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群众文化得到了全面提升

点赞:33204 浏览:1553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化作为一种与政治、经济相对的概念,比较强调精神文明的属性,即强调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中所包含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意义.从内容上看,我们关注的文化,应该包括教化系统、认知系统、审美系统、价值系统和信仰系统.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

近几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在州委和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随着以城市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改革,群艺馆、文化馆(站)内部也相继进行了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了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群艺馆、文化馆(站)工作呈现了初步繁荣的良好局面.海西州群众艺术馆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活动主要有文艺汇演、文艺晚会、那达慕、歌咏、舞蹈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览比赛、免费送文艺节目、下乡怎么写作等活动.活跃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其功能作用.在抢救、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搜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代表性民俗实物;建立“海西民俗图文资料数据库”;建立“海西民间文化”网站;命名一批民间文艺之乡、村、社、室,编制“海西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申报了国家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和传承人.进一步提高对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充分认识这些遗产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具有的突出价值,它们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抢救和保护这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为了真正提高怎么写作机能,我馆对所属市、县文化馆(站)业务人员采取上门就地培训,以减轻各地文化馆(站)的经费开支.陆续举办“海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展示、展览、展演等.以达到宏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目的.特别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海省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06]158号)精神,自2005年至2009年我州公示的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9项,代表性传承人6人.

2008年,开展了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初步拟定国家级项目60项、省级项目157项、州级项目189项、市县级项目213项,并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人、省级传承人85人、州级传承人127人、市县级传承人151人.

现以批准国家级名录2项:蒙古族那达慕;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省级名录7项:蒙古族那达慕;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剪发礼;蒙古族祭敖包;海西蒙古族婚礼;海西藏族民间谚语;州级名录32项:蒙古族那达慕;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剪发礼;蒙古族祭敖包;海西蒙古族婚礼;海西藏族民间谚语;海西藏族幽默语;海西藏族婚俗;蒙医接骨复位疗法;蒙医铜银烙疗法;蒙医脑震荡复位疗法;马奶酒制作技艺;海西蒙古族刺绣;蒙古包制作技艺;海西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海西蒙古族木雕、木刻;凯木里格(毡袍)制作技艺;海西藏族黑帐蓬制作技艺;海西藏族石刻技艺;海西藏族酥油花手工技艺;台吉乃尔古姓氏;海西蒙古族民间祭火;茶卡盐湖祭湖仪式;海西藏族女孩成年礼;海西藏族啦卜则;尕斯湖畔的白芨芨草;海西蒙古族长调;海西藏族六月歌会;蒙古族达罗牌;海西藏族达啧;金桩子.省级传承人5人:苏和、尼玛、茶汉扣文、李立新、乌席勒.

海西群众文化得到了全面提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群众文化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群文工作者取得了丰收成果

青海省群文干部业务技能比赛是为充分调动全省群文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交流、学习和提高业务技能,使之切实担负起群文工作者作为群众文化艺术的实践者、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以及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神圣使命,促进我省群众文化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繁荣和发展而由文化厅主办的大型技能比赛.


我馆选送了理论类、文学类、书画类、摄影类23篇(幅)作品,在青海省群文干部技能比赛获得14个奖项:海西州群艺馆获优秀组织奖,吴星撰写的论文《浅谈海西蒙古族民歌的抢救与利用价值》获理论类一等奖,吴星的摄影作品《雪花》获摄影类一等奖,马宁生撰写的论文《论人的道德修养》获理论类三等奖,跃进搜集翻译的《白色城的传说》获文学类三等奖,吴星的摄影作品《大地诗行》、油画作品《草原晨曲》获摄影类和美术类三等奖,东红兵创作的诗《八月留在草原》获文学类优秀奖,马宁生撰写的论文《群众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散文《学习古典诗歌艺术的形象》获文学类优秀奖,吴星创作的油画作品《暮》、摄影作品《红色交响》、书法作品《横幅》、《中堂》获美术类、摄影类、书法类优秀奖;我馆乌席勒创作的摄影作品《乳》在第十四届群星奖展览类群星奖,成为我省在本届群星奖展览类中的唯一获奖作品;在省第四届群文干部技能比赛中我馆业务人员赵敬德的国画《酸甜图》获美术类二等奖,亚尕、哈斯巴特、巴音斯格力、李运海等男声四重唱《孟赫嘎拉》、书法作品《繁荣发展》、油画作品《树魂》获得三等奖,歌曲《草原》、歌曲《巴音郭勒河》、男声四重唱《我们去敖包相会》、蒙文书法《条幅》获得优秀奖,单位获优秀组织奖.2009年第五届青海省群文干部技能比赛在西宁举行,来自六州、一地、两市、十八个区(县)的24个单位,315名群文干部的254件作品参加了比赛.其中我馆选送的中国画《春雪图》、摄影作品《老人》、都兰县文化馆选送的书法作品四屏《将进酒》等一等奖3个并推荐参加群星奖比赛,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4个,我馆和都兰县文化馆荣获优秀组织奖等

