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写作教程部落

点赞:7669 浏览:317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滚卜你在岜沙寨中心山坡上的野地里用锄头挖着地,她光着脚,每一锄头下去后,便扒开土堆,在地里翻找些什么.她的脸上渗出细细的汗珠,小姑娘时不时伸出手把它们擦去.她正在挖蚯蚓,当地人把蚯蚓称为地龙.每挖一条地龙,就把它扔到身边的空地上,一旁一只小猫头鹰眼睛滴溜溜直转,正等着享受这美味大餐呢.

这个苗族小姑娘有着一双既大又清澈的眼睛,梳着小辫,头发上扎着一个月牙状的银饰.她正在给她养的小猫头鹰找食,我问猫头鹰是不是爸爸打的,小姑娘摇摇头,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告诉我,现在没人打猎了,猫头鹰是弟弟在山里捡回来的.

曾经以狩猎著称的写作教程部落如今早已无猎可打,但岜沙的成年男人基本上每人都配有一把.作为中国唯一允许持的部落,早已融入岜沙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当中,随着时代的改变,的功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岜沙婴儿呱呱落地,家人会为他种上一棵生命树”

从黔东南首府凯里经雷山、榕江到从江县,一路都在大山中穿行.连日的大雨使得窄窄的山道多处出现落石、塌方,路面多处泥浆翻腾,即使没有出现塌方的路面,行走也得小心翼翼,说不好什么时候你就会深陷其中.公路一旁就是奔腾不息的都柳江,这几天连续的暴雨已使这条连接黔、桂的著名水系变成一头凶猛的野兽,浑黄的江水咆哮着向前,吞噬她所流经的一切.

汽车行走在山路上,在山林间巴掌大的一块平地,或者是都柳江边开阔一点的地方,时不时能见到一些苗族、侗族村寨.在雨季,这些黔桂交界处大山深处的村寨绝对是中国最难到达的地方之一.

岜沙,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岜沙苗寨距县城7.5公里,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5个自然寨组成,全村476户2000余人,主要有滚、王、贾、孟、刘等几个姓氏,其中滚、王是大姓,占了这里一半以上的人口.

历史上种种原因迫使苗族历经两千多年完成了生存地点的迁徙,最终选择高山作为生息之地,由此阻碍了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随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使苗族村寨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岜沙人没有一家拥有板车和牛拉车,运输全靠肩挑背扛,一个是生活习惯的原因,再就是防止有人利用这些运输工具偷盗伐木.村规民约规定,如谁私自砍伐大树或幼苗,发现后先叫他植上两倍数量的幼苗,再进行处罚.有钱的罚钱,无钱的要宰杀他家的牲畜,让大家吃,以示警告.岜沙绝无仅有的一次砍树行动是1976年逝世后北京修建纪念堂,岜沙人召开村寨会议后,毅然决定将寨前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出来,修建纪念堂.

岜沙人崇拜树,崇拜绿色,在他们心中,树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岜沙婴儿呱呱落地,家人会为他种上一棵生命树,这棵树将伴随着孩子成长.如果这棵树被风刮倒或是被人砍掉,他们会认为这是非常不吉利的预兆.树长人长,到他离开人世时,这棵高大的树木便成为装殓他的棺椁.在岜沙我没有见到墓地和垒起的坟头,他们只是在亲人们平整的坟上栽下一棵树苗――既是树,也代表人.

岜沙的一个明显符号是“户棍”,这是在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也是岜沙男人除了以外最重要的标志.所谓“户棍”,就是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头顶中部的头发并盘发为髻.岜沙男人成年之后,将终身保持这种据说是蚩尤老祖宗时代传下来的传统发式.

执着的树木崇拜使岜沙人认为,头顶的头发就相当于树顶的树叶,只有把四周的杂枝乱叶除去,树才能长得更高更大.树顶的叶子如果全部落光,也就表示树要死亡了.因此,头顶的发髻必须终生保留,不得损伤.

