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与高考公平

点赞:2523 浏览:63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围绕自主招生改革的争议声一直不断,其中最集中的议题是,自主招生是否扩大和伤害了农村考生的高考公平.事实上,自主招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异化和困境,如多元评价、多元录取被误解为多渠道录取,将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没有同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

关 键 词 自主招生 高考制度 教育公平

作 者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200023)

2009年1月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文中,指出,“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此后,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下降,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众多讨论中,自主招生被认为是导致农村生比例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农村学生在自主招生中遭遇不公平对待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大学偏爱大中城市、重点中学的考生,把更多推荐机会给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比如北京大学2010年开始推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多为省城示范性高中;二、大学的笔试、面试不考虑农村考生的赶考负担和成本,由于无法支付赶考费用,农村学生只能放弃;三、大学的面试题,偏向城市学生,外语口语不佳、见识少、阅历少的农村学生在面试中可能吃亏.


针对这些质疑,一些高校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比较有针对性的措施是推出专门面向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考生的自主招生计划.2010年,清华大学在自主招生中推出“B计划”,该计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优秀考生,以及因经济、社会、教育条件欠缺而在考学过程中面临困难的优秀考生提供申请条件、考试费用和综合评价等三方面的支持.今年,在这一计划基础之上,清华大学进一步推出“自强计划”,其对象是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而继清华大学之后,中国人民大学也公布了“圆梦计划”,这一计划规定,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自主招生高校的上述做法,得到不少舆论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一些质疑.如大学推出专门面向农村生的计划,是不是也是一种“歧视”是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另外,这样的计划,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会真正得到公平、公正的推进吗会不会成为权力寻租的新空间这些质疑让不少人感到迷惑,我国自主招生究竟何去何从

对于影响考生切身利益的考试录取政策,不同的利益群体站在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十分正常的.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高校招生公平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建立新的招生方式、人才评价体系,需要整个社会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的转变.自主招生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也是让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要让自主招生健康推进,必须有正确的价值理念与实践路径.我国自主招生已进行了长达9年的探索,但客观而言,还停留在一些基本理念的纠缠上,一些学校甚至是在错误的政绩观导向下误人歧途,这需要所有自主招生高校,以对教育发展负责的务实态度,建立起清晰的自主招生评价标准与体系,并通过自主招生扩大教育公平.自主招生是否伤害了农村考生的高考公平

不少人认为,相对自主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对于农村学生更公平.这其实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断言.早在2000年,清华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6.3%.比1990年减少2.5个百分点.此后虽没有详细数据公布,但据有关信息,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滑趋势.需要注意的是,2000年时,我国高校并没有实行自主招生,也就是说,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格局下,清华、北大的农村考生比例极低,且下降幅度惊人.

那种认为统一高考、集中录取能给农村学生更大的公平的观点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众所周知,我国教育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普遍低于城市孩子;在强调分数的竞争中,农村家庭难以支付高昂的费用请家教、上培训班,因此,农村学生很难取得好的高考成绩,所以,才会出现被重点大学录取比例低,大多数农村考生只能进二本、三本、高职高专的结果.但是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孩子占高校新生的比例,其实在逐渐提高,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而在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却不断滑落,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怎么写作业员工家庭者,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22%,而上述生源在应届大学生总人数中分布的比例分别为40%、25%.

自主招生与高考公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清华大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针对上述情况有人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各地招生指标均衡配置;二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标准录取.这两种建议,其实都难以达到公平效果.先看均衡各地招生指标的建议.有不少人士将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低,归于招生计划分配不均衡,这是不了解指标配置所致.我国的高考招生计划是按地区配置,而不是按农村和城市户籍配置.增加一个地区的招生计划数,并不能就此提高农村学生的比例.举例来说,某高校在某省原来计划录取100名学生,其中,农村考生被录取15名,现在计划录取200名学生,其中,农村考生被录取30名,在学校的总招生计划中,农村考生的比例其实依旧未变.再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标准录取的建议.持这种意见者认为,如果全国高考一张卷,一条分数线,就最为公平.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笔试,就是全国一张卷.某高校曾对所有考卷进行分析,如果实行一条笔试线,全国将有10多个地区,没有一个考生能够入围复试.由此可见,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无论是调整考试,还是调整招生计划,都很难让农村学生得到真正的公平.要推进高考公平,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

自主招生正是打破传统思维框架的一种积极尝试.首先,自主招生实行的不是单一的分数指标评价,而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只有分数这一单一的评价、选拔标准,所谓低一分也不能录取,而在自主招生中,学校将结合考生的考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等综合评价进行录取,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学校可自主设置地区教育因素、考生家庭因素等评价指标,对来自教育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加分评价,这一点,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中,很难做到.与此同时,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可以针对农村考生单列计划,实施单独评价,由此可确保在整体招生中,农村考生不低于某一比例.

