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点赞:5924 浏览:200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历史上的唐代,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最强盛富庶而又最文彩斑斓的时代.它不仅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居当时世界各国首位,而且文化极其繁荣,为各国所仰慕.尤其是唐代诗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唐代的科举制度是唐代文学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论述了唐代文学多元化发展的原因、唐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

关 键 词:唐代文学,科举制度,唐代诗歌,影响

渊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了唐代,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新局面.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高度的发展、繁荣,是与总结、继承和发展了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化成果分不开的,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各民族文化同外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唐代是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唐初,延续隋朝科举旧制,但科举还不是主要的入仕途径.唐代后期,宰相一级的高级官职则几乎全部来源于进士一科.经过一系列的演化和发展,科举制度在唐代完成了它的成型过程,具备了广泛性、公正性、公开性等基本特点.本文主要从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唐代文学多元化发展的原因

1.1国家的统一、开明的政策、经济繁荣

唐国以后,唐太宗能借鉴历史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缓和矛盾、改善农民处境、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很快走向安定和繁荣,从贞观到开元的一百多年间,社会经济基本保持上升的态势,“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前后交映,是唐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①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作家们生活较为优裕,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生活方式,这样既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也为他们的创作丰富了素材.

1.2唐代文化与外域文化之间的互动性

唐代文化作为创造主体,除了对前代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冷释、阐发,依时代的需要和统治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外,还对各种外来文化进行融汇、消化,并弘扬以为已用,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唐代文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唐初是中外交通最频繁、中外来往最密切的时代.频繁的对外往来,无疑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1.3唐代帝王对文学的重视、科举制度的普及

唐代帝王大多酷爱文学,尤其是诗歌,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就开设文学馆,置文学学士.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唐玄宗不但对诗歌爱好,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如演唱、音乐也非常在行.统治者的倡导,提高了文学的实用价值和作家的社会地位,一时间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刺激了文学的发展.

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这对于吸引知识分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与提倡,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应该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创作群体自身来看,由于科举制度的普及,普通文人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帝王将相的爱好和提倡,社会内部形成了文艺创作的,创作群体不断扩大,这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4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和文学自身的发展

从先秦到汉魏六朝,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遗产.在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这些都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

2唐代的科举制度

2.1唐代科举制度的广泛性

科举制度的广泛性,包含考生来源的广泛和录取的广泛.参加岁举的考生,大致来源于两条渠道:一是由皇家国子监所辖之六学的在籍生中选拔,二是由地方州、县长官将在家自学的士人择优发送.被选拔或选送者,前者称为“生徒”,后者名曰“乡贡”,集中后统称为“贡生”.③国子监所辖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新唐书选举志》上有专门记载:“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之子孙”,太学“从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但年龄有硬性规定,限制在“十四以上十九以下”.书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招收七―九品低级官吏子弟及“普通人之通其学者”.唐王朝为了广开才路,打破常规.

在考生的录取方面,也具备广泛的特点.玄宗以来,唐代科举惟重进士一科,高官率由此出.公卿大臣子弟应举的越来越多,及第名额为他们所占的情况不断发展.中下级官吏和一般士子,要求不放子弟及第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当时的两股社会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斗争,使得科举录取问题在中唐以后形成一个平衡的局面.录不录取权贵子弟,实际上反映的是才学与权势、艺实与请托之争.在上层下层的反复较量中,才学的标准逐渐突出出来,大量有才学的孤寒子弟中取进士.因此,唐代科举在录取上也是广泛的.

2.2唐代科举制度的公开性

科举制度的公开性,表现在考生人数公开、考生资格公开、考试制度公开、考试时间公开、考试科目公开、录取人数公开等.常举的科目和各项制度,均由选举令和吏部或礼部对其格式作了规定.④唐后期,礼部还要每年定期颁布举格,规定应举的有关事宜.唐代科举制度公开性的特点,使得知识分子进身仕途有了一个可靠的制度保证.在察举制时代,知识分子入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到了唐代,读书与做官进一步直接而紧密地结合起来.儒家经典云“学而优则仕”,此话在唐代的科举制度下得到了充分的应验.