对于岜沙的男孩来说,洗头、梳头、剪发都是绝对严肃而庄重的事情,在他们十六岁接受一次名为“达给”古老成人礼时,要用镰刀,这或许听上去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工具将他们从小留起的一头长发剃去,仅仅保留的一撮.剃下的头发放进火塘里化作了一缕青烟.老人说,头发可不能乱丢,要是乱丢,人的魂魄就散了.

据说如果外人要理这样的发式需要20元人民币,但相信除了岜沙人,没有人会愿意将自己的脑袋当麦地.

完成一整套庄重的仪式之后,这留下的一撮长发将被梳成高高的发髻,终身不得改变.这种颇有秦汉时期风格的“户棍”的发式也显示一种含蓄的雄性崇拜.“户棍”在岜沙苗族男子的头上留下一代又一代,岜沙人把它看作是消灾祛病、保佑安宁的护身符,有了这个,“孤魂野鬼”就不敢随便来缠人了.

“那个午后,我看见了一个村庄的光泽,时光从身旁流淌而过”

踏着布满落叶和各种腐殖质的土壤,穿过丛林间的小道,我看到一座由木头搭起来的古朴简单的寨门,寨门上爬满了绿色的藤状植物.穿门而过,便来到了王家寨.

王家寨是岜沙的5个自然村寨之一,是一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小寨.这里的苗族是岜沙最早的原住民.整个寨子几乎全是木屋,即便是屋顶,搭的也是杉木皮,雨后杉木皮屋顶的青苔隙中常常会冒出一团团小蘑菇,粉嘟嘟的,像绽放的花朵.


来到王家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方形的小木屋,小木屋悬空,吊脚而立.它不靠民居而集中成片,是寨子存放糯谷穗的禾仓,禾仓并不曾上锁,也无人看管.进去侦查一番,因不是收获的季节,小木屋里空无一物,禾仓柱子上,贴着一些白色的剪纸小人儿――它是鬼师(驱鬼的巫师)的杰作,据说这些纸剪的小人儿能把守一方,让老鼠闻之丧胆,从此不敢来犯.

最后的写作教程部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禾仓后是一排排搭成箭塔形状的木桩,它们随着山势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山坡上,造就了寨子里最独特的风景――禾晾.岜沙人收割稻谷的工序精细至极.田里的糯谷并不是用镰刀割,而是用一个小巧得如同剃须刀一般、镶嵌在木架上的刀片,将禾穗一根根地割下,谷草则留在田里.每个禾晾有五六米高、四五米宽,这个季节正值插秧的雨季,所以禾晾上空空如也.

想象秋天收获的时候,成片成片的糯谷穗一排排挂起,鳞次栉比的山坡上金灿灿的一片,直入云天,那该是怎样的壮观!

雨季山里天气变化特别快,刚想着山坡上的一片金黄,淅淅沥沥的雨点便洒落下来.前面是寨子里的一户人家,我进去避雨,也顺便拜访.两只土狗在门前打盹,听到声响,抬头睁开眼睛朝你看看,便又趴下了,安详得如同这个村庄一般.

王生糯正在屋里吃午饭.他坐在一条木板上,饭桌就是一个大树桩,上面摆着一碗肥肉,一碗青菜汤.我进去的时候这个岜沙寨子的男主人正捏一个糯米饭团往嘴里送,对于不速之客的造访,他并不以为意,吃两口饭团,喝一口青菜汤,用生涩的汉语说:吃饭、吃饭.

这是他对我这个冒失的访客说的第一句话.既没有问我是谁,也没有问我从哪来,当然,更没有放他家门前的那两条狗咬我,就好像我是经常到他家串门的邻居一样.

王生糯家的吊脚楼已经有上百年历史,这座三层的木质屋子第一层养牲畜,第二层是起居室,最上层的阁楼堆放杂物.起居室的正中是火塘,火塘不仅仅用来烹制食物,还是一家人饮食起居的中心.火塘上方有一个灶台,灶台旁边是一个木制的小碗柜,除碗筷外还有一些盐巴、辣椒等烹制食物的调料,以及简单的木桶、铁锅等,这基本上是这个家庭的所有财产.

