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生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点赞:4167 浏览:111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之一,本论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探讨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界的关注的焦点.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重感情、讲友谊、充满自信等等,同时也是心理发展处于断乳期而生理发育逐步向成人过渡,是一个易受外界影响而出现问题的特殊群体,由此产生了许多家庭和社会悲剧.

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而的关注.本文希望在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关系之后,人们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可能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而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为保障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表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且还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美的状态.”学者张德根据这个“健康”的定义将健康总结为两部分:一是生理健康,即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及有完整的生理状态;二是心理健康,即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他将个体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总结为心理健康.这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体解释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心理问题谈健康是片面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学者张长力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要点包括:1、正确的自我意识;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3、和谐的人际关系;4、智力正常;5、情绪自控;6、积极的人生态度;7、人格完整统一;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进行体育活动,从生理上来看,能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上来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多数研究的证实,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六方面:情绪状态;睡眠模式;自我概念与自尊;协调人际关系;治疗心理疾病以及培养意志品质来论述.笔者亦主要从这此方面探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1.改善情绪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分钟的跑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感保持在高水平;研究表明,仅一次功率自行车练习就使健康和不健康的学生焦虑程度下降:还有研究认为5分钟的步行也有助于提高情绪状态.

2.改变睡眠模式

有研究表明(Montgomeryetal,1987),健康与慢波睡眠和非快速眼动运动呈正相关.还有研究显示(Horne,1981)身体锻炼对有规律锻炼者的慢波睡眠有促进作用,且锻炼时间与类型可能是锻炼与睡眠模式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

3.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主支配的活动.自我概念对于社会的适应和人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湃力等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而后调查自尊心项目的变化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学生自我概念的清晰程度显著增加.通过研究还进一步显示,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群体通常都能见到这种效果,运动对儿童自尊心有积极的影响,其最佳的运动方式是健身运动.

4.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既可以预防心理疾病,也可以治疗心理疾病,Man[4]等的报告指出:慢跑、摔跤能显著地降低体育锻炼者的抑郁.North[5]等研究还发现,一次性体育锻炼和长期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且有氧和无氧运动均有降低抑郁的作用.

运动处方与锻炼心理效益的关系

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情绪,增进健康,治疗心理疾病.但是并非所有的运动都能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效应获得取决于运动处方中的锻炼形式、锻炼强度、持续时间、锻炼频率四大要素.

体育锻炼的形式

一般认为,身体锻炼形式应包括竞赛性运动或娱乐性运动,集体或个人运动,有氧、无氧运动或两类结合的运动.不同体育锻炼形式所产生的心理效益可能也不同,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多.笔者认为,要取得良好心理效应的体育锻炼应具备以下四点: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活动;有氧运动或复式(有氧无氧相结合)运动;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活动;可自定步调的运动活动.

体育锻炼强度

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锻炼强度极大地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大强度的运动往往会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因此,建议锻炼者应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强度.

体育锻炼的时间

专家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20-30分钟,60-90分钟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身体运动的总时间无限制,应坚持长期运动,只有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才能获得所期望的心理效应.4、体育锻炼的频率

加强中学生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锻炼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运动频率都是每周2-4次,这主要是根据运动生理学的运动处方每周2-4次锻炼要求.最近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提出健身健心运动的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大肌群运动,规则、重复的方式,每周3-5次,最好每天1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强度达到50%最大吸氧量左右,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安排,每次运动的能量消耗为240-300千卡,;循序渐进,然后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

三、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对发挥体育锻炼积极的心理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其内在的独特意义,对于正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讲,正确的项目选择能不断发挥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

(一)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可以帮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并热爱集体.

(二)对于不够果敢,处事犹豫不决的同学,要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都将延误

(三)对于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同学,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慢跑、长距离步行、和骑自行车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以改善.

(四)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同学,那就得事先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坚持锻炼一段时期,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五)对于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过度紧张而导致失常的人,就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因为赛场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带来益处.

总而言之,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中学生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校体育的发展不无关系,学校体育的发展滞后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我们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的科学体系,加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心理健康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它是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