从国外名校的经验看,就是通过多元评价体系,适当照顾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家庭因素评分,即在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中学学科成绩之外,考虑学生所处的实际家庭教育因素,如果SAT、中学学科成绩等评价相同,家庭贫困学生会优先被录取.而根据我国大学新推出的自主招生政策执行效果分析,在2010年通过清华初审考生中,约1/4学生来自于县级或县级以下中学,覆盖了全国800余个县级行政区域.如果我们检测定县级与县级以下中学,主要为农村学生的话(大中城市中也有农村考生),此次清华25%的自主招生初审考生来自农村地区,已经远远高出统一高考中农村学生的比例.

其次,真正的自主招生,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市场充分竞争机制基础上的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在自主招生中,如果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确认选择大学,这就使大学在“被选择”的压力下注意自己的形象,重视考生的利益.我国大学近年来之所以不重视教育质量,且不时传出侵犯学生权益的丑闻,就是因为缺乏学生“以脚”选择大学的机制.而国外大学之所以强调学生权益、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是因为其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时刻让大学有生存的危机意识,让大学认识到必须依靠提高质量来赢得学生的信任.

不少人担心大学会在自主招生中玩猫腻,这是用现有的学校管理模式去设想改革后的自主招生格局.如果有学生和大学的双向选择机制,一所不注重自己声誉、用招生权大搞权势交易的大学,很快就会被考生抛弃.道理很简单,如果北大发出100张录取通知书,最后只有30人选择去读,北大还会是当前制度保护下的北大吗而从对大学教育的监督和评价看,受教育者的选择偏向,是对大学行政权最好、最有力的监督,也是对大学办学质量的最客观评价.

自主招生制度的异化和困境

我国大学的自主招生,之所以引来人们的质疑,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推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制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多元评价、多元录取被误解为多渠道录取.我国大学在自主招生中推出各种计划,采取不同的招录方式,表明在自主招生理念上还存在偏差,把应该推进的基于多元评价的多元录取,理解为多渠道录取.去年7月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描述的高考改革蓝图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其中,多元录取被进一步细化为五种录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上述关于多元录取的规定,很容易在实践中异化为多渠道录取,而不是真正的多元评价录取.基于多元评价的录取,是指高校设立多个评价指标,给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生参加统一测试的成绩、中学学业表现、中学校方(以及社会人士)的推荐、大学面试考察以及考生的地区教育环境、家庭因素,都是评价指标.这样的评价,在关注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也能起到公正调节器的作用.笔者一直认为,只有推行多元评价,才能推进教育的全面公平.对应于这样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考中实行的学科特长加分、荣誉加分、艺术或体育特长加分、身份加分+其实都是某一方面评价指标.如我国自主招生高校实行的各种计划,比如清华的“领军计划”是校方推荐指标;“自强计划”是家庭因素与地区教育因素指标;“拔尖计划”则是特长因素指标.

多元渠道和多元评价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多元渠道中,单一因素对学生是否被录取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校长实名推荐中,考生因推荐进入面试,享受30―60分不等的录取优惠,为此,推荐的公平公正就至关重要.“自强计划”和“圆梦计划”也是如此,所以舆论普遍担心这一计划能否公平操作,是否被权势阶层利用.而在多元评价中,各个评价指标都被考虑,相关的评分标准也很明晰,公众如果对录取结果有怀疑,还可查阅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这与我国高校在实行单一指标录取过程中,面对社会质疑的措辞往往是“符合程序规定”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将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大学自主权有限,学生选择权也有限,自主招生异化为高校用政策抢生源.现行的自主招生程序是,在高考之前,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单独或联合举行自主招生测试,给予达到要求的学生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再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中,如果把相应高校填报在第一志愿或A志愿,将获得事先承诺的降分录取优惠.解读这样的程序,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在自主招生中,一名学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样的自主招生,并没有打破分数一元的评价标准,也没有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必然异化为“抢生源”.各高校不断提前自主招生时间,不断想花招,以便把优秀学生尽早“圈定”,而这种做法,不但让高校从教育怎么写作竞争,转变为招生政策竞争,还造成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学校和非自主招生高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再次,没有同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招生自主权是学校的一项自主权利,但从发达国家大学的招生战略、政策分析,这不是由学校校长、招生办公室就可以决定的事,而是要由学校的理事会(董事会)和招生委员会负责决策.再看大学理事会的和招生委员会的构成,前者有比较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因此可以在决策时反映民意;后者则是由有经验的招生委员,按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定位确定本校独立的招生评价标准,招生办公室只是执行相关事务的机构.

