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探究

点赞:12803 浏览:565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出现和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既降低了人们对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又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率.更为严重的是其长期存在必将造成偏远落后地区对教育的群体性失望,进而与当前的义务教育发生冲突;必将导致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实用化,进一步淡化人文精神,在高强度压力下引发并激化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营造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环境,实现大学生公平就业势在必行.

关 键 词 大学生 就业不公平 社会关系 就业歧视

作者 冯菊香,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陕西延安:716000)

国家教育部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0万.[1]从2000年首次超过100万到2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这意味着国家需要相应地提供数百万的岗位以满足大学生就业所需.然而,从近年来政府所确定的大学生就业率目标(70%以上)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再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刚刚达到15%,而发达国家199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已达到61.1%,世界平均水平为17.8%.[2]这说明我国的大学生并非表象所示的市场经济法则下数量上的供过于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

不少学者曾探究过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大学毕业生择业偏好形成的结构性失业.大学生择业比较偏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中西部特别是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吸引力较低,于是出现一边就业难与另一边岗位相对闲置并存的现象.第二,我国较长时期内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低成本、实用性”的用人机制,对就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其突出表现为,不少企事业不愿为刚毕业大学生上岗投入时间和物质成本而拒绝其入行,或是以极低的工资成本吸纳其入行.第三,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人员分流已经对就业产生压力,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更加大了就业困难,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量劳动力在短时期内的积聚,必然会造成就业市场容纳能力的紧张.第四,供给导向的教育机制直接妨碍大学生就业.由于高等教育改革未能紧跟时怎么发表展变化,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成教育体制、专业设置等的转型,从而导致大学生供给和市场需求的错位.


不仅如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中深层次的问题更在于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严重.其中,社会关系和就业歧视常常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两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因此,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尤为必要.

社会关系和就业歧视下的大学生就业不公平

狭义的就业公平,指就业竞争起点的平等、就业竞争机会的公平,就业竞争规则、过程(或程序)的公正和就业结果的公平.[3]由于存在着个体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就业竞争起点的同步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因此,就业公平实际上是指在就业规则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通过就业程序的公平实现就业机会的公平,它以就业竞争者的能力差别为前提,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所指.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大学生就业公平是指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竞争规则的公平和竞争过程的公平.其表现为在没有任何外力影响和干扰、没有任何偏见的前提下,大学生以个体能力及素质的高低进行的公平竞争.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公平现象却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决定下的不公平和就业歧视下的不公平.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第一,社会关系决定下的不公平.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市场具有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特征,而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大学毕业生如果借助人际关系来找工作,有时会更有效率.[4]另一方面,中国的现实社会对人情和社会关系一直十分依赖,传统的等级观念、特权观念、不平等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相应地表现为:一些政府官员的子女或者是有深厚社会资源背景的毕业生通常可以享受到某种就业便利,使得毕业生之间公平竞争的规则不同程度地受到侵蚀.也因此,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条件的家长会不惜通过权钱交易,搭建不正当的人际关系,为子女就业牵线搭桥.

我们还发现,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借助社会资本充分占有信息是主要目的,而在我们国家,提供人情是主,传递信息为辅.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在大学生就业分配中的作用不是主要表现为传播和收集职业信息,而是通过人际关系,得到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和分配决策人的照顾.于是,出现家庭背景优越、社会关系广泛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特别是好的工作),以及日后的升迁过程中能够不断享受到优厚的“待遇”;反之,出身贫寒,没有社会关系可资利用的大学生却经常遭受相对不公平的对待.在中国关系型社会结构下,可以说,人际关系网络的宽窄不仅成为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供给是否充分的前提,而且进一步异化为大学生就业得到照顾多寡的基础.

第二,就业歧视下的不公平.就业歧视,是指仅仅因为所属群体的不同而在就业中遭受不公平待遇.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通常有两种形式: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

女性的就业歧视学者谈得比较多,笔者认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的不公平待遇,固然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女性自身生理特点的影响,更与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密切相关.笔者在此不多加赘述,而主要讨论地域歧视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不平衡的城乡、地区发展仍然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地区就业环境的差异扩大,大学生择业面也就会相应地受到限制,其结果必然是就业不均衡下就业不公正现象的加剧.如城乡之间的鸿沟,使大学毕业生只愿意选择城市;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又促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挤向东部发达地区.尽管这是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的个人偏好,但是大学生这种择业偏好的实现,却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就业市场上的地区歧视,即在严格的户籍制度管理下,大学生就业时跨区域流动实际上相当困难.在我国,地区歧视主要表现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歧视.我们会发现,在东部地区特别是在一些特大城市,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标明要有本地户口,如果是外地户口,特别是出身于落后地区的毕业生,则会附加许多莫名其妙的费用,附设许多苛刻的条件.这种在大学生就业中明显表现出来的排外倾向,突出体现了地域歧视下大学生就业中的机会不公,而这种把出身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进行的人为的划分,限制了许多优秀大学生毕业生的自由择业,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并进一步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影响

