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有效性教育

点赞:4828 浏览:152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本文引入社会公德及其我国社会公德的演进发展,针对当代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教育的有效性,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关 键 词】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有效性;探研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识别码]R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为我们探研大学生社会公德及其现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我国社会公德的演进发展

列宁曾经指出:社会公德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2].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公德便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历史进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社会公德上也在前进和完善,从而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看到,社会公德的发展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并驾齐驱,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已有了“以父为义,以母为慈,以兄为友,以弟为恭,以子为孝”的较为系统的伦常道德.春秋时期孔子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孟子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之言;清代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说》中撰写的“论公德”文章,指出公德是使“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的精神纽带,是“全群之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公德教育逐渐得到重视,政府组织编写了大量有关公德的书籍,对社会公德氛围产生了重大影响.1949年9月经政协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1954年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1986年《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把《宪法》中提出的“五爱”规定为“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体系和总体要求,以为人民怎么写作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五爱”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2001年党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可见,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德的内容不断更新,并创新形式.总之,社会公德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日益呈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的趋势.

三、当代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探析

1.当代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群体社会公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部份大学生善恶美丑颠倒、社会公德遵守上的知行脱离等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归纳为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个性自由化,公德意识淡漠,不遵守公共法规和准则.改革开放使尊重个性自由的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张扬桀骜不驯、标新立异成了其追求的时尚.在追求个性的导向下,部分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却走向异化,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和公共场所我行我素,缺乏最基本的公德意识.

二是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部分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公共利益视而不见、不屑一顾,在公共生活中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集体意识不强;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诚实守信观念缺乏.诚信是从小养成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但当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一些不讲诚信的行为,如说谎、考试等,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缺乏基本的社会文明观念.

2.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1)主观方面:从大学生自身看,主要是自由思想的异化消解了公德规范的约束力.部分大学生在其“尽展”自由的过程中,他们只奉守自己的自由至高无上,而缺乏对他人自由权利和人格的尊重,缺乏对社会公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少数大学生甚至极端地把公德规范看成束缚个人自由意志、自由发展的枷锁,因此,他们拒绝接受学校和社会的公德教化,以至于出现公德情感淡漠、公德观念混乱、公德信念丧失.

(2)客观原因,一是社会不良风气诱发了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二是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社会公德的遵守上,家长以身作则的榜样并没有很好树立起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三是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四、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有效性教育的途径

将社会公德素养的培养和评价贯穿于课内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中的培养方法,在学生素质培养及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方面具有明显的有效性.加强对学生社会公德素养的教育,将为高职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1、完善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方案,是公德教育有效性基本保证

(1)将社会公德的内容设置独立的课程进入课堂,编写专用教材如《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素养》,以讲座、学生自我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和评价.(下转第44页)

(上接第42页)(2)在社会公德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要有素质目标;课程单元教学中,要有情感目标,在课程的考核中体现教育效果.(3)“两课”教育由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转变为素质教育,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和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统一起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法制教育与校纪校规、文明守纪相结合,将文明守纪渗透到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之中,提高社会公德教育有效性.

2、将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将学生社会公德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到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中,如“十率”(出勤率、就寝率、缴费率等)的执行情况、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主题班会的表现力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指标.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开展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合作完成的竞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3.实践性教学也是社会公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校与医疗单位有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学生在订单班的培养、理论学习与医院实践交替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将会深层次地了解企业精神文化;如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责任感、荣誉感的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等.在实践性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道德的行为习惯.通过日常的实践观察,思考身边真善美的道德情感,认知到公共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作用,践行社会公德,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提高社会公德教育的有效性.

4.输入正能量使社会公德教育得以升华

由于大学生时期正处于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和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阶段,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心理特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会公德教育实施中,定时观看新闻联播节目.定期组织观看特定的影片与视频,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载体中收集相关信息加以正面引导.使大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纪守法、讲文明礼貌,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和做人的基本准则等,同时要注重培养引导其树立科学的、道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目标.

5、教育方法上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真正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公德教育是整个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社会公德教育主要集中于学校理论灌输,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多数情况下以被动接受为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所以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结合当前社会现实状况,教育者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地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加强养成教育,培养明确的社会公德意识、浓厚的社会公德情感和坚定的社会公德意志,通过言传身教为大学生树立道德楷模,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之养成自觉践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成为社会公德的践行者.

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有效性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公德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注释: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

[2]《列宁选集》第三卷P247.

[3]葛成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思考[J].前沿,2005(7):63-65.

[4]丁竹.大学廉洁文化建设的七个切入点[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99-102.

[5]路长伟.大众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形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10(4):55-58.

[6]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集)[M].北京:文献出版社,199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