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的盲校德育环境

点赞:20374 浏览:933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德育环境作为盲生所能感受到的、围绕在盲生周围并能影响其思想和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它是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各个阶段对盲生进行的德育纵横衔接,融会贯通,形成对盲生终身影响的一种教育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是有推动力、影响力、生命力的.本文从转变德育环境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整体德育环境体系及积极应对网络环境的影响三方面来论述如何构建和谐的盲校德育环境,使盲校德育环境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使盲生健康成长.

关 键 词:构建,盲校,德育环境

德育环境是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德育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教育因素的总和.盲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世界,在与他人相处,与集体融合,与社会联系的过程中,外部因素会对盲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目前的盲校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盲生对学校、对集体的归属感日渐淡化,我行我素、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日渐严重,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不稳定,法律意识淡漠.不仅如此,个别盲生踏上社会后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建设盲校德育环境,使盲校德育环境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笔者结合实践就构建和谐的盲校德育环境建设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对策.

一、加强学习,转变传统德育环境观

我们首先对德育工作队伍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德育环境创设的理论,并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德育环境创设的研讨.老师们逐渐转变传统德育环境建设观念,树立起具有时代特点的和谐社会下的德育环境建设观念.

1、和谐开放的思想模式

(1)树立开放意识.要建立一个开放的育人体系,首先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对盲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不掩饰社会矛盾,一切校园外出现的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问题应该而且可以在校园内展开讨论.

(2)建立开放模式.开放的德育环境摸式应该是“面向社会,双向参与,内外开放,齐抓共管”的模式.我们认为盲校德育环境建设要以社会的发展为依托,主动连接社会环境,要让盲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同时,也要主动争取社会(社区)参与学校的德育环境建设,为盲校德育环境建设提供物质的、精神的支持,形成全面交流,社会共管的和谐德育环境模式.

(3)拓展开放途径.德育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系统,必须重视拓展德育环境的开放途径.一是拓展外部德育环境.要放开眼界,面向社会,拓宽盲校与社会沟通的渠道,建立校外德育环境育人基地,加强社会实验,不再把盲生置于“世外桃源”之中,要引导盲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和谐.二是信息开放.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德育环境,加大教育力度,使学生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比较中提高识别、判断和选择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广泛渗透的弹性发展模式

盲校德育环境广泛渗透的发展模式是指盲校德育环境建设不只体现在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的营造上,还要把德育环境建设广泛渗透到盲生的日常生活、学科教学和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就是要进行全方位的渗透教育.

(1)把德育环境建设渗透到盲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求盲校德育环境建设要体现在盲生的校区建设、食堂和日常活动设施中,要把这些设施的建设及装饰上考虑到德育氛围的营造,让盲生无论在休息、吃饭还是活动时都能够感受到德风感化和道德感染,都能受到德育环境的熏陶教育.

(2)把德育环境建设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我校把德育环境建设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如:结合《沟通与交往》课开设人际关系教育专题,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盲生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结合心理健康课对盲生进行环境适应教育,帮助盲生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这些都会对盲校德育环境的营造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3)把德育环境建设渗透到盲生的日常管理之中.

德育环境在建设理念上要讲求规范性,而德育环境的规范性是通过学校的管理实现的.因此,我们把德育环境的建设目标与学校管理的制度规范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日常管理以及制度、规范的实施来形成规范、和谐的盲校德育环境.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整体德育环境体系

现行的盲校德育环境建设模式偏重于学校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与家庭、社会的积极联系和配合,这样单一、封闭的环境建设模式,不利于盲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不利于更好地教会盲生如何做人.因此,必须打破长期以来盲校传统的封闭状态,建立开放的德育环境建设模式,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借以德育的社会整体力量,形成整体的德育环境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互动机制.

在这个互动机制中,学校既是这个互动模式的内聚中心,同时也是辐射其学校环境影响的发散中心,由此构成学校环境与其他环境的互动关系.学校德育环境与社会、家庭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参与、互补互进”的关系.我们认为只有把三者有效联系起来互动发展,才能促进盲生接受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种内容和方式的德育教育.