第一,大学生就业不公平,不仅会降低人们对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普遍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长期存在,必将造成包括西部和农村在内的相对落后地区对教育的群体性失望,而后果是,将阻碍和制约义务教育制度的推广和普及,使穷地方穷教育的现象更为突出.具体而言:

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决定下的就业不公平,对于有可能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大学生面对自己既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做后盾,又没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可利用的现实,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可能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减少对自身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家庭,特别是落后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家庭来说,其中不少可能是倾其所有来支持子女上学的.由于子女的大学教育投资对收入微薄的家庭来说,其付出和代价是巨大的,其中,既有数额巨大的金钱付出,也有长达数年的时间花费.这部分大学生及其家庭对上大学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命运,而这些期待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大学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和期待,当有着这样家庭背景的大学生,一旦其在毕业时“收回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希望由于就业不公平的存在而无法顺利实现时,势必会造成这部分大学生乃至整个落后偏远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群体性失望.教育投资将被理解为没有意义,其负反馈必然是不再愿意继续对子女进行大学教育的投资,更为严重的是会殃及初等教育,不可避免地会给义务教育的推进和全民总体素质的提高带来巨大的障碍.

第二,大学生就业不公平,与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相悖,不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经济理论表明,无约束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是获得瓦尔拉斯经济中资源配置最优的关键所在,在人力资源因户籍和地域限制而流动不畅的情况下,在人力资源不是以个人能力和素质来选择的前提下,必然会形成一种人力资源配置的错位,难以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加之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在“关系”的左右下,让总体素质较低但有社会关系的大学生得到较好的职位,而素质较高但没有社会关系的大学生不得不低就的权钱交易行为,其必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进而带来整个社会经济的低效.

第三,大学生就业不公平,必将导致大学教育中更加注重实用化,进一步淡化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容易引发和激化一些在高强度压力下的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我们说,当把教育对人的培养置于社会市场对人力资源消费需求的框架下时,教育就必然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成为一种追求个人利益和目标的活动.随之,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便显现出来.而且,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更加注重实用化的倾向.而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便是,在此种教育定位下,大学将有可能沦为培养各色市场所需要的现代劳工的场所,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令人担忧.而随着当下人们把就业率当成考察高等院校的第一指标,高校教育必将进一步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让步,高等教育所担负的提升社会道德素质和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责任将进一步弱化.

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或政治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多年的积蓄投资在大学生子女身上,如果其找不着工作或过分委屈就业就无法收回投资,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而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特殊身份毕业生可以通过不公平的方式轻松地实现成功就业,这更容易引起许多社会成员的不满,使其对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产生怀疑.再者,由于存在着事实上的就业不公平,也使得不少大学生对社会关系顶礼膜拜,而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置于其次,从而进一步污染整个社会大气候.此外,对于在知识积累中处于较高位置的大学生群体,我们还必须密切关注就业不公平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如高失业率所引起的大学生的自甘堕落,使、吸毒等行为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不断加大;再如,就业不公平所引起的大学生对社会的仇视和偷、抢等犯罪行为.从经济学角度论证该逻辑也是如此,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公平本身就是一种妨碍社会经济效率与公平实现的主要因素,它实际剥夺了一部分大学生本应该得到的工作机会和就业权利,也因此必将割裂大学生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弱势家庭与强势家庭之间的联系,扩大他们之间的差距,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

营造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环境

总之,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所渴望的,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必需的.要实现大学生公平就业,就必须排除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影响,从根本上遏制关系型社会结构下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摒弃性别和户籍制度等的影响和限制,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跨区域的自由流动,营造大学生公平竞争的环境,力争做到所有岗位向所有大学生开放,真正实现在就业面前大学生“人人平等”.

营造大学生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首先需要切实改善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使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为只有在完全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用人单位才能做到唯才是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而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即人”[5]的观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合理运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如果为了个人私利而照顾关系,把优秀人才拒之门外,这是最大的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

为大学生营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对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实行制度制约,以增加大学生就业过程的透明度.再如,监督和严厉惩罚以权谋私和照顾关系的腐败行为,以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

最后,我们还需要在全国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就业的部门垄断,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歧视和性别歧视.在这一问题上政府特别应该有所作为,如,加快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保护和促进优秀大学生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就业不公平问题,是大学生就业中一个必须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可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巨大危害,进而推动一个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的营造,使大学生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