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教育

点赞:24549 浏览:1159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每每经过学校的大门,看到那醒目的标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时,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便会油然而生.如今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在急速滑坡,既“学会做人”这一块应是教育界首当其冲的任务.然而素质教育制度下的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却如同虚设,人们往往重视学习成绩,消弭分数后面的个性与情操,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知识倍增,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21世纪我们更应着眼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的高素质的人才.于是国家教委对当前的以追求分数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提出改革.“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学术界人人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主见,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现实中的政治学习却提不起精神,也没有打好这个硬仗.“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归根结底一句话:政治教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抓起.要想真正改变当前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来个彻底的改革.

中学生德育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德育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要想根治病症,首先要溯本追源,找到病侯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医治有效.这就需要找出政治教坛的弊端.

首先从受授者来看,青少年正处于思想波动时期,思维极其活跃,敢于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急切地渴望了解外界事物.面对政治课堂上枯燥无味的讲述,呆板、抽象的指示,每个学生都感到乏味.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又让教师、家长过重地看待分数.于是乎,那些生硬的定义、概念、硬是铺天盖地地压下来,硬塞进他们的头脑.逆反心理特别强的中学生越发认定政治的可笑与无用,甚至开始瞧不起甚至讨厌这门学科.

同时,还存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冲击着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传统的理论道德已是“岌岌可危”――摇摇欲坠.一些形形色色的思潮也以其标新立异的姿态张牙舞爪地冲出来,冲击着青少年.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极易接受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于是表现出崇尚享受,贬低劳动;崇拜金钱,轻视知识;迷恋影星、大款,唾弃劳动者.满脑子享乐主义.而那些马列主义、思想、理论观点,社会科学常识,这些抽象而又高于生活的理论却被视为“空话”“大话”.

再则,建国六十余年的政治教育史,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脱离火热的社会现实,巩固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讲到底,至于学生怎么想,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根本不在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展.于是学生更议定:政治课堂上讲的完全是虚的,不合乎实际,全是“空话”“大话”,没用,无非是划划,背背,考考,有什么!

面对此情此景,有识之士如芒在背,疾呼改革.而几十年的教育史,使政治作为特殊的角色普遍被人接受,思想改革,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摆正几个问题:

一、政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民族,语言文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再没有什么比语言文化更凝聚力,向心力,再没有什么比语言文化更能显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而教育界中的语文、历史、政治就是语言文学的综合注脚,他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然而起初的分科,确实他们截然分开并由此产生的60年代直至今日的论战,既“工具”“文道”执政.所谓的“文道”之争是如何处理政治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所谓的语文教育为文,政治教育为道,“文”与“道”是否应统一起来,是这个争论的焦点.

实际上,政治、语文、历史本来就是一脉相承.政治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道德、是非观念,了解国家,了解党的政策,这些抽象原则的认知不能仅靠政治课堂上笼统的灌输,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天长日久地熏陶,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契机.历史、语文同样具有这种性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统观念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始终把这三者截然分开.其实,我们只要从概念的固有的传统圈子里跳出来,从政治、语文、历史教学本身这个圈子里跳出来,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站在提高全民素质的立场上俯视,会发现,这个困惑了我们几十年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政治、语文、历史实际上是人文价值的体现,是一个统一体.

德育教育是一个概念极广的名词,它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他的完成决非一朝一夕的事,贯彻整个语言文化的教育.

二、处理好感情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当前的政治教育注重的是任职,即先从理性上掌握,在课堂上把一些理性的、抽象的东西一股脑地授予学生,强调的是理性的接受,而忽视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具有理性认识不可取代的作用.“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并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实践论》),所以要求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应达到情、理的统一,既知与行的和谐.可当前中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知、行脱节严重,道德实践水准大大低于道德认识水平.列宁曾说过:“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我们要用对基本时事的了解来发展、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等,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适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问的人.”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仅仅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实头脑,从生活中获取感性认识,从个人感知它,并思考产生疑问,然后拿到课堂上加以讨论,辨析,加以教师的引导上升为理论认识.学生了解了,掌握了,到生活中实践,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要求: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使受教育者对一定的道德文明要求由不习惯做到习惯,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自我约束.

解决了困扰心头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首先是教科书的革新.取消原有的思想政治课本,把党的政策、国家意志,道德水准等各个方面渗透到历史、语文当中去.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学,了解上下五千年,接受熏陶和道德情操的感染.将政治课本的有关知识汇编成一本政治术语词典,作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的准绳.“科无定型”.生活中处处是政治课堂:人际关系的处理,新闻、经济报道,街谈巷议,都可以作为第一感性材料,生活中任何细小的插曲,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还可以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协助开好班会.

“课课必上”,大纲规定的两节课必须得上,并且要上好.课堂上,教师依据当前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拟定一个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真实的想法、观点,然后教师在最后加以引导、归纳、总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把感性上升到理性.真正的转化成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二,可以要求学生针对上一课的内容写两篇论文,使认识达到一种高层次、高深度,真正为自己所有.

随之相应的考试制度也应加以革新.评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是单凭几个选择题或简答就可以衡量的,那是一种综合文化在人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抽象的、固然不可侵犯的气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在这种单靠条条框框的考试是检验不出的.考察一个人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准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要看三方面:一是平日表现;二是日常课堂表现;三是最终的考试,一篇反映学生思想内涵的文章.这三者的结合才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的评价.本着长久的目标来看,德育教育是整个国家、民族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正如鲁迅所言:“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这就要求整个教育界,整个社会都来关心当前的政治教坛,让其真正的发挥作用,让政治之花、理想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作者通联:265200山东省莱阳市姜疃镇岚子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