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高校师德建设的

点赞:34204 浏览:1581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市场经济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其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导致高校的师德建设明显滞后,一些教师价值标准有所扭曲,是非界限模糊现象时有发生.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曾说:“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的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坚持教育可以使人善良,把教师放在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中心地位,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具有许多有益的启发.

关 键 词:苏格拉底;教育思想;高校;师德建设

何谓师德?简而言之,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市场经济的发展,较大改善了高校教师的待遇和生活状况,但与此同时,一些教师由于比较心理、散漫心理、浮躁心理、功利心理等使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有不尽人意的状况和现象.因此,如何促使高校教师以“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行动指南,弘扬高尚师德,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成了当前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华传统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的道德就有很高的要求,从苏格拉底的教育观可见一斑.苏格拉底的教育观:美德即知识,自知其无知、有教无类、助产术的启发式教育方法等,高度地概括了为师的要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学习、掌握并继承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高校的师德师风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高校师德现状

师德是一个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明显滞后,主要问题有:

1、比较心理,致使价值标准扭曲.我国的高等学校虽然有相对独立的环境,但并不是完全脱离于社会的世外桃源.社会上不少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现象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冲击很大,他们认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行实践”等响亮的职业口号得到的只不过是“撑不死也饿不死”的工资而已,而其他行业里的如干部队伍中的钱权交易、新闻传媒的有偿新闻、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本行业里的教师走穴的灰色收入等经济收入的提高不断地剌激着他们.因为比较心理,以致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自己业务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道德修养的提高是辅助.长此以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自然发生偏移.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育思想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散漫心理,致使敬业精神欠佳.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使得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更多地转化为自我的主动学习,由此也使得部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出现散漫心理,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出现了工作上懒散,出勤不出力,人到心不到,备课敷衍了事,上课照本宣科,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更甚的是有的教师连最基本的职业素质都不具备,工作随意性强,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讲课随心所欲,对学校的纪律置之不理.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与学生交流就更少,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道德方面的缺点也视而不见,这些都严重的违背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宗旨.

3、浮躁心理,致使育人意识淡化.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面临着众多机遇与发展,教师面对的机会和自主选择也越来越多,致使部分教师出现见异思迁,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心理.在教学实践中,片面地把教师的职责认为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职责,认为育人是学校领导、政工干部和班主任的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一些教师只是把这个职业“旱涝保收”的金饭碗,而更而热衷于第二职业所带来的利益,所以他们常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甚至有的还沉湎于社会上的一些“低俗之风”不能自拔,给查重讲多少话,做多少事,“按酬付劳”,既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也破坏了高校的育人环境.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在教育内容上,倡导“德即知识”.“德即知识”的思想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劝人向美,教人美德,勉人敦品笃行.在讲学授业的过程中,首先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倡导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业上”;劝导人们不要只关注聚敛钱财,追求名誉,而应关心真理和理智,去完善自己的灵魂.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他不仅要求他的学生言行统一,要有自制能力,而且自己能率先垂范.

2、在教育态度上,提出“自知其无知”.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为此,他孜孜不倦地教人以各种知识.其学生色诺芬说:“凡是一个善良和高尚的人所应该知道的事,只要他自己知道,他总是非常乐意地教导他们,如果他自己不熟悉的话,他就把他们带到那些知道的人那里去.”


3.在教育对象上,奉行“有教无类”.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对于人类最大好处的事业”.由此,他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育自己和同胞认真地自我解剖.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决定了他所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愿意接受教育的人.他曾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他讲学没有固定的场所,也从来不计报酬,这充分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师德建设的启发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高校教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为人师表,既要注重言教,又要注重身教.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只有具有知识的人才会具有美德,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就是培养德性的过程.由此看出教师师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美德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美德,教师自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德性.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直接联系着整个社会.正因为此,我们说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满足其“既重塑自己,又塑造他人”的崇高职业要求.

2、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真正践行“灵魂之师”.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指明了教育的方法是“思想应该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当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素质应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努力掌握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在继承前人教学经验的同时,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育过程,使学生敬服.二是够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恰当有效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使传授知识与建立逻辑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中产生威信.三是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四是要有语言组织能力,是一位语言艺术的大师,通晓教材的精粗,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语言朴实而不呆板,幽默而不哗众,诙谐而不取宠,感染学生.要做到这四个方面,必须把献身职业和作出成就看成是自己的职责,成就自己的“灵魂之师”光荣使命.

3、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真正落实“以生为本”.苏格拉底曾说过:“一个教导青年的老师,应该认为获得一个朋友这件事已经是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教师要始终将自己的学生看成朋友,并认为这是最大的利益.因为老师与学生的差别仅是“闻道有先后”而已.采取这样态度的方式有:第一,转变角色,教师教学中的角色应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这是师生关系中的人本,教学相长,平等对话的重要基础.第二,真心关受,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的德落实到对学生的“爱”上,才能实材施教,做到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为了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一生奠基.教师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感受到师生间的亲切和融洽.

总之,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并把帮助他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道理看成是一生的荣耀.高校教师真正做到以苏格拉底为榜样,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教书育人,就一定能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从而实现时代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