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点赞:33296 浏览:1560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意义重大.但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落后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存在经费不足、师资缺乏、条件落后、管理疲软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及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也都产生了不利影响.要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这些问题,需要从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 键 词】农村基础教育新农村建设教育投入师资力量教学管理

引言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而农村基础教育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领域亟待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但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仍然令人堪忧,文盲、半文盲占农民人口数的9.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4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99%,高中文化程度占9.1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46%和0.37%,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限为7.4年,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①]农民受教育少,素质偏低,已成为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如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提高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力资源转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最有效、最关键的途径便是教育,而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何直面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现实,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就成为进一步采取有效对策、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现状的前提所在.

一、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并将“科教兴国”列为基本国策.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然而,到了21世纪,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影响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主要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1.教育经费方面:数量严重不足与使用效率偏低并存

基础教育是花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重在远效性,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像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那样本身具有“造血功能”,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基础教育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才能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直处于“贫血”状态,概括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费投入总量偏低且分配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兴办教育,非常重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然而由于我国财力有限,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偏低.截止到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这一比例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②](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③]本来就偏低的经费投入总量在内部分配比例上又长期倾向于高等教育,用于基础教育的支出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公布的材料,从1996年到2001年,高等教育经费增长了3倍,而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经费只增长0.6倍左右.[④]2001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的47%,这一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1995-1997年各个国家对初、中等教育投入占公共教育投入的比重为印度78.3%,巴西78%,墨西哥88%,马来西亚75%,韩国92%,菲律宾82%,美国78%,瑞典78%,英国73%.[⑤]中国教育投入总量不足,教育投入分配使用失衡,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十分不利,而更残酷的是基础教育总体得到的一点点分配,又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首先,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1995年,我国各地初中预算内生均经费平均值为507元,最高的是上海1590元,最低的是安徽322元,前者为后者的4.95倍.同期全国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为1248元(上海)是最低的145元(河南)的8.61倍.[⑥]其次,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近几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在各项指标上都低于城市,尤其明显地体现在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和教育事业费用上.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这四年全国小学城乡生均教育经费之比分别为1.80:1、1.83:1、1.86:1、1.82:1,同期初中城乡生均教育经费之比分别为1.59:1、1.75:1、1.97:1、1.94:1.[⑦]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和教育事业经费的绝对数值虽每年都在递增,特别是近两年增长率提高幅度不断加强,但全国与农村的差别却在不断扩大.

(2)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偏低

教育经费不仅投入不足,分配结构失衡,而且有限经费使用不当、效率偏低、管理混乱现象又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经费保障不到位.挤占挪用农村基础教育专项经费严重,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青黄不接”,甚至成“无米之炊”.很多省份存在教育厅、教育局层层截留教育经费现象,实际到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数量就相当有限了,有很多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公用经费保障.

其次,有限的教育经费又存在浪费现象.农村教育经费普遍存在使用效率低和浪费现象,该花的地方没花,不该花的地方却乱花,有限的教育经费没有用在改善教学条件、改善教师福利待遇和教师继续教育上面,却主要用于上级检查和接待,致使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更加窘迫.

第三,经费开支不透明,管理混乱,缺乏监督.一些农村学校地处偏僻,上级教育部门、审计部门难以顾及,遂成了被公众遗忘的“角落”;一些学校缺乏严格的财经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根本不按照政策、规定办事.类似把收入帐外存放或存入个人存折保管的做法,就足以说明在一些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责任和制度.

2.师资力量方面:客观条件不足与主观努力缺乏并存

教师队伍状况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教师不仅存在数量不足、结构失衡等客观情况,而且还存在着自我认同度和工作满意度不高、自我发展和提升意识淡薄、继续教育不足等主观问题,直接而全面地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1)农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流失严重,代课教师问题突出

同城市教师超编相反,农村教师缺编严重.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和农村,两三个教师一所学校和多所学校“共享”一位教师的现象很普遍.由于城乡待遇的差异,农村教师成熟一批逃走一批,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代课教师大量存在,据教育部2008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代课教师达21万人,仅甘肃省的代课教师就有3.2万人之多,占当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28.2%[⑧].而这些代课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无教师资格证或学历层次不高,且流动性较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科教师超编,像语文、数学普遍超编,而英语、音乐、体育、信息技术、职业技术类、综合活动课教师及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等普遍缺编.大部分县及县以下小学合格英语教师的比例不超过10%,初中普遍缺乏“劳技”科目教师.这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有些课无法开设或者不能正常开展;二是教师教非所学,一人兼数门课的现象很严重,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第二,年龄结构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小学教师老龄化而高中教师过于年轻化,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进入初高中任教,而农村学校缺少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年龄断层问题严重.

第三,职称结构失衡.农村教师中、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尤其是高级职称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和全国水平.据调查,2004年全国农村中小学校共有37.7万所,占全国中小学校的79.7%,但农村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全国的13.2%.[⑨]教育部师范司2007年对农村教师的抽样调查显示,在102929名小学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12.79%;57026名初中教师中具有中级职称的占43.03%,高级职称教师仅占9.06%;27410名高中教师中具有中级职称占40.77%,高级职称仅占15.22%.[⑩]这一统计数字凸显我国农村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偏低.

