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素质教育

点赞:9710 浏览:425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音乐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应现实生活的艺术.跋涉了一个世纪,改革了十多年的音乐教育,虽经历了轰轰烈烈、丰富多彩的改革实践,但其本质还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因此,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对每位音乐教育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教育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能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普通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完全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在启迪、激励、教育、感染和认识等效应上.音乐教师的任务则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那种把认知同情感因素、技能同审美因素分割开来,先教音准节奏、再教感情和表现的状况和方法,削弱了审美能力的培养,违背了音乐教育的认知规律,是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的.

认知与情感体验是“一体化”而不是分割开来的.如何把情感体验与认知在教学中作为“一体化”,而不是分割开来,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与在感情的投入中学习到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在音乐教学中也同样得到体现.即学习音乐过程应是“音乐的体验――音乐的研究――音乐的再体验”.当学生对一部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后,才能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求知的,学生也才愿意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演唱、演奏、欣赏、表演、创作等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解力度记号时,不能简单要求学生记住“f”表示强,“p”表示弱,而是让学生聆听含有力度变化的音乐片段,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力度变化所产生的情感变化.分析力度变化规律,即对刻划音乐形象表达感情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如动作或图示等.在学生产生极大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识别各种力度记号,进行力度变化的练习,最后通过演唱(奏)音乐作品进一步体现力度的表现力.再比如《蓝色多瑙河》的合唱部分,《春天来了》一课的教学,学生听几遍录音范唱便会唱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的唱,我便启发他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们最喜欢在春天里干什么?同学们来劲了,纷纷举手回答.我又说:今天我们去春游吧!于是同学们纷纷模仿在春天里放风筝、下河捉鱼、互相追逐、捕蝴蝶、爬山等热闹场面,大家个个兴奋异常,歌声甜了,表情活了,歌声充满了情感.


“音乐的体验――音乐的研究――音乐的再体验”体现了情感是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特征.在“音乐的体验――音乐的研究――音乐的再体验”这个教学模式中,“音乐的研究”不是被当作一种目的,而是被当作达到“真正重要目的”的一种手段,“真正重要目的”是更深刻的“音乐再体验”,也就是理想再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使认识得以升华.有一节由学生自己组织上的音乐欣赏课,一位学生在介绍完了《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一曲之后,出人意料又播放了一首用通俗唱法唱的“保卫黄河”.演唱一开始,立刻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乐曲听完之后,我问学生笑什么,他们回答这样的演唱与歌词内容格格不入,实在太荒唐.我问选播这首歌曲的学生,为什么要选这首歌曲时,他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以前我很喜欢流行歌曲,不分良莠地模仿,通过音乐课的学习,我懂得了如何欣赏音乐,提高了鉴赏能力,现在我爱听高雅音乐了.”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音乐的体验――音乐的研究――音乐的再体验”这个教学模式体现了情感是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特征,体现了音乐教学的认识规律,因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情感的教育,是情感的体验.正如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穆塞尔所指出的“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着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

(作者联通:431900湖北省钟祥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