1、加强和谐一致的内部环境建设

(1)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

实践证明,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会激发学生尊师爱校的情感和追求高层次文化的,从而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力量.学校提出了校园环境建设的新理念,努力为盲生构建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建设好校容校貌.校容校貌是一所学校外部形态、整体面貌的综合表现.校园建设的布局和风格改变不易,我们主要是从教室、走廊、活动场所的布置入手,为学生创设美好、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室内外布置适合盲生的需要,并始终保持校园整洁.如校园各处有机地布置了各式各样的绿化植物,并在每种植物上都挂上了盲文标示牌,各个教室里也种上了吊兰等易于学生种植的植物.虽然大部分学生看不见,但能闻到、摸到,感觉到,进而影响到.并与环保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

(b)加强盲校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盲生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必要的基础设施.学校改造了学生宿舍和食堂,建造了实训康复综合楼,设置了电子阅览室、视功能训练室、学生活动室、学生作品陈列室等,这些既可以满足盲生生活需要,又可以给盲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上进心.

(c)引导盲生自己动手,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如组织盲生在校园植树种花,实行校园美化责任制,设立“环保小卫士”,还建立了班级劳动基地,校园里的桃树,梨树、石榴、樱桃等都“承包”给各个班级,等果子熟了,全校的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设置了一个人人参与校园美化和管理的情景.

(2)营造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

一所学校精神环境的建设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地努力,但是有意识的导向,能够加速良好精神环境的形成.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发挥校训、学风的作用.“爱满天下”作为师生座右铭,并提出了“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负责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求教师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做个即教书又育人的好教师,“自尊自立,乐学向上”要求学生做个刻苦学习、自强自立的好学生.这样的学校环境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

(b)树立先进典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校的各部门培养了一批先进典型,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江民特教园丁奖”获得者、“省春蚕奖”获得者、杭州市三育人先进工作者、杭州市模范班主任、教坛新秀等优秀德育工作者和教学骨干,职工中有文明职工、德育标兵,学生中三好学生、文明礼仪之星等.通过他们起示范作用,带动全校师生,为形成良好精神环境而共同努力.

(c)进行序列化、主题化教育.根据学生自学前进入学校学习直到中学毕业,人生最重要的成长发展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开展序列化德育教育.一以贯制,重在坚持,帮助促进视力残疾学生健康和谐成长.序列化德育工作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以良好的品行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锻炼为重点.入学初至三年级阶段,重点抓生活适应和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四年级至义务教育毕业阶段,重点抓学习习惯和品行,高中阶段重点抓社会适应性锻炼.主要通过主题教育、社会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军训等各种活动载体进行,实现德育的序列化、生活化.

(d)融洽师生关系.我们着力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完善学校管理,改善师生人际关系,创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以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培养学生轻松愉悦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

(3)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由多种因素构成,校园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建设校园文化、培育学校精神,只有加强软件建设,从教育思想、理想追求、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构建“灵魂工程”,才能真正把学校建设成育人的摇篮.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a)加强教师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盲生天天都生活在学校里,时刻都与老师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对盲生的影响很大,因此,要优化学校内部环境,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b)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校二十周年校庆请专业团队设计了学校VI形象系统,其次,我们对学校走廊、教室的墙壁进行美化布置,中外有成就的盲人介绍、盲文的发展历史、学生手工作品等,每幅都配有盲文说明,让学生在这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氛围中时时受到启迪和激励.

(c)建设班级、寝室文化.班级、寝室文化建设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原则,运用班组活动,使文化建设内容明确化、形式多样化.学校对教室、寝室作了统一布置,要求整洁、美观、有个性、突出主题又符合盲生特点.每个教室前方有醒目的班风,悬挂国旗,教室两侧墙上、后面有学习园地,队角、生物角等,寝室内物品摆放统一要求,整齐划一,其他根据寝室成员喜好可个性化布置.室内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引领家庭环境的优化

“每个盲孩子的身后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盲校德育面临十分复杂的家庭环境,这对盲生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优化盲校德育环境,必须优化盲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1)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认为:“如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盲生家长的文化层次在不断提高,但真正重视家庭教育、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的盲生家长还是极少数,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尤其盲生都是长期寄宿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为此,学校通过开家长会、发放家长函、、短信、网上家庭教育咨询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疏导子女的心理问题.帮助家长了解一些特殊教育理论和盲文,懂得一些盲生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与方法,逐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组织家长交流教育经验,让家长能够腾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建立长效的家校联系制度,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努力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进行,完善盲生的教育环境.

