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双江镇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点赞:27161 浏览:1221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3年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命名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的最大一个历史文化特色,就是清代民居建筑群.

明末清初,统治阶级先后在四川进行了长达80余年的战争,对劳动人民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和对频年的灾荒瘟疫不予救治,造成四川人口大量减少.此后,便有了“移民实川”的政策.

潼南杨氏,就是移民而来的一个大家庭.按杨氏族谱中“文字通光昌俊秀,世传宣尚肇先宗,守清体道声名重,立志维勤继述隆”的排序,光字辈是派行列号数的第四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杨氏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队伍,先后来到四川,沿涪江北上,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杨光基定居在蓬溪县涪江左岸的姬家坝(现名潼南县桂林镇八角村4社).这姬家坝位于涪江左岸的冲积平坝之上,土质肥沃,阳光充足,水源丰富,适宜农耕.再加上杨光基勤于农事,合理经营,没过几年日子就富足起来,动工兴建杨家老院子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续修的《杨氏族谱》统计:杨光基后的第四代“世”字辈就有男子62人;第五代“传”字辈有男子122人;第六代“宣”字辈有男子176人;第七代“尚”字辈有男子251人.可见杨氏一家人口增长迅速.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双江镇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院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杨光基后的第四代杨世绥,是个相当精明能干的人,那时荒地多,别人抢种熟地,他却雇人大量开垦成片的荒地,凭借涪江水利和两岸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变硗瘠为沃壤.若干年后,居然拥有土地5000多亩.他又结交官府,包揽运销官盐的专利权,成了遐迩闻名的“杨三泰”大盐号的主人,从此显赫起来.于是迁出姬家坝,弃农经商,在涪江右岸的双江镇大兴土木,营造宅第.姬家坝原属蓬溪县的东乡,双江镇原属遂宁县的下三安里,民国元年,划蓬溪县的东乡与遂宁县的下三安里组建潼南县.因此,姬家坝与双江镇均属潼南县管辖.

杨世绥生有“传”字辈7个儿子,排序是:传文、传魁、传德、传绪、传经、传习、传鼎.他们长大后分为七大房.同治七年(1868),杨世绥去世,大家庭解体,除了留作祭祀用的良田2000亩和街房7通外,其余家产都分给各房.分家之后,各房纷纷建造和扩建宅院.长房的“大塘府第”、二房的“长滩子大院”、三房的“源泰和大院”、“兴隆街大院”,四房的“白土地大院”、五房的“田坝大院”、六房的“砖房子大院”、七房的“邮政局大院”等,还有杨氏宗祠“永绥祠”、“踏水桥大院”等和“禹王宫”、“惠民宫”等20多座清代建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其中较大的建筑有――

邮政局大院:位于双江镇北街中段,前临正街,后傍猴溪.始建于1868年,杨氏“传”字辈弟兄分居后,分给第七房杨传鼎居住.于1899年,由杨传鼎长子杨淮清(即杨公、杨尚昆的父亲)进行培修.清末梓潼镇分县初设邮局时,在双江设立邮政所于此,后来镇上人们即呼之为“邮政局大院”.20世纪80年代,辟为“杨公、杨尚昆旧居”.该建筑系前店后院,一进三重,四厢及两旁耳房均有纯木结构的前后套间,木梁木柱,木板拱壁,木门木窗,地板阁楼,一应俱全,显示出古色古香的纯木建筑的古朴风貌.

长滩子大院(见题图):位于双江镇南约1公里处,屋前良田溪流,左右群山环抱,院后青山高耸,气势磅礴,实为壮观.该院建于清同治中期,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门前约百米处有一环抱溪流,水急滩长,故名“长滩子大院”.是第二房杨传魁的居宅.杨尚昆的父亲杨淮清因培修镇上北街住房(另一说是避战乱)暂居于此.1907年8月3日(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杨尚昆诞生于该院内进门左侧正厢房.该院是中式土木石综合结构的四合院,面积1146平方米,占地1290平方米.其建筑设计“步步递进,层层升高”,布局独具匠心.该院又名“四知堂”,此名取于杨尚昆先祖、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该院建筑用材十分考究,笔直圆木为柱,上下大小一致,雕梁画栋,脊檩点金,门簪以金形装饰,屋脊砖雕灰刻,颜色艳丽,灿烂夺目.檐下、柱间、门窗雕刻均用多线雕或透雕,皆为喜鹊、仙桃、牡丹等,表现出主人对福禄寿喜的强烈祈望,雕琢技艺精妙绝伦,堪称古民居建筑的奇葩.