第四,学历结构与知识结构失衡.农村教师大部分都是“民转公”或“代转公”,这些教师在转正之前是初高中毕业生,转正后的学历大多是通过进修而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这就使得这些教师的学历结构与知识结构不相符.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与低学历问题突出.

(3)农村教师待遇偏低,自我认同度和工作满意度不高

“不患贫而患不均”,中国很早就有了平等的思想,而在现实当中,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比皆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城市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甚大.以同届毕业、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差距为300多元,与发达地区差距达1000多元,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则更大.[11]这种不平等工资待遇导致很多农村优秀教师流向城市,而留下来的也不安心教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缺乏工作动力和热情.工资低,更谈不上奖金和福利,再加上工作量大,一个老师上几个年级的课,每个老师都超负荷运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自我认同度自然不高,使得教师身心疲惫,产生消极情绪和焦虑,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

(4)教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自我发展和提升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的大部分教师是“民转公”和“代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依然沿用“五环节”课堂结构,即组织教学3分钟,复习检查7分钟,讲授新课20分钟,巩固练习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难以把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二是业务水平低.知识体系缺乏,专业知识不足,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欠缺,教育信息技术水平低,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等传统化,很多老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会做课件,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的要求.三是自我发展和提升意识淡薄.很多教师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缺乏责任心,对工作缺少热情,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5)继续教育不足

教师继续教育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意义重大,但除了学历进修外,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几乎为零.一方面,由于任务重,教师少,教师没有机会出来进修;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经费自理,绝大部分教师无力承担这些费用.而学校办公经费又不足,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几乎“零”运转,这就使教师丧失了专业素质提升的机会.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农村基础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如此师资队伍状况,何谈教学质量提高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3.教学条件方面:短缺、老化、闲置并存

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危房.据2004年对174个地、市、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而缺少课桌凳的小学也接近40%.[12]另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具、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33.55%和35%.[13]

在偏远的山区,很多中小学还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上课只有课本,有的学校图书馆图书破损、陈旧、可读性差,试验设备老化、破损,无钱更新.在信息技术方面,农村很多中小学还没有多媒体教室、电教室、语音室等现代教学仪器,无法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有的地区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配备了几间电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又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发挥其应有价值,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都不懂电脑,不会做课件,更不会多媒体教学,导致资源闲置浪费,这与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

4.课程设计方面:内容的离农性与实施的应试化走向并存

课程设计是教学的依据,课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高低.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在课程设计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农村教育特色,应试教育模式一成不变,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缺乏农村办学特色

我国基础教育内容单一,城市和农村共用一本教材,缺乏农村办学特色.课本内容以城市怎么写作为中心,缺乏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农村,农村要用的知识学校又没有教,致使中学毕业返乡务农的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2)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出多年,但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走不出应试教育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大多数学校教学条件差,教师观念落后能力不足,许多素质教育的活动无法开展,教师只凭着一本书,一支粉笔进行着方式单一的课堂教学.这种一成不变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使得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越走越远,差距越拉越大,进而导致农村学生流失严重,生源缺失,使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加困难.

5.教学管理方面:管理的疲软与监控的缺失并存

长期以来,谈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主要强调学校办学的“客观条件”不足,但却轻视了“主观管理”欠缺的问题.其实,管理的疲软与监控的缺失也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1)上级主管部门教学管理与监督力度不够

一些主管部门对农村学校缺乏实际的调查研究,更谈不上教学管理,有些主管部门过分重视城市“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的建设,把农村学校当作弃儿,很少深入指导工作.而仅有的几次,也多为随机性的教学检查和对教学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程监控,监督不到位.近几年学校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发事件、危房倒塌事件、学生打架斗殴等都是教育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

(2)学校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和监督机制

一个好的企业,一定有一个好的体制支撑着,学校管理也一样,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然而,现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监督的状态,教学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老师之间不能形成一种竞争机制,学校也缺乏激励机制,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缺乏监督,教学质量形成的全过程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教学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和反馈,非常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除了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管理疲软以外,还存在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生源缺失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无法摆脱贫困的阴影,要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现实,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二、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教育是扶贫的最佳手段和根本途径,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改变农村贫困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关键.然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却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想使农村基础教育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首先应从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入手.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

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问题,除了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比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可以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办学,鼓励社会、个人、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等等.要打破国家办学的传统,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让社会、企业、个人参与到基础教育的建设中来,国家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让民办基础教育参与公办学校竞争,这样我国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另外国家应建立专门的基础教育投资基金,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充裕.

