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在路上

点赞:4165 浏览:169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北方12月的严寒里,我去了江南.原以为那里会有温暖和煦的阳光,没成想整天被裹在湿腻薄雾和绵绵冷雨里.在透心凉里,我寻访历史名人和大师们的故迹,回望江南才子们曾经精致的生活,观察他们身后继续用盛名滋养一方乡土的盛况,心中感慨一箩筐.

南方人和北方人

小时候学习地理,知道中国大陆以淮河、秦岭和雅砻江为界,分为温带和亚热带两大气候区.我打开地图重新印证,淮河依然雄壮,它隔三差五就发个大水,昭显自己的不可被忽视;秦岭也郁郁葱葱,因为大熊猫的出没而成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处;只是那条雅砻江就是找不到,不知是改名换姓了,还是压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消失了,这半个世纪消失的河流何其多?等最后,望穿双眼,用了放大镜终于把它找到,在横断山脉中,它竟然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细细一道弧线,就把纬度比较低的西藏隔离在亚热带外面.雅砻江“竖”着出现在地图上,原来意义藏在这儿呀!

我初中一年级的地理老师是个湖南老太太,当然啦,也可能她并不老,是我太年轻,13岁!湖南老太太萧老师,讲完温带和亚热带――也就是俗称的北方和南方后,从眼镜上方看着我们,卷着大舌头说:南方人天天洗澡,北方人一年才洗一次澡;南方人吃白米饭,北方人吃红高粱和黄玉米等总之,南方的猪也比北方的猪干净漂亮!这是我人生早年遇到的最难忘的地域歧视.当时,同学们没有,实在是因为老师的话太有蛊惑性了.

多年以后,南方人和北方人在“改革开放”的同等机遇下,差别日益拉大.大家心知肚明,我就不一一赘述.

这次在江南,有心留意,发现造成南方人和北方人巨大差别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嘛,一句话就让你服气,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通常所说的江南,我认为就是江浙一带,如今叫做“长三角”.老天眷顾,那里历来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地盘小,照样也养活着最密集的人群.

北方地域广阔,人口密度小.人发了财,优先想着置地盖房写牲口.因为自然条件严酷,降水有限,只能靠不断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产量和财富,靠多生孩子来补充劳动力.

南方地域有限,山脉多,湖泊水网密布,可耕地少.江南人有了钱,无法扩大耕地面积,难以盖更多的房子,惟一的选择是让子孙后代多读书,多长心眼和智慧,无论经商或做官,都是一本万利.

北方一马平川,人们说话不能不高声大嗓,动用丹田之气,否则河东听不见河西.而住在两座山头的邻居,互通消息更要靠“喊”,于是习惯了高声大嗓,走到哪儿嚷嚷到哪儿,副产品是出了许多调门高亢无可匹敌的民歌手.

江南民宅拥挤,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家里的那点小秘密只有靠窃窃私语和手势眼色才可让亲人知晓,否则隔墙有耳啊.日久天长,就形成了“吴侬软语”.嗓门没有机会练,以前也没有歌厅,所以吵架只听到尖细的声音,无论男女.

在北方,人与人之间有足够的心理安全距离,致使北方人大大咧咧,不常怀有防人之心,接人待物热情大方,生产粗放,生活将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解决冲突喜欢“武打”,净出绿林好汉,武林高手,军界将领.

江南人斤斤计较,小气抠门,不计较地盘就可能被人抢了去,不抠门就会把有限的资源散失,不耍心眼就护不住自己,斗不过冤家对头.又因为教育程度高,劳心、斗智的人才辈出.

总之,打个比方,北方人吃鸡,只吃大腿和胸脯,江南人连鸡肠子也会烹出美味.区别就是这样.资源的限制,养成了江南人精细的品性,他们善于在有限的空间,把事情做得完美,让生活更加精致.对细节的重视,成就了江南人今日的富甲天下,让你不能不服气.

等扯远了,江南人对读书的喜好,对教育的重视,是不得不为之.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世代相传,成了优良传统.所以,著名的书院,都在南方.