我国现在试行自主招生的大学,既没有大学理事会,也没有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招生战略和政策的,是学校校长办公会和招生办公室.根据这样的决策机制,自主招生政策就具有很强的行政意图以及随意性,难以平衡各方的利益,也无法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过去9年中,我国大学自主招生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政策、新计划,这不是一项影响广泛的民生政策应该有的状态.一项总是随意调整、变化的政策,只能让老百姓无所适从,也表明决策机制尚需完善.

就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计划而言,虽然政策的初衷或许不错,但给公众的感觉是制造噱头超过实际意义.像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脱胎于去年的“B计划”,主要面向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选拔人才.要求考生本人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这意味着,考生完全可能是在农村县城生活,家庭条件也并不差.拿中国人民大学的“三代内无大学生”来说,三代内没有大学生的农村家庭,不一定就是贫困家庭,倒可能是村干部、老板家庭,同样,贫困家庭,完全有可能三代之内是有大学生的.如果以此作为标准,很有可能把一些需要关照的农村生、贫困生排除在计划之外.另外,该计划会不会被权势阶层钻空子也令大家不放心,在以往的高考加分中,不时传出各种丑闻,其中就包括一些家庭为子女变更民族,以获得少数民族加分,相对变更民族来说,非转农的操作,在地方更为容易,于是,针对清华和人大的计划,会不会有当地的官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运作这是公众十分担心的问题.而从自主招生高校所实行的公示制度看,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的信息公示极为有限,这无疑为权势交易提供了空间.

推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扩大教育公平

我国去年7月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表明,自主招生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

对于遭遇公众质疑的自主招生来说,目前迫切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在三方面加强改革.第一,赋予高校完全的自主权,调整自主招生程序.具体方法有二,一是建立“联考+自主招生”模式,考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联考,以联考成绩申请自主招生,同时可以申请多所大学.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获得高校自主招生录取资格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二是建立“统一高考+自主招生”模式,考生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公布之后,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大学结合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科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和大学面试考察进行录取,每个学生可申请多所学校,也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后一种方式可能更适合.按照这种模式,大学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学生的选择权也大大增加,不但有统一的测试保障基本公平,也在学校的综合考察中体现高校特色.

第二,实行自主招生信息全公开.公开、透明,是树立自主招生公信力的不二途径,在我国高校推出自主招生改革之初,教育部曾要求各校公开信息、透明录取,可是,近年来高校的自主招生,却一直难以做到全面公开,在一些公众最为关心的评价指标、面试评价分数方面,大学总是遮遮掩掩.这给大家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2011年的自主招生中,中国人民大学招收了一名11岁的神童,对于舆论的质疑,该校仅以符合自主招生的程序回应,那么,在新推进的“圆梦计划”中,如遇到对入选者的身份质疑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是否也会用同样的语调回应呢如果以“圆梦”为旗号的计划,最终却让公众的教育公平梦想破碎,这情何以堪为此,有必要规定每所学校必须公布所有招生、录取学生的详情,在学校网站,点击录取学生的姓名,可以方便地获知其家庭信息、中学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统一测试成绩、大学评价等材料,在这种全面的信息公开要求之下,学校还会有多少“做手脚”的空间

第三,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与决策机制.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两者需要同步推进.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校内行政权主导教育权和学术权,那么,这样的大学拥有自主权之后,很有可能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因此,推行自主招生改革,不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整体推进大学的内部管理改革.从这一意义上说,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的过程,也是提高我国大学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过程.

编辑 叶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