2.3唐代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既然以考察学识为主,那么就必然要有具体的方法来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平性,并取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在唐代,考试成绩是录取的最重要标准.中国历史上的选官标准,经历了血统、乡议、中正评议、考试的演变.以血统选举,明显具有不公正性.乡议和中正评议,则带有深刻的主观性因素,难免会有人被检测象迷惑,或者为了个人利益而选举能代表自己者.只有考试,才是最客观公正的途径.唐前期,进士及第者的名单要奏报皇帝批准,但是否录取,则主要以策文的好坏定夺.武则天时期,请托之风大盛.在一段时期内,主司颇为权势者所左右,但到了开元年间,这种情况得到纠正.为了进一步消除“请托于时,求声于人”的现象,开元二十五年建立了试卷复查制度.唐代统治阶级从制度上是在尽量保证公平的,而且将“请托”视为制度外的腐败行为,反对“请托”在唐代也是一股强大的潮流.

3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唐代科举制度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成为文化教育的有效指挥棒.朝廷以科举考试来检验学校培养的人才,造成了科举支配学校教育的局面.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是:学校为科举怎么写作,受科举制约.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使得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和钻习儒经,这对于魏晋结束以来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造成当时“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都具有积极意义.科举考试中包括明法、明算、明字、武举、医科举、童子等科目的设置,对于重文轻武、重文轻算、重成年轻少年的陈规陋习,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冲击,从而促进了当时教育的发展.下面着重论述下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3.1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推动着唐代诗歌的发展

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人们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科举”二字具有分别科目、举送人才之意.⑤唐代科考包括制科与常科两种,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常科,尤其是其中的进士科.唐代的进士科尤其重视文词,而诗赋是最能显示士子的文学才华的,在正常情况下,诗赋的好坏对士人的弃取实际上起着颇重要的作用.诗赋倘若突出,就容易被有司称赏录取.虽然进士科所试诗具有一定的程式,如唐文宗开成元年秋对礼部侍郎高锴所诏示的“其所试诗赋,则准常规,诗则依齐梁体格.”这对试诗作者有所拘缚,并由此而影响到其平时为应试而准备的练习诗作,产生某些不良作用.但是诗歌既然已成了科举仕进的一块极有效的敲门砖,一般士子唯有善于此道才有希望敲开仕进之门,这也就必然迫使他们更加重视诗歌,讲求诗艺,同时也促使更多的人来关心与创作诗歌.当他们在日常研习吟咏之时,为寻求诗材与灵感,必然留意观察生活、社会与自然,优秀的诗作往往由此产生.

唐代的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唐代文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2科举制度对唐代的行卷之风起到推动作用

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不实行糊名和誉录制度,这就使主考官有对人不对文的录取自由.且录取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声誉.因此,考生必须向“先达闻人”尤其是那些决定录取名单者呈献自己平日的力作,争取他们的称颂与引荐,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行卷”.直接从科举中产生出来的精华之作,就应该归功于唐代士人的“行卷”之风.在行卷之作中,作者所表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所抒发的基本上也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所采用的也是自己擅长的体裁,阐发社会、政治、美学思想也较自由.⑥“行卷”之作不仅发挥了考生在文学领域内的专长,提高了其创作水平,也产生了一些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等作品.唐代的科举考试以及“行卷”之风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3.3科举制度促进了唐代小说的盛行

唐代科举考试对小说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科举士子的交游聚会实现的.也就是科举士子诗文中常常提到的“壮游”、“浪游”.同时各地举子为了科考而长途跋涉聚会长安,宿游与共,形成文人小团体.进士放榜后,还须共同参加一系列仪礼活动,拜谢座主和参谒宰相,之后又有“曲江会”、“杏园宴”等活动.科举考中以后,也免不了要异地为官,甚至升迁贬谪,奔走颠簸.同时,唐代文人尚奇好异,在游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各地见闻和奇闻逸事,或是亲身经历,或是传于他口.于是诗酒酬唱和宴集聚谈的内容自然就离不开这些见闻和逸事了.集宴中的一些人建议把这些奇闻逸事整理成文,于是就成了征奇记异的笔记小说或传奇小说.许多小说就是在这种交游聚会中产生的.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知识阶层作为统治集团成员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制度的保障,也使唐代官僚集团的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但是有些知识阶层沾染了官僚集团的恶习,使其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注释:

①田玉芬.浅析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②曾宪利.试论唐代文化的多元发展.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③黄薇.唐代科举制度面面观.[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6

④路艳.唐代科举制度特点浅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⑤张崇琛.《中国古代文化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⑥李艳丽.论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与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