(2)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经费的运行和管理体制

为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应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与管理.首先,应建立专门的农村基础教育账户,减少层级流动所带来的款项截留、挤占挪用等违法现象,确保资金一次性划拨到位,其次,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农村基础教育困难重重,尽管与投入不足有关,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义务教育经费在管理上漏洞百出,个别领导干部存在挪用、甚至侵吞教育经费的现象,使本来就不足的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所以应规范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严格公用经费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经费使用公示制度,增加经费开支的透明度,使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根本大计,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先导性措施.

(1)补充教师队伍,清退不合格教师

如前所述,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更严重,因此必须及时补充农村教师数量,充实教师队伍,把不合格的代课教师清退出学校,让年轻有为的中青年教师补充进来,形成新老交替的合理格局.比如:近年来实行的支教计划就切实可行,应该把它推广到全国的农村,把支教形成一种常态的、规范的制度.同时应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给农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给基础教育带去生机和活力,他们观念新,想法独特,敢于打破常规教学,必然会给农村基础教育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2)优化教师结构,平衡教师队伍

第一,优化学科结构.针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老师“教非所学”的现象,应增加紧缺学科的教师数量,像英语、音乐、信息技术、职业技术和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师数量.严格按照所学专业来任教,杜绝教非所学的现象再次出现.

第二,优化年龄结构.主要可以通过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让年迈者退休来平衡教师的年龄结构.在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必须占到一定比例,让具有创新意识的中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三,优化职称结构.增加农村教师中、高职称比例,把中、高职称名额适当多给与农村教师,调动他们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教学,提高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这属于管理学中的精神激励法.

第四,优化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加强对“民转公”和“代转公”教师的培训和深造,充实知识结构,使他们的学历和知识结构相符.

(3)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是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制定政策,增加教育拨款,拿出专项资金,增加农村教师工资,完善教师的福利、奖金制度等.应建立专门的农村教师工资账户,将工资直接划拨到每位教师的银行账户,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不拖欠教师工资,这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关键.

(4)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石和保证.首先,对农村教师要进行再培训,让教师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广泛涉猎,加强教学研究,多参加学术性讲座和报告.其次,实行城乡教师之间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方面的互相交流,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或阶段性任教,建立城乡“校对校”对口交流制度,还可以组织对口支援计划,东、西部地区教师互换进行任教和培训.第三,强化师德教育.引导教师立志献身教育,不因一己之利,而弃教学于不顾,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第四,要根据农村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并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把在职教师教育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5)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建立新的培训机制

首先,实行农村中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带薪脱产免费轮修”计划.利用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安排农村教师分期分批离岗轮修.

其次,实施“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招生计划、培养经费和工作岗位的落实.并改革培养模式,为农村中学培养一批高学历、高素质骨干教师.

第三,实施“农村名师培养计划”.制定关于农村优质教师的评先晋级的优惠政策,尊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与城镇教师素质之间的客观差异,适当调整评先晋级的评价标准,使之更适合农村教师实际.

3.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因此,应通过增加农村教育的资金划拨来改善办学条件,包括危房改造,保障校舍安全,增加图书、体育器材、音乐器材、试验设备、桌椅板凳和教具箱等教学设备的采购,更换老化的设备,以保证教学的基本设备到位.除此之外,还应添置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多媒体教室、电教室、语音室,发展远程教育.同时,鼓励资源充裕的城镇多资助农村,相近的几个农村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从而村与村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4.推动农村课程改革,加快素质教育进程

农村课程改革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突破口,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成败,影响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还应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农村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贴近农村,突出农村办学特色

21世纪的农村办学,要适应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办出具有现代新农村特色的教育;要适应科教兴农的需要,确立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怎么写作的办学指导思想.首先要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及落实乡土教材的讲授,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贴近农业生产与生活实际,突出农村教育的特点.其次,要突破课程设置的统一性.课程要具有多样性,课程设置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教材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再次,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怎么写作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2)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农村学校不同于城镇学校,为了农村孩子更好的享受素质教育,我们必须采取不同于城镇学校的措施,在当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首先,学校要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巩固知识,全面提高自己.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借鉴推行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在全校范围内举办“科技创新周”、“文化艺术周”、“文明健康活动周”、“法制宣传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次,改变学生的评价机制,多方位考查学生.学生的选拔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教育体制.目前农村学校选拔学生方式过于单一,主要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在无形中给学生、教师、家长增加了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注重学习成绩.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情况改革学生选拔机制,多方位全面的考查学生.这样就会有利于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推行.

5.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

在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对教育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已有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1)上级教育部门应加强有效的监督检查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特别是要多采用一些不打招呼的办法,多深入基层,多倾听广大农村教师和学生的呼声,多听取社会各界的反映,了解真实的情况,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使教育监督检查能够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促使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更新观念,加强学校教学管理

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依法治教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建立健全制度可以使教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主要应从教学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管理两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教师队伍,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改革过去那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不良状况,形成争先创优、后进赶先进的竞争环境.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对教师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和办法、教职工的职责、权利、考核、奖惩等等,都要作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样才能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工作和教改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其次,改革和加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是突破应试教育模式、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结论

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才能找到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