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召忠亮相

点赞:2656 浏览:92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3月20日,北京时间十时三十分,美国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起了空袭,伊拉克战争由此打响.与此同时,电视台迅速作出反应,分别在一、四频道推出了"伊拉克战争"、"关注伊拉克战事"直播报道.在特邀专家阵容中,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面对前方记者传回的各种战报、信息,分析着变幻莫测的战争风云,深入简出地解答着观众们关注的各种问题,展示了中国当代军事理论家的风采.

保密,是军人的基本素养.作为军事理论家、中国新军事革命的启蒙者,张召忠更是深居简出,远离"炒作".所以,张召忠头上始终罩着一副神秘的光环,许多读过他的书、看过他的节目的读者、观众对他是久闻其名,不知其人.

那么,张召忠为何方"高人"?他是怎样走向军事理论研究道路的?在战事评点的幕后,他是如何学习、生活、研究的?中国书市上"张召忠现象"究意是怎么一回事?作为记者,我有幸多次采访张召忠,并与其保持了较多的联系.现将我所了解的张召忠的"老底儿"如实写出来,还庐山真面目,以便于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认识、关爱他.

张召忠亮相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知识经济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从乡村少年到

工农兵大学生

张召忠教授现为国防大学科技与装备教研室主任、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曾有八项成果获国家及军队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历任多家学会、协会常务理事、理事,是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军事顾问,被香港凤凰卫视誉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家".有资料表明,互联网上介绍金庸的网站排名第一,是六十三个,而紧随其后的就是介绍张召忠的网站,高达六十个.

1952年5月6日,在河北省盐山县西李村,张召忠呱呱坠地.盐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西李村又是个偏僻的小山村,盐碱地里的庄稼长得病病恹恹,果树只开花不结果.盐山位于河北、山东交界处.公元前210年,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在盐山及其周边地区征召数千名童男童女和百工、武士,驾船入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是盐山历史上的著名传说.而张召忠懂事后,盐山给他的印象,除了落后就是贫穷.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吃一顿肉等于过年.十六岁那年,村里送他进县技校学习电工技术,他才第一次远离小山村,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两年中,他不仅学会了室外的架空线、低压线和室内照明线路的设计、安装,而且,还学会了组装收音机.1968年春节前夕,他回到家乡,将电线牵进了村.面对明亮的电灯,耳听乡亲的赞美,张召忠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

1970年,海军到盐山招兵,他积极报了名.他是独生子,按政策规定可以不报名.但是,那个年月,当兵是农村青年跳出"农门"的独木桥,所以,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坚决要求参军.不久,他就走出山沟沟,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海军北海舰队某岸导团,再次钻进山沟沟里,与武器装备打起了交道.虽然同为山沟沟,但他感到此山沟沟非彼山沟沟,此山沟沟的前途一片光明.由于他有一定的机电基础,再加上他安心服役,勤奋好学,到部队不长时间,他就成为技术尖子,每年都立功受奖.1974年8月,幸运女神自天而降,部队首长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塞到他的手中.

上北京大学,是张召忠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可是,当他满怀地跨进北大校门,却惊诧地发现,北大并不是他梦中的北大.原来,他被分配到外语系,学习阿拉伯语.当时,外语本身就不受重视,阿拉伯语又非常难学,连书写方式都与中文不一样,是从右向左写.张召忠本身就没有外语基础,学阿拉伯语更显得笨嘴笨舌.尽管他起早贪黑地学,却总也发不准阿拉伯语中的颤音.他悲观过,也曾动过退学的念头.但是,当他打起背包走时,他又感到双腿像灌铅似的.他无法想象,那些敲锣打鼓送他上学的战友,将以什么样的心情来迎接他这个"逃兵",左思右想,无路可退.于是,他将背包使劲地朝床上一摔,擦把眼泪,又捧起了书本等为了练习听力,他宁可两年不吃炒菜,用省下的钱写了一台座式录音机;为了发准颤音,他宁可到医院做了舌部矫正手术.工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大学毕业考试时,试卷上有三道题目,考生任选一道.那天,张召忠下笔如有神,唰唰唰,在规定时间内,将三道题全部做完.阅卷老师见他答得又全又对,非常高兴,特意给他批了一百分.

