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圣贤追求与教师的人格修养

点赞:11158 浏览:456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教育者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教师道德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高尚人格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人格的精神力量.正如《论语雍也》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学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非常重视人格的引领示范作用.儒家以积极务实的态度追求的圣贤人格,对今天教师的人格修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从儒家的圣贤情怀看教师人格修养的价值取向

《中庸》这样歌颂圣贤:“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等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司马迁曾在《孔子世家》中坦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笔者认为,儒家对圣贤理想人格的追求,有两个层面的价值立意:

1.“安身立命”.儒家倡导的“安身立命”不是个体生存的状态,是指人类、自我超越对于功名富贵的庸俗计较,去追求高远淡泊的精神境界,是自由的精神主体从内在的道德心灵深处追问生命的存在价值,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正是对人的精神价值的推重.

2.“内圣外王”.《礼记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几千年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是儒家尊崇的信条和道德情怀,诠释了儒家“内圣外王”价值追求.

《荀子修身》认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之礼之为是也”.教师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活动之中,更应表现在社会文明的传承和道德的示范引领之中.因此,教师应是崇高理想人格的彰显者.

教师健全人格修养有两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教师以教育事业为“安身立命”之所,淡泊名利,献身教育,关爱学生,自信与自尊,在教育生涯中体会“为人师表”的职业价值,赋予教育生命以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本着“内圣外王”胸怀,以良好的人格修养感召、引导学生和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教育和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从第二个价值取向来说,教师的人格修养中必然包含着爱国爱民爱社会的境界,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境界,教师就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是在辛勤的教育生涯中饱含生命活力,焕发勃勃生机,突显“修已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身目的.

二、从儒家的圣贤目标看教师人格修养的提升策略

圣贤人格是儒家学者们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同时儒学又为圣贤人格圈定了最高的标准.《孟子公孙丑上》曰:“圣人之于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王阳明《传习录》中表述: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金,但以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于是真正为儒家公认的圣贤只是首推尧舜、然后孔孟.那么,常人如何实现圣贤理想呢

1.“取法乎上”.《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告诫我们,无论是治学还是道德修养,要向最高标准看齐,才有可能取得较好功效.《孟子告子下》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孔子的学生也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等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2.“学为圣贤”.儒家不仅赋予圣贤人格以超凡的智慧与品德,而且还充分论证了圣人可以学而至之的可能性.《孟子告子下》明言:“圣人与我同类”,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故在《劝学》中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同时,儒家也设计出趋近圣贤人格的具体层次:士、君子、圣人.汉贾谊《新术道术》有言:“守道者谓之士,乐道者谓之君子.知道者为之明,行道者谓之贤,且明且贤,此谓圣人.”这种德行分层为个人修行提供了循序渐进的现实目标,使常人修行有了现实操作性.

教师的职业特征和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教师道德人格必须具有高于一般人的较高的格位特性,因为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为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足以供人效法,此所谓“言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在人格修养上采取“取法乎上”的策略就是理所应当的了.在爱国、宽容、勤学、上进、奉献、坚强等的良好人格修养中,教师都应在言行举止上理性趋近,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要不断向先贤学习,以身边的模范人物为榜样,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修养.社会需要的、理想化的教师人格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达到的目标,但只要教师坚守“知道”、“守道”、“乐道”、“行道”的修养法则,就一定能推动其人格修养的提升.正如《荀子劝学》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行,圣心备焉.”

儒家的圣贤追求与教师的人格修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格修养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从儒家的圣贤修炼看教师人格修养的实现途径

历代的儒家学者历来推崇以积极的态度修炼自己的人格和德行,循着这些修炼之道,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师人格修养的实现途径.

1.“忠恕”.《论语里仁》中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庸章句》解释道:“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忠恕之道,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为人着想,从而实现“仁道”.可见,教师进行人格修养,一方面要尽己之力提高自身素质、尽己之力关爱别人、尽己之力爱岗敬业,这是“忠”,另一方面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教师的人格修养要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

2.“反诸求己”.反诸求己,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实际上就是严格要求自我,激发道德完善过程中个体的主动性,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儒家强调自省与自我反思,《论语颜渊》指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见,教师进行人格修养,就必须发挥个人的主体意识,理性选择,自觉践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沉渣泛起,教师的人格修养更应该保持其独立性和高尚性,“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3.“慎独”.《礼记中庸》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就是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加强自律,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而不做任何坏事.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可见,教师进行人格修养,就必须提高道德自觉性,加强自我修炼和自律意识,“勿以恶小而为之”.

4.“仁智统一”.儒家讲究“格物致知”、“仁”与“智(知)”并举.《孟子公孙丑上》认为:“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学记》更是对教师人格提出了“善喻善问”、“知兴知废”、“教学相长”等要求.可见,教师不能抛开学识能力空谈人格修养,必须把知识素养发展、教育水平提高与人格修养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知识渊博、教法得当、人格高尚,是社会对现代教师提出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人格修养达到供学生和社会效仿的社会价值.

四、从儒家的圣贤内核看教师人格修养的职业特征

《论语学而》提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里仁》也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儒家圣贤理念中,“仁爱”无疑是其核心概念.但是儒家的“仁爱”不是宽泛的博爱,也不是墨家主张的“兼爱”,而是建立在类似“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基础上的有差等的“博爱”.孔子曰:“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朱熹坦承:“人之有爱,本由亲立,推而及物,自有等级”.这些言论都坚决主张儒家的圣贤内核是“有差等的仁爱”.我们抽出这一内核中的人格贵贱的糟粕,可以领略教师人格修养的职业特征.

1.教师要宽容仁爱.教师不同于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他们可以把次品毫不怜惜地剔除.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期待发展的个体,教育者需要极大的关爱去包容每一个学生的点点滴滴,对学生思想行为偏差和文化学习落后更应如此.即便学生的错误行为带给教师苦恼、劳累甚至精神打击,但宽容和仁爱应时刻充盈着教师的胸间,这是教师职业决定的人格修为.当然,宽容仁爱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去宠爱或退让,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良知和创造力.

2.师生间有差等的平等.我们处在一个崇尚平等自由的时代,“师生平等”一时间成为社会的强烈要求,而“师道尊严”俨然成了被批判的对象,甚至有人疾呼“生道尊严”.诚然,沉淀着太多尊卑观念的中国古代教育必须融入现代平等意识,但是师生关系平等只能适用于人际关系领域,即“师生人际关系平等”.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或身份,彼此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师生天然是不平等的,是有差等的两个主体.“师道尊严”代表的是教师权威地位和专业严谨,平等代表的是人际关系性质及其作用方式.如果把基于人际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简单泛滥地运用在日常的师生交往过程和教育活动中,无疑是错误的,必将给教育带来无序和灾难.当我们认识到师生之间的有差等性后,既要理直气壮地对学生提出尊师敬师的要求,也不难理解社会对教师人格修养提出有别于学生的更高标准的要求.

作者简介:吴希成(1969―),男,汉族,1992年湖北大学本科毕业,现任教于广东汕头华侨中学,2003年被评为中学政治高级教师,2005―2006年参加广东骨干教师培训并结业,2008年起,参加广东省“百千万省级名教师培养对象”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