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亮色的采掘

点赞:30082 浏览:1427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于卓曾经是一位诗人,但是后来,他专心致志于小说的创作.事实证明,他是优秀的小说家.一是他一贯的对生活的潜心观察,并于作品中对这种观察的聪明呈现;二是他于观察基础上的对社会细胞乃至神经末梢的冷静解剖.正是这样的品质决定了他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

毫无疑问,于卓作为出色的小说家,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非常独到的艺术风格.风格的呈现形式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不同,他的近作《石油温度》对于艺术风格的呈现越发明朗和清晰.

细节成就的阅读美感

一部小说能够“畅读”取决于许多因素:情节的诱惑、人物的离奇、环境的张扬等总之,时下的小说似乎越花枝招展、越惊世骇俗,越得阅读的宠爱.然而,一路读过,随着书本的合拢,那些情节、人物、环境什么的,也随之烟消云散,记忆里能留下多少东西呢?

读于卓的小说,则不同,不是很轻松,但是总有一些记忆无法释怀.也许真的是这样,情节会像水一样流淌而逝,但是细节长存.

当然,每个作家对于细节的把握,径庭迥异.

于卓对于细节的忠实和对于细节的独到取舍,成就了一种阅读上的美感,同时成就了阅读后的记忆.

掩卷《石油温度》,甚至忘记了主人公的姓名――其实这正是于卓对此的淡化处理.类似于此的淡化处理结果,是突出了细节,那些细节性存在久久萦绕,像一种力量浮出记忆的河,冲击、唤醒内心的某个角落.

那个狗洞.狗也钻人也钻的洞,一个玩笑中产生的普通的洞,开始以为是一场乡间“花事”的点缀,然后,狗洞边打狗误伤单师傅(主人公)时,“狗洞”这个细节逐渐显现出“黑洞”一样的吸附力量.乡间的风流韵事,打伤甚至打死一两个像老单一样的人,是很多小说的故事发生,但引发我们注意并思索的从来不是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掩藏于其中的细节.细节,有时就像一只手,拨动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接下来,狗洞被补上了“方方正正的黑油毡”,堵上的不只是进与出的方便.不过很快,“那块遮挡狗洞的油毡,就变成了一块门帘子似的摆设了,出去一掀,进来一推,进出都顺手,老单这马虎眼打得粗中有细.”如果读到后面的一切,没有谁不会牢牢记住这个狗洞前摆设一样的黑油毡.于卓对于这个细节的把握就在于不仅让狗洞有了黑洞一样的吸附力,更让黑油毡飘荡出了旗帜的味道.

老单给农妇送去饺子,农妇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吃的场面描绘,更是一系列精彩“细节”的铺排.小说透过门缝外小张的眼睛,捕捉着每一个细节,而每个细节一出现,总会让心揪一下子.先是老单的后背,“像一块被压弯的旧木板”,还有“仅存的半个耳朵”,心里忍不住一酸;再是女人,“一把乱蓬蓬的头发”;三个半大孩子,“全是低着脑袋,围坐在一块大包装板上”;“大号的铝盆”,一铝盆饺子;最后是“吃相”,也许这是谁看过都会刻骨铭心的“吃相”,于卓同样通过几个细节性动作完成了这一让人掉泪的描绘――“几个孩子都使手从铝盆里抓饺子往嘴里塞”.

这样的细节可心咀嚼,可以存留.阅读中真正值得品味和可以记忆的通常是这样的细节,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幕后的揭示――独特视角的发现与写作

生活从来不是表象化的,幕后的故事与舞台的演出其实是同步的.更多的时候,我们流连于五光十色的前台,而于卓更多的时候,看到了幕后.他有一系列非常成功的官场小说,如《七千万》、《首长秘书》、《红色关系》、《互动圈》、《花色牌底》等等,也是这种幕后的揭示――形形色色的政客官僚,前台的生活风度、仁厚,幕后却是一笔笔肮脏的交易,是人性之丑与恶.这一次的《石油温度》是同样的揭示,却又有创新之举,一反常态,揭示的是幕后的良与善.

主人公真实地生活着,众人前没有伪装,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卑琐,对只有一只耳朵毫不掩饰,工作踏实却也难免耍滑,对传闻中的生活作风津津乐道.人们以为他就是这样,而他自己从来不作辩解,或者他认为真实的生活没有辩解和伪装的必要,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世上有辩解与伪装.

然后,“黑夜”和“狗洞”相继上场,其实这都成为他台前与幕后的分割帷幕.于卓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帷幕,主人公幕后的生活便也徐徐上演.看似风流韵事的背后,是他悉心照顾着寡妇农妇一家老小;对伤了他并且违纪的青年人的默默袒护等这些都是人性中的亮色,但是,于卓没有让这亮色闪烁在舞台的,而是让它如一束温暖的光照耀着黑沉沉的夜,照耀着卑微如狗洞的世道.

不仅“解构”,而且“重构”

这里的解构,应该说是结构的对立,是对结构的破坏和分解.为什么要与结构对立,要对结构进行破坏和分解?如果不做哲学上的探讨,原因很简单,因为结构死板、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得让人厌烦,解构成为人们的需要.对太过严肃一本正经的崇高与完美的解构不是由来已久了吗?

没有办法,世态炎凉、卑劣虚伪的存在不可回避,选择在调侃式的解构中生活,没有板着面孔的道德、理想、责任的负累,于是,有的只是如轻风拂过尘世,轻松又轻飘.

小说《诺贝尔囚徒》里这样解释解构“揭开说话的人所使用的语言中被掩饰或者‘被抑制’的意思”.解构很像一种游戏的状态,需要一点小智慧和玩笑的态度.

人性中亮色的采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狗洞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小说里的“我们”一出场就是“解构”的状态,石油工人,身处僻静的异乡,没有战天斗地大无畏,没有青春潇洒,有的只是无聊、扯淡、腻味、喝大酒.“我”呢?“懒散地靠着屋门,操着手,别着腿,歪着头,一眼天,一眼地,任意挥霍派不上用场的青春时光”,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调侃.

他调侃着老单和农妇的韵事,他说“我终于看见了那个农妇”,他用“终于”这样一个词,显然不是表达寻常情况下希望的实现带来的惊喜,而是恶作剧心理、无聊中得逞心态的一种表达.然后,他继续看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看着黄狗,直至悠着眼看着他们去了老单“睡觉的房间”,一副看透世事的玩劣相,真有几分“恶搞”的味道.


“我们”调侃老单的一只耳朵,一身排骨,调侃他的一切也互相调侃.并且游戏一样地端起了,直到“我们”手下的又要去老单的半只耳朵,继续调侃老单的半只耳朵,调侃他钻出钻进狗洞.

就在狗洞的另一边,当“我们”到达洞的另一边,仿佛听见“哗啦”一声,开篇以来“解构主义”的塔倒掉了,因为狗洞的另一边,有一种丰碑一样的温暖矗立着,矗立起这种丰碑的是老单更老的后背,是飘荡在空旷的天地间的韭菜饺子的香味,是守皇陵似的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吃饺子的场景.

你不能不为这卑微、炎凉中的巨大温暖所感动,它是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我”把泪和了酒,一饮而尽.

解构与重构,只是“石油温度”.

解构的意义在于此,重构的力量也在于此.

作家于卓,对于美好的敬畏,对于真正的崇高、良善的敬仰,是骨子里的,再炎凉的世态,再敏锐的发现,也无法改变他对于人性之善与美的渴望与追逐.正是这种渴望与追逐,让他的作品充满现实的批判精神,饱含救赎的意识和一种伤悼的诗意.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