后来,他参加职称评定,那个一百分根本没派上用场--因为"工农兵学员"的大专文凭按规定不能算数.他心里虽然很委屈,但并未表露出来.

从翻译到军事理论家

大学毕业后,张召忠被派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担任翻译工作.不久,就赶上了两伊战争.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军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了包括首都德黑兰在内的十五个伊朗城市和七个空军基地.23日,五万伊拉克军队在一千二百辆坦克支援下,大举进攻伊朗.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拉开了帷幕.高科技战争让天空和大地震颤,血与火的场面让张召忠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军人,一旦国家需要,我能为保卫国家做些什么呢?阿拉伯国家又没有高科技,我光懂一点阿拉伯语管什么用?

1981年,他奉命回国,并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研究中心拥有各种兵器专家,张召忠却是半路出家.一开始,说外行话、办外行事是难免的,被人嘲笑、讽刺、挖苦也是时有所闻.面对挫折,张召忠又使出了山村孩子不服输的"杀手锏",在别人休息、娱乐的时候,他孤坐在冷板凳上,手捧厚厚的技术资料,一页一页地琢磨,一项技术一项技术地消化,他相信没有翻不过的山头,也没有游不过的河流.经过一番努力,张召忠逐渐胜任了本职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学习了英语、日语和电子计算机,并在1994年就成为一名"网虫".从1987年至今,他家已经报废了五台电脑,可见他花在研究上的工夫有多大.

1982年,马岛战争吸引了张召忠的注意力,他在搞好兵器研究的同时,又将触觉伸进了现代军事学领域.随后,1986年的美国空袭利比亚、入侵巴拿马和格林纳达以及1991年的海湾战争等,都对他分析、研究现代战争的规律提供了生动的战例.

1993年和1994年,张召忠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专家,到瑞士日内瓦和意大利参加"国际海战法专家会议",回国以后,他经过长期研究,撰写并出版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专著《海战法概论》.

1998年5月,张召忠被调入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担任了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副主任,半年后"转正",成为该教研室主任.

回顾自己从翻译到军事理论家的成长道路,张召忠感慨万千.他认为,我军有一大批军事理论研究工作者,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他们相比,自己只有另辟蹊径.因为,这些从事战略研究的专家,往往是从上往下,站在全球、全国、全军的高度去看问题,而对具体的武器装备技术了解不深,是倒金字塔模式.而自己是正金字塔模式,也就是说,自己的底座是科学技术,中部是武器装备,上部是战术、战役,塔尖才是国际法和战略问题,这样一来,自己的研究从感性到理性,更符合现代战争的实际.

从幕后走向前台

十年寒窗人不知,一鸣惊人天下晓.

1998年1月底,美伊危机再次爆发.克林顿总统批准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空袭方案.根据这个方案,集结在波斯湾的美国海空军将连续四天不分昼夜地轰炸、摧毁伊拉克的军事设施,并削弱其生产和运送生化武器的能力.消息传出,举世震惊.张召忠作为军事顾问被借调到电视台,住进梅地亚宾馆.在电视台新闻中心直播间,隆重登场,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次有关战争题材的综合评论性电视直播.战争,这个神秘、凶残的怪物,经过张召忠条分缕析地解说,让观众茅塞顿开.张召忠大获成功.他所参与的报道,被认为是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精彩的有关战争的电视直播.

1998年底,他应《中国民航报》的邀请,对1999年的国际军事进行预测.他大胆地预测了三件大事:一、伊拉克将继续发生战争;二、科索沃将爆发战争;三、印度要搞核试验.结果全部应验.