(2)引导家长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表率.

父母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言语行动等无不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日后成长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父母的言行是一本不成文的教科书,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应该像老师在学生面前那样“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风.

3、优化社会(社区)环境建设

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的一切,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校.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校要利用其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接触社会,读一读“社会”这本大书,拓展学生社会文化.因此,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离不开社区文化资源的运用.社区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结合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实现良性互动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此,我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区道德文化资源:

(1)建立校外教育基地.比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金家山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前,学校组织少先队员祭扫烈士墓,请革命老同志讲英雄烈士故事.通过庄严肃穆的默哀、献花圈等形式,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为祖国努力学习的热情.国防教育基地驻杭73022部队“尖刀七连”.组织学生到连队参观学习、组织军训、演讲征文比赛等,使学生了解一些国防知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强刚毅的品质.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市消防大队.带领学生参观消防大队,参加救火、逃生演习.环保教育基地――污水处理厂.参观厂区,了解污水处理的流程,增加环境保护的知识等.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盲生的社会化程度.

(2)开展各种形式的双边文化活动.与社会(社区)开展双边活动,即可拓展学校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又可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文化事业发展和社区成员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一是与普通学校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近几年,我校与浙江大学、杭州天长小学、杭州市机关幼儿园、外国语学校、永兴中学、富阳二中、富春三中、等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首届浙江省教育博览会上展出学生手工作品,为盲生提供了与同龄人平等交流的机会,提高了盲生的交往能力,同时盲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也能促进普通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参加社区街道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到富春江集团、秦望社区等演出,参加白鹤的“金秋柿子节”开幕式、西开幕式、省残运会开幕式等,在职高学生中组织“怎么写作在社区”活动,每周六定期到春晖社区为群众推拿怎么写作,为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社区也组织家庭来校和学生一起包粽子过端午节的爱心活动等等,不仅培养学生的社会怎么写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又活跃了社区文化建设.

三、应对网络环境的影响,构建盲校网络德育环境

1、建立德育网络系统

我们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德育专栏”,这是我校德育内容与手段的一个创新之举,以此对盲生进行正面德育引导.分“时事导知、制度导读、实践导行、资源导寻、成果展示”等栏目,深受师生的喜爱,已经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朋友.

(1)通过建立网络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交互,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双向交流、讨论.使盲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与无拘无束的交流,共议师生可以关注的社会现象以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通过与盲生网上对话,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问题,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个主渠道,在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下,教授学生掌握电脑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来学习和娱乐.并经常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比如上网搜索学习资料比赛,网页制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比赛等,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育人功能.

2、开发、利用德育电子教材

德育是一门艺术,如何将严肃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学生接受,一直是我校德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互联网利用超文本检索的方式,加入多媒体技术,浏览时运用、图片、声音、音乐、动画和录像等方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校通过开发德育电子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发布相关教育信息,对盲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例如,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抓住一切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提升盲生的民族社会责任感,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像四川“5.12”大地震、2008北京残奥运动会的举办、“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国庆60周年阅兵式、庆典活动等等一系列的活动,我们都及时在盲生中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学校二十周年校庆活动也通过网络对外现场直播.这有利于激发盲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盲生的使命感.

3、对盲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应该有相应的道德规范.不应把互联网看成是道德管辖之外的“真空地带”.因此,我们加强了盲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制订了学生上网规范,培养学生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使用互联网的习惯,规范盲生的网络行为.向盲生推荐好的网站,比如《中国德育网》等.

实践证明:只有转变传统的德育环境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整体德育环境体系,同时还要积极应对网络环境的影响,才能构建和谐的盲校德育环境,保障盲校德育的效果,促进盲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