二、挖掘抢救民间文化遗产

海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海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由于海西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冲击、流失甚至濒临消亡的危险,使我们的文化宝库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抢救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抢救和保护我州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更好地了解与掌握文化州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怎么写作,我们从2005年起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海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州现已成立了海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州属各地也相继成立相应组织机构.

海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包括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发行等系列工作,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现代技术,立体地记录海西民族民间文化体、卫以及一切与群众文化有关的活动容为一炉,向一个综合的大文化方向发展,发挥它的娱乐、认识、教育、审美和宣传作用,全方位地为社会怎么写作,形成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本的群众文化体系.继续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为引子,通过组织民间活动、竞赛、展演等来刺激它的传承和发展.

三、构建群众文化新平台

随着改革开发,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新旧观念在碰撞,农村牧区保守的思想意识在被打破、对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需求,城市文化正在步入新的人文时代,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群众文化有了新的发展.但是文化层次的提高还很缓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应当拓宽思路,扩大业务范围,把文、教、科、广、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事业有了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核心问题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1965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由大柴旦迁至德令哈.同年,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德令哈人民文化馆”正式建立,馆址在今德令哈市文化馆.为区级文化事业单位,隶属州文化局.

现将我馆全面总结和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加快海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30年,我馆党和党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为中心,以辅导群众文化为己任,历届群众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尽心尽力、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群众文化工作的各项任务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1976年,“德令哈人民文化馆”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化工作站”,1979年,“海西蒙古族藏藏族自治州文化工作站”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负责全州各县、镇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业务指导,并积极在德令哈地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1988年8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抢救整理了海西民族民间文学,先后于1990年、1991年出版了《海西民间故事》和《海西民间谚语》,次年又出版了《海西民间歌谣》.

1994年,创办《海西群文信息》广泛传递信息,出台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改革方案》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聘任工作实施办法》.协助省群众艺术馆完成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中蒙古族曲艺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

1995年――2009年,根据上级组织的工作安排和要求,成功举办九省(区)第五届“大河上下”艺术摄影作品展;《中国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海西民族风情摄影展》的大型摄影、书画展30余次,成功举办“腾格尔,99’德令哈演唱会”;“弘扬柴达木精神,永葆员先进性”千人主题演唱会等大型文艺演出25余场次,举办培训班50期,培训学员千余人,成功举办柴达木“孟赫嘎拉”牧民文化节;“百姓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40余次.

我们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以打造品牌为目的创办的“柴达木牧民文化节”,“百姓舞台”等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最佳尝试,已经成为草原牧民进行文化交流、继承传统、展示才干的最佳平台.文化节促进了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广大牧民的文化水准,为我州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文化节对我州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受文化节的影响,现在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牧民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热情非常活跃,诗歌水平提上了相当高的档次,我们编辑出版的《孟赫嘎拉》牧民诗歌深受群众欢迎.我们以引导、辅导、掌握方向为主,让群众文化走出传统的门主办的老习惯,真正做到群众文化群众办,我们在引导和辅导上下功夫,只有这样群众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向上发展,走上新的发展之路.以怎么写作人民群众为宗旨,以培训群众文化人才为中心,以辅导群众文化为己任,寻找新世纪群众文化的新路子.

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继续落实办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开展以农村和牧区题材为重点的群众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举办好柴达木牧民文化节,柴达木之夏广场文艺演出.组织文化业务骨干下基层怎么写作、辅导、展演活动,创作更多的反映柴达木精神,反映改革开放,反映农牧民新生活的艺术作品,丰富我州群众文化生活.以辅导基层群众文化为中心,以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为重任,以发展海西群众文化事业为己任,探索出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