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阶级意识重树

点赞:10802 浏览:444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世界文学史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功能越来越广泛,文学作品中的阶级意识在文学的发展中更加明显.通过人类文学历史性变革,文学作品已经完全脱离了文学为政权政治怎么写作的基本功能,更平民化、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价值.本文将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阶级意识重树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 键 词:文学作品;阶级意识;文学政治

一、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阶级意识

外国文学作品的阶级意识倡导道德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理论的变化,传播美成为文学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从而偏离了曾经的阶级或者是政权的重心,这也可理解成文学作品的返璞归真.在文学历史的变化中,道德文化的理论范式和内涵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的道德功利主义代替了前现代的德性追求,现代德性论在文化内涵上也出现了重大的改变.同时,现代道德危机与道德冲突日益凸现出道德文化现代性的尴尬境遇.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是政权的工具,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文学作品的道德性,同时这也是对人的一种制约和拘泥.在文学更加平民化的今天,人们所理解的文学价值已经不再简单地是教人如何任何有道德,而是要在民间将道德更加生活化,而不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宣扬去达到其道德政治化的目的.在日益淡化的阶级意识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思考、审美正在向文化的本身属性去靠拢.然而文学作品中的阶级性在传统的文化体制与现行的文化机制方面去思考的话,文学的变革首先是脱离某个阶级的控制;其次是实现文学的权力使命真空,使文学不再具有政治性与伪道德性;还有就是文学的受众更要大众化,而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属,只有大众的、广泛的,文学的机智才能得以真正体现.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阶级意识重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外国文学作品中阶级意识变革的几种具体现象

综观外国文学作品中阶级意识的变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文化

文化与文学本是相通的,只是在政权维护中,政治又一次赋予了文学具体的权力,而不是通过文化的影响去改变什么,恰恰是通过文学的宣传功能、可欣赏性使民众对政策理解与领悟.从而就有了政治文化,也就有了所谓的政治文学.文学政治指文人们利用政治的文学和文学性的政治写作,通过宣扬简单而基本、抽象而绝对的政治价值,影响人们对政治的看法而形成的政治现象.不可否认的是政治文学在一定层面上是具有很大面积的,无论是平民还是精英阶层,在同属文化的范畴下,其思想对文艺本身的欣赏能力、欣赏水准都难以超越阶级文化的制约,因此政治文化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依旧是重复了阶级的力量.

(二)阶级群体意识权利的觉醒

女性主义艺术理论是以社会性别为独特视角来切入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领域的,它批判了传统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单一性别视角的偏见和局限性,并将性别、种族、民族阶级等纳入艺术研究框架,从而拓宽了艺术学的模式和研究思路.女性主义艺术与理论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它广泛地吸收了人类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女性文学的发展在整个文学发展的过程中颠覆了文学的阶级性,把文学引申到了一个具有时尚、又具有意识,同时还富有美感的境界.拉康的镜像理论尽管是在展示儿子对母亲的自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意识在发生根本的转化,甚至还有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对于男人、女人的着墨并不少见,无非是通过文字在唤起人们的性别意识,使阶级的定位在文学的角度更加多极化.人们在追求自己的权力、追求自己的满足和实现的同时,对于政治、政权已经不再那么重视,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对政治的一种抵触.各种利益群体的产生加剧了文学作品的多样化发展.时至如今,小资文学、消费文学,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利益群体面前更加张扬,但是它并不代表人们对政治的适应,而是需要更多非政治的东西来粉饰非政治的东西,使文学作品更加具有亲和力.


(三)底层阶级与统治阶级之间的话语权与利益的矛盾

无论在殖民统治时期,还是在独立后,人们都不可能听到下层阶级或被压迫阶级的声音.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者,没有人为他们书写历史,他们的历史无处可寻,他们也更不可能有发言权.殖民地的精英们会找到方式表达自己,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没有可能代表自己.实际上权力和话语的关系密切相关,具体到民族独立运动,取得独立后的国家由精英阶层掌权,维护他们自己阶层的利益,而这一阶层和前殖民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归根结底还是维护了前殖民者的利益.所以才会说:精英阶层的统治实际上是殖民统治的延续.由于其历史局限性,贫民或者殖民地的文学作品中,与精英阶层的矛盾深刻,不亚于独立前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于是文学作品中的阶级意识并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阶级意识不仅仅是分配的不公平,而是文化意识的不同,诸如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与市长并不是同一阶级,也就是说于连一心进入市长家做家教,一心想当骑手,甚至与市长夫人通奸,其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阶级地位,但是由于本身的这种阶级矛盾存在他的结果只可能断送自己的性命.

三、关于外国文学作品中阶级意识重树的几点思考

摒弃文学的政治性

要想做到文学繁荣,真正怎么写作于读者,就必须彻底摒弃文学的政治性,使文学的目的简单起来,而且要切实地维护文学的利益.我们都知道要将文学的属性改观,首先也使文学脱离政治,在远离政治的处境下,文学应该更加人文化更加大众化,使小众文化更加具有魅力,通过文学作品的发展平台实现文学价值体系的生成.

赋予底层阶级人民话语权

体制是文学的矛盾的根源,贫民阶层作为文学“哑巴”如何使他们能说话,首先是要赋予他们话语权,其次是要将阶级意识弱化,让大众对文学的认识不再是戴着“有色眼镜”而是更应该注重文学创作的内涵与方向,实现文化的多赢.

提升阶级矛盾到情感的转化

传统的外国文学作品总是在阶级意识中将种族权力、平等以及利益放在收益要位置,通过矛盾来控诉政权阶级的利益纠葛,却不能将外在的美感传播给阅读者和欣赏者,这也就造成了阶级群体的利益矛盾.因此在未来,外国文学应当将政治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更加注重传播美感.

(四)文化的使命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感其实是将外国文学,尤其是欧洲文学分裂了开来,但是在和而不同的视野下,外国文学逐渐将其文学价值回归到了社会价值上,从而促进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在这种作用影响下,社会意识形态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要通过文化体的各自努力逐渐实现文学的和谐,在更大程度上要解决阶级的问题,将文化、文学的认同感更加物化,使文化具有知觉,也促进文化泛化后的社会意识进步.

结语:

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回归,在思想、审美、阅读与思考上,文学的阶级意识在逐渐淡化,尤其是后现代作为主流文化的体现,文学由阶级政权的工具成了一种道德与审美意识,同时各种权力主体在发生变化.

文学作品需要去弘扬一些比较有高度的东西,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地要它做什么,而是要树立调整的姿态,促进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同时阶级意识的消亡或者隐匿在文学的发展中必将成为文学发展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