“百”已不再是原始的数词含义,而是强调其“多”的语用模糊含义.此外,数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而表达出不同的模糊含义,比如我国学者刘宓庆于1999年在《文化翻译证纲》一书中列举了“三思而后行”和“三三两两”两个成语,其中,前者中的“三”表示“多”的模糊概念,而后者中的“三”却又表示“少”的模糊概念[2].很显然,数词的模糊性会随着语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数词的模糊性要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出夸张、强调或比喻的语用含义.

数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其修辞功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古代文学作品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数词的模糊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语言具有模糊性,指的是其不确定性,它是整个语言系统不可避免的基本属性之一.数词作为整个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所当然的具备模糊性特征,因为大千世界的无限扩展性和人们语言表达的有限性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而这一矛盾又必然会通过语言使用的实际过程反映出来.因此,就出现了数词使用的精确性和模糊性并存现象[3];

(2)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精确性和模糊性并存的,人们常常作出模糊的判断和推理活动,把这些映射到语言活动当中去,就会形成模糊语言.因此,数词虽然是科学意义上的精确实词,但在语言运用中,却也是具备一定模糊性的虚词;

(3)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使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或描述一个事物和现象,有时必须使用带有一定约数的模糊性语言来说明情况,这就是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在此情况之下,“千万次的感谢”并不代表真正感谢了千万次,而是表示感谢的程度之甚,具有高度概括的内涵,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数词具有模糊性还是各种文化的必然产物.因为,数词作为语言的一员,其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疏离”.按照数词与文化之间的“疏离”程度来分,我们一般有“映射”(亦即“一度疏离”),“投射”(或叫“二度疏离”),“折射”(或称“三度疏离”)以及“影射”(亦或“四度疏离”)四种偏离类型.其中,“一度疏离”产生的模糊语义与本义最为接近;“二度疏离”产生的意义与本义若即若离,但仍然使人容易联想到本义;“三度疏离”的模糊含义已比较远离本义,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根源才能很好的理解其含义;而由“四度疏离”产生的模糊含义,其疏离度最大,甚至本义与模糊义之间没有任何交集.

3数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及其修辞功能

数词的原始精确含义经过一定的语境扩展和语用延伸,可以作为表达模糊概念的虚词使用.这一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最为显著.因为,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必备材料,作家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出文学的意境.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情感和风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具有一定的感官模糊性.因此,数词的模糊性虚词特性,可以使得古代文学作品表现出独烈的诗歌韵味.具体来说,数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喜欢使用数词来增添文章的艺术渲染力,从而激发出读者的万千思绪.比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表达,这里的“千”和“万”正是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数词的语用模糊含义,表示了呼唤的次数极多,从而实现了数词的夸张性与模糊性的完美统一,使人们体会到了数词精确含义所不具备的艺术意境;

(2)有时出于语言表达的需要而故意使用一些字来拖长关键的字,从而起到一定的舒缓语气或使语言显得更为郑重些的辅助效果.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数词的镶嵌作用而造成的语用模糊现象.这些在我们古代的习语中最为常见,比如说朝三暮四、七情六欲等,而“十”以上的数词大多用百、千、万等来镶嵌在其他字之间,比如说千丝万缕、千思百虑等;

(3)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常常使用两个相连的数词来表达语用方面的模糊性.比如说辛弃疾《西汪月》中一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里的“七八”显然是两个相邻的数词在一起连用,但其表达的却是一个不确定的模糊数目,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清新自然的诗境.

因此,数词的语用模糊性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修辞功能:

(1)夸张:数词是整个语言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由于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的象征,那么,数词更是一种符号的表达.而数词联系最多的就是形象性思维,形象思维必然是模糊性的.因此,数词的模糊性就起到了很好的夸张功能.这种修辞特色主要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很多时候,作家通过使用数词的模糊性来使整个诗词意境更为生动形象,这种以实代虚的修辞手法,有效创造了诗词的夸大或缩小的气势,增强了整篇诗词的艺术效果.比如说,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诗句正是通过模糊数词的夸张用法,使得轻舟的快捷形象跃然纸上了;

(2)镶词:数词模糊性的修辞功能还可以通过一些谚语和习惯用语中的镶嵌手法来实现.这些惯用语中的数词显然失去了原有的精确含义,而是为了舒缓语气或者使语言变得更为郑重些而使用数词的模糊性来表达出来.比如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惯用语明显通过使用模糊数词来使整个习语显得幽默风趣;

(3)对照: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常常通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对立面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来突出事物的矛盾,揭示事物本质,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九牛一毛等成语.

4结语

由于语言本身的特性,模糊性是任何语言的自然属性,它与语言的精确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有时候模糊的语言比精确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数词作为语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体.在一定的语境中,模糊的数字能起到精确的数字所达不到的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4).

[2]刘宓庆.文化翻译证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滕梅.英汉数词的翻译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96-99.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