王你生和王旺生在起居室前的阳台玩耍.你生是老大,12岁,读五年级,旺生是老二,7岁,读一年级,两个小家伙显然已经吃完饭了,对我的到来有些好奇,不说话,时不时盯着我上下打量,当我与他们对视时,两个小家伙的目光又飞快地逃离.我问,妈妈呢

“在地里插秧呢.”

“你们不去帮忙吗”

“等爸爸吃完饭就一起去.”

王生糯家种了一亩水稻,全是梯田,翻过这个山头,在山另一边朝阳的坡上,从家出发,走一小时能到.现在正是插秧的时候,一年到头除秋收外就数这个季节最忙,正逢放检测,孩子们都会帮忙插秧.

糯米是岜沙人的主食,前几年没通电的时候,到禾仓里去拿上两捆糯谷穗子,放进脚踏的石碓里舂,那份随意,就像城里人在米柜里撮碗米来煮饭一样.现在通了电,有的家庭用上了电动的脱粒机,用石碓舂米的人就少了,但仍然有部分家庭沿用古老的方法,古朴沉重的舂米声在山寨里不倦地响过了几十代人,如今依然生生不息.

王生糯一家四口人,一年下来,收获的谷穗基本上刚好够吃饭.另外,他们还在山里的零星空地上种了些玉米、白菜、芹菜之类的杂粮蔬菜.家里养了一头牛、三头猪,一些鸡和鸭.鸡鸭主要用来下蛋,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时候会宰一只,牛不能吃,是用来耕田的,三头猪,过年时候宰一头,剩下的两头卖掉,一年下来,王生糯一家的家庭收入有2000多块,基本上是靠卖猪挣来的,换来的钱用来写来年种地的化肥以及盐巴、食用油等生活用品.

他们没有银行存款,他们不懂外面的世界,每年积攒一点钱,多一些就给女人打一点银饰,做一件苗族传统特色的漂亮的新衣.只要吃饱饭,有件新衣,无论男人、女人、小孩都很满足,千百年来他们的生活习惯都未曾有太大的变化.那个午后,我看见了一个村庄的光泽,时光从身旁流淌而过,间或又为了什么逗留下来――家家的树皮屋顶上蒸出袅袅青烟,暖暖笼在村寨之上.

“是在立起一个精神支柱――有在,勇气就在,力量就在”

岜沙人深信自己是四十多个世纪前与汉族祖先黄帝争夺中原大地统治权的古代苗族、瑶族部落联盟的酋长――蚩尤大帝的后裔.他们自豪地称自己为血统“最正宗的苗族”,并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蚩尤的第三个儿子.

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自己的部落向西南偏远地迁移,岜沙人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经久的战争和迁徙使得这一支苗人对武器有着特别的渴望,他们要应对强大的华夏部落的进攻,要抵御大迁徙中遇到的猛兽,要给部落中的妇女和儿童获取食物等时至今日,岜沙的男人依旧对有着图腾般的崇拜.

岜沙汉子们,仍挽着远古的发髻,手握,腰悬尖刀、旱烟袋、爱情信物、鱼篓,威武的神情使我们仿佛回到古战国时代.而就像是岜沙男人的影子.上坡干活时,尽管肩上挑了一两百斤的担子,还是少不了带上一支,吹芒筒(苗族的一种乐器)的时候,也不离身,,睡觉时就把它搁在身边,有的就连如厕也不放下.许多时候,他们的不是背或扛,而是在肩头横担着,就像他们常常担上一根扁担那样.