1999年4月,在科索沃战火燃起之初,张召忠经过缜密分析,在《南方周末》上发出警报,北约下一个打击目标可能是中国.果然不出所料.5月8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大使馆.闻讯后,张召忠义愤填膺,在5月9日、10日的《北京青年报》上连续发表文章,率先揭露了"误炸"谎言.当媒体一致认为攻击我大使馆的是三枚导弹的时候,张召忠清醒而大胆地判定应是五枚,另一枚不知去向.有的朋友为他担心,觉得他这么较真会引火烧身,但张召忠拿出军人的勇气,坚信事实胜于雄辨,流言止于智者,并不放弃自己的观点.半个月后,国家有关方面经过核实,确认攻击我驻南使馆的是五枚导弹.张召忠的权威形象也得到了印证.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经常挂在张召忠嘴边的一句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张召忠脑海里时刻回响的一段旋律.可是,他感到自己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子?当他看见以美国为首的约北袭击我驻南使馆的硝烟尚未散净,中国的军事科研经费捉襟见肘,而北京工人体育场里,却有六万人舍得花每张一二千元的高价去听台湾歌星张惠妹的演唱会,更是忧心忡忡.为了唤醒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在随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奋笔疾书,连续出版了《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下一个目标是谁》等专著.一开始,出版社还担心这样的"高论"无人问津.谁料想,三本书上市后都成为抢手货,半年中,多次加印,每本书的发行量都在五六万册,一举登上全国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

从纸上谈兵到国防"高参"

张召忠是一位高产军事理论家,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他已经出版了十多本专著、发表了大量文章,文字量约一千万字.对于一名又要上课又要管理教研室,还要经常到各地参加学术讨论、演讲的人来说,这么大的工作量让人无法想象.于是有人猜测,他的专著有的是张教授出题目,由他的研究生执笔撰写的.对此,张召忠坚决说不.他介绍说,世上没有不弯腰就能捡到的金子.近年来,我的著作比较多,但好多著作是厚积薄发,多年心血的结晶.譬如《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这本书,前后就写了四五年.1995年,解放军出版社给他出了个题目,就是"信息时代和新军事革命".当时他已作过这方面的研究,答应年内交稿.但动笔后,感到并不容易,这样一拖再拖,直到1999年7月才把书稿交给出版社.恰恰在这个时候,社会上又兴起了知识经济热.为了闹清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与新军事革命究竟有多少关系,他又进行跟踪研究,将原稿要回来作了较大修改,删去了五万字,补充了三四万字.几年来,为了写好每一本专著,他常常是吃过晚饭就坐在电脑前敲键盘,一口气敲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才罢手,而早晨六点多钟又要起床.上午要讲课、开会,下午经常出去做报告,每天的弦绷得很紧.但是,不管有多累,他都不想麻烦别人.写作时,从收集资料、构思写作到打字校对,全是自己干.许多朋友劝他要注意休息,可岁月不饶人,他越来越感到自己有干不完的事情.所以,业余时间全搭上了,电视、娱乐和休闲基本与他无缘.

也许是名气太大,《中国高层智囊》一书竟将张召忠列为中国国防部"高参".事实并非如此.张召忠至今仍然是身着戎装的一介书生.对此,他毫不介意.他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决策是领导机关和上级首长的事情,作为一个理论家,其职责就是能够对自己所关心的一些战略、战役和作战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研究成果提供给各个方面参考,他们究竟能够参考多少,这不是研究者所能决定的.他希望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能够被最高决策机关接受,同时,他更希望自己的军事思想能够普及开来,为唤醒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发挥应有的作用.

张召忠很忙,很少有时间观看电视连续剧.当电视连续剧《突出重围》开播前,有关方面请他参加了首映式,他看后十分欣赏"男一号"方英达副司令员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的军队到了说真话、实话比登天还难的时候,那这支军队还有什么希望?"事后,他特意跑到党校,在一堵写着"实事求是"的碑刻下摄影留念.而今,这张照片被张召忠放大后,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每天陪着他在国际战争风云中遨游、求索等


当张召忠频频在电视上亮相的时候,少数人风言风语地说他不务正业、爱出风头.对此,张召忠并不生气,他恳切地对记者表明心迹:中国有句格言,叫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看见许多朋友对国际战争抱着隔岸观火、好看好玩态度,我就觉得危险正在向我们一步步逼近.我是个军事家,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利用各种形式把战争的危险性告诉国人,以增强全社会的国防意识,让大家防患于未然,在各个方面都积极做好应对准备.要是等到敌人打到家门口才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可是最悲哀最危险的啊!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