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点赞:5357 浏览:200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感到幸福,不仅关系到幼儿教师个人的问题,而且关系幼儿教育本身意义实现的重要问题.目前幼儿教师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大大降低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文章是在剖析制约幼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因素的基础上,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针对性策略.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幼儿教师对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感到称心如意.改革开放以来,幼儿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但是同其他阶段教育相比,学前教育是最薄弱的一环,幼儿教师也是教师力量中最薄弱的一环,是最容易缺失职业幸福感的群体.

一、制约幼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因素

(一)幼儿教师错误的职业观

倘若幼儿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并且得到外在和自我双重的良好评价,便可以产生一种持续快乐的心理感受.一个人若要追求和获得幸福感必须实现其核心自我,即实现自我价值.核心自我的实现是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有效实现必定要以职业为载体.也就是说,核心自我的实现要以职业的价值认同,自己所具有的才能,个人兴趣和意愿为前提条件,三者缺一不可.然而大部分幼儿教师会忽略该职业是否是自己所认同的,是否是自己的兴趣倾向,是否是自己的能力可及并有较大发展前景,而仅是为了谋生.在此职业观下,幼儿教师选择这一职业仅是作为谋生的工具,而对与自己职业的价值认同,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和意愿等因素的必要考虑则是残缺的,如此一来,教师很难获得职业幸福感.

(二)幼儿教师自身的自卑感和职业厌恶感

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对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误解.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幼儿教师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只要每天哄哄孩子,和孩子玩玩游戏,让孩子好好吃饭,帮助孩子穿好衣服,不要让孩子出事就好了,这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这些观念和态度反映出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轻视.加之幼儿教师经常接触的是孩子,对外界信息的接收量小,感觉自己就像井底之蛙,这些都导致了幼儿教师强烈的自卑感.当幼儿教师的工作得到园领导和家长的认可时,有的家长甚至会时不时来找老师的麻烦,久而久之,幼儿教师便会产生职业厌恶感,甚至希望立马脱离幼儿园这片苦海.

(三)幼儿教师工作量大

目前幼儿园里,中班普遍有30多个幼儿,大班则40多人,有的地方幼儿园人数则还要多,班级人数过多,必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其次,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3到6岁的幼儿,这一群体年龄小,独立性差,生活难以自理,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的前提下首先要起到保育作用,照顾幼儿的吃喝、冷暖、安全等问题,使得幼儿教师工作量大并且繁琐.再者,幼儿教师不但要胜任各科教学,包括语言、数学、音乐、体育、健康、英语、舞蹈、科学.而且要制作教具,更换墙饰,写教案、反思、家园联系、听课记录等.这就把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大延长了,工作地点也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中,使幼儿教育工作融入教师的生活中,成为其生活方式.幼儿教师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家庭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张恶性循环的不良情绪网,却找不到放松的时间与场所,幸福感自然而然也荡然无存.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教师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与策略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范畴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是价值观在职业认识、观念和态度上的具体体现,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与职业观是紧密相关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内化于教师生活方式之中的,生活方式缺失或者错误,幸福感便失去了依托的载体.幼儿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职业观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才能发掘自己的教学,即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从价值的升华.


正确的角色定位

幼儿教师不是“保姆”,更不是“阿姨”,她是孩子的“第二任母亲”,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施教者.幼儿教师应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提高自信,肯定自己的作用,并在教学以及家园联系中通过行动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三)努力形成自己的职业特长

那些对工作总是充满热情,并有强烈的职业幸福感的幼儿教师,大多是因为他们在幼儿教育工作方面有自己的特长,比如,他们在语言、计算、美术、音乐等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长,在园内为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工作起来自然就有了成就感、优越感和幸福感,所以幼儿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兴趣、优缺点,从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个人优势,

(四)将工作与生活分开

这里所指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要将工作与生活分开,尽量利用在课余时间完成工作任务,不把工作带回家,更不把不良工作情绪带回家,让工作与生活互相协调,并在这种协调的过程中寻找职业幸福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