十六岁对一个岜沙男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年纪,这不仅因为在这个时候他们要接受“达给”成人礼,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背了,这是非常值得炫耀和自豪的事情.他们的父亲会亲手为他们准备好礼物――,一个写作教程的身份对于岜沙男人来说才意味着真正成年,可以吹芒筒、可以跳花坡、可以游方、可以娶亲等

岜沙人喜好的,是一种射程只有20多米的,当地年纪大一些的写作教程都可以自制.我住在岜沙中心的一家名为写作教程部落的家庭旅馆,主人家有两把老式的,在我的要求下主人把取下来让我把玩了一番.樟木的托,铸铁打造的管,管和木质身用白铁皮圈起来,体非常沉,大约7.8斤重的样子,一只手端托很难把端住.扳机与托连接处打磨光滑,显示出当初制作师傅纯熟的技艺.好一点的得黎平县贯洞、龙图等地的老师傅打造.岜沙人特别珍惜老,谁如果有祖父、曾祖父留下的,就像拥有传家宝一样地令写作教程们羡慕不已.

就如岜沙人的图腾一般,对他们来说,是在立起一个精神支柱――有在,勇气就在,力量就在.建国后岜沙人是被政府允许合法保留持传统的唯一一支少数民族部落.七八年前县里曾经在别的地方收缴了几大车,岜沙人的却受到特许,但持需要有持证,没有持证持,是要被没收的,如今,岜沙80%以上的家庭拥有持证.

作为唯一允许持的部落,早已融入了岜沙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当中.曾经他们为了抵御猛兽来袭和追兵的攻击,不离手.如今,岜沙村的林子里早已没有什么动物可以猎取了,失去了打猎和自保的意义,它的功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现在,更多的时候,的作用如同礼炮,用来欢迎来寨子参观的游客.

一年一度的芦笙节变成了一天一次,不断地为猎奇者表演.

岜沙离从江县城不过7.5公里,这个距离县城并不太远的苗寨在媒体的强烈之下,再也掩不住神秘,无数好奇的游客涌来,冲击着原本宁静的岜沙生活,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演变着.

瓦房出现了,墙上有了旅游图,电视机的天线也架起来了,从县城到寨子的柏油马路今年已经通车,原来的山寨门变成了现代的村门,他们开始收门票了.

在寨子中心,旅游大巴能开到的地方附近,当我给一位老奶奶拍照时,老奶奶把脸挡住,不是不让拍,而是向我要钱,再往下走,碰到一位老大爷,伸手问我要烟抽.

村民滚元亮是岜沙村的名人,确切的说,是被相机制造出来的“名人”,他的影像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几乎成为了岜沙村的形象代言人,原因是身高不过一米五的滚元亮目前的身份是村里的表演队队长,而表演现在对游客开放.

当旅游大巴把一车一车衣着光鲜、拿着各式相机猎奇、手里攥着大把人民币的人拉到村子里面的时候,一些原有的东西被改变了.

于是,一些人剪去了头发,离开山林和树木,去看外面的世界.虽然有的人在外面逛了一圈后又回到故土,但他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

于是,姑娘们开始在村口捧上拦路酒,满足着游人的好奇.

于是,一年一度的芦笙节变成了一天一次,不断地为猎奇者表演,将传统变成经济的手段.

与大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远古的岜沙早就懂得这一道理.他们与每一棵树对话,与每一杆共舞.鳞次栉比的梯田、丰富的植被、奇特的写作教程文化是他们的杰作,他们知道人类与生态、族群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澳大利亚史学家格迪斯在他的《山地民族》里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因为这两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是依靠战争和迁徙完成的.在苦难的经历中,他们顽强地生长,并顽强地保留着可标识自己血脉的东西.如今,苗族依然在黔东南的深山里延续着对祖先传统的坚守,《苗族古歌》唱道:“奶奶离东方,队伍长又长等跋山又涉水,迁徙来西方等”从衣着、信仰、农耕、生产等岜沙苗族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倚赖,自从祖先来到这里,他们的文化归宿也在此扎根、繁衍,生生不息.

当世代传承的古老文化在表演中,依靠纯粹的惯性而操作时,原来附着在仪式上的快乐一去不复返.岜沙,它还有多少神秘可以出售呢

〔本刊责任编辑君早〕

〔原载《山野》总第1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