源泰和大院:座落在北街下排中间,前临大街,后濒猴溪.该院系第三房杨传德之三儿子杨宣豫的住宅.该宅名系杨宣豫字季和,在承袭“杨三泰”,号“杨源泰”的“源泰”后面加“和”字得来.大院于1882年春动工兴建,1890年竣工落成.用地1600多平方米.大院平面布局,成长方形.横列四大单元房舍,进深跨院围成四合大院.院内有60余扇漏窗,构图繁多,造型各异.正堂、中厅各大门门楣、檐挑、斜撑和悬瓜尖端亦有精巧雕饰,工艺精细,是一座清末中国正统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

兴隆街大院:坐落于猴溪对岸,是第三房第二子杨宣诰又名杨紫丰,于1895年修建.屋基占地约5亩,是“一进三”、全部穿斗木结构、正方形“一颗印”规格建筑.门窗雕饰精湛,板壁里色油漆亮面,是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


永绥祠:位于双江镇北街背后,面对猴溪.始建于清末,是大盐号“杨三泰”的主人杨世绥家祠.其名“永绥”二字,源于《千字文》中的“永绥吉劭”一词,即“永远安定”之意.该祠正面是一排三大间的砖木平房,左侧是一排一楼一底的圆拱方柱的砖木结构楼房,颇有几分古罗马教堂的样式,俗称“洋房子”,是双江杨氏家族的祠堂.也是潼南第一个党支部的所在地.

大塘府第:距双江镇2.5公里,是双江镇巨室大户“杨三泰”富商杨世绥,于清道光年间购写姚姓全族200余年的屋基改建而成.因屋前后有大小蓄水堰塘3个,故名“大塘”.初名“姚家大塘”,清末以后即称“杨家大塘”.该府从道光中至1919年,拓宽培修计5次,耗资共约10余万元.该宅分给第一房杨传文,因其无子,抚三弟传德长子宣昭为嗣.又因杨宣昭任遂宁津捐局长,策封光禄大夫;其生父杨传德诰封朝议大夫追赠二品顶戴,因此房屋一律按清律一、二品规格布局,大门正中上额竖立有云龙合抱钦赐满金“大夫第”3字竖匾.大塘府第是纯中式砖木综合建筑,是一进五重大院.基地为“一颗印”正方形,院内有7个天井,正偏房81间.正梁檐枋过道顶板,一律彩画,堂屋门窗均可换季,夏是冰竹纹,冬是鹊梅图,环绕篆刻福寿百体,全部房屋黑漆明亮,精雕彩饰,玲珑瑰丽.1951年土改时,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到潼南参加土改,曾到大塘参观,认为是民间府第较全面的一伟大建筑,可与北京什刹海贝勒府第相媲美.可惜的是而今的大塘府第已被拆分肢解,原貌不存.

田坝大院:位于镇街西头田坝.是双江镇一座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造精致,装饰精巧,保存完好的清代四合院式民居.1986年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潼南县历史文物风景区的新景点之一.该院是第五房杨传经的抚子杨宣哲(即二房杨传魁的第二子),号名杨守鲁主持修建的.杨守鲁官及县令,有田产1600亩,并兼盐商.该院从1878年动工,1893年竣工,历时15年.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60平方米.有大小房厅51间,共108门,由七间三进组成.每进均有天井、栏杆、回廊、花台,宅后还有对称后花园和小姐楼.宅内各进既独自成院,又能通过廊道与其余各进相通.门窗、隔扇、柱础、斜撑、运托、挂落、垂柱等图案精美.尤以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的历史戏剧人物、花卉图案最为绝妙.宅外的风火砖墙呈驼峰形,线型优美简洁.在双江镇众多古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

杨氏宗族各房修建的较有个性特色的清代民居建筑,与双江镇其他清代民居建筑混合一体,楼台错落,古色古韵,蕴藏着独特丰富的建筑文化和浓厚的时代特色,构成了双江清代民居建筑群.可以说,没有双江杨氏宗族的崛起和不懈的努力奋斗,就没有双江今天的清代民居群.它风格各异,独具匠心,是大西南乃至全国少见的清代民居群,是一道亮丽的建筑风景线.

责任编辑村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