书生谋反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地方能比无锡更加谦虚谨慎了,明明有山,叫做“锡山”,却自称“无锡”.没有了锡,再不会招灾惹祸,老百姓们就笃定认为,天下从此相安无事,尽管夹着尾巴悄声过自己的小日子得了.

感想在路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俗话说得好,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无锡人低调、内敛、不显山、不露水,却弄出了个“东林党”,“东林”碰见了“东厂”,就发生了明朝天启年间起于无锡止于全国、针对知识分子的一场政治迫害.

几次去无锡,都是被拉去拜灵山大佛,竟然不知道无锡有个东林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12月11日那天,无锡的冬雨朦胧如雾,我和朋友倒吸着凉气,去拜访了东林书院.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书院由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嫡传弟子杨时创建.杨时是福建人,在东南地区游历讲学,曾到过庐山东林寺,他十分迷恋那里美丽的山光水色,后来抵达无锡讲学,书院即以东林命名.

转眼到了明朝,书院在布局和规模上已自成风格,成为当地的知识分子研讨和聚会的“沙龙”,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还有朴素的聚餐.其中的核心人物有8个,时称“东林八君子”.

东林书院提倡关心国事、振兴吏治,反对枉法,主张廉洁奉公,革除社会积弊.这些主张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不仅引起朝野的重视,还成为江南人文荟萃之地和国内探索理学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活动中心.东林书院的影响扩大到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建了分院.

东林书院的讲学中,时常评议、抨击朝中阉党的枉法乱政行径,引起了弄权舞弊者的强烈仇恨.历史证明,知识分子一扎堆就坏菜,就离大祸临头不远了!

明天启六年,也就是公元1626年的3月17日,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矫旨大兴冤狱,诬称东林的一帮书生为“东林党”,罗织罪名,唆使党羽仿照水浒,愣是排列出了108个“东林党”的名单,大搜捕、大迫害,无锡乃至全国所有的东林书院统统被烧被毁,夷为瓦砾堆.那场浩劫,无疑让老实谦虚的无锡百姓缩在被窝里还打了好几年哆嗦.

崇祯皇帝即位后,惩处阉党,平反冤狱,下令修复书院.立即有无锡的学者响应,捐资修复了“丽泽堂”.清康乾年间,书院的建筑得以全面修复.300多年来,东林书院经过多次修缮,形成了今日的格局和面貌.

江南的冬季,冷气入骨.烟雨迷离的东林书院,那个上午,只有我们三几个游客.无锡人拥有这样一处书院,应该是骄傲的.没有锡不要紧,重要的是拥有读书和重教的好传统.离开书院,马路对面是无锡女子中学,白墙黑瓦,朴素的徽派建筑风格.倏忽间我想到了我的母校――北京师大女附中.

与大师一起听雨

杭州附近的桐乡县,因为有乌镇,靠吃旅游饭长大成市了.据称:2006年1―11月,桐乡市共接待游客385.44万人次,同比增长8.50%,其中接待境外游客35.49万人次,同比增长17.21%,旅游收入预测为27.78亿元,同比增长20.10%;各宾馆饭店共接待旅游282600人次,同比增长3.59%.

乌镇近年来名声大噪,和苏州的周庄一样成为文人骚客和摄影家们的偏爱,成为江南旅游大热门.乌镇和周庄不同的是,乌镇比较清静,商业气氛隐蔽,而周庄的空气里总弥散着红烧肘子的浓烈味道.大概,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别吧?乌镇这个小镇历史上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革命文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茅盾的故乡.而周庄最著名的人物是资助过朱元璋起义的商人沈冠三.

导游说乌镇已经有6000年历史了,当场遭到我的置疑.现在我对所有旅游景点的历史都不大相信.全国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往远了说,几乎都是清朝康乾年间重建、修葺的,往近了说,也就是10年20年间的事.不过,1988年辟为旅游景点的乌镇,确实有漪旎的水乡风光和保存、修缮完好的明清风格的建筑.

茅盾先生祖辈居住的老屋,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是一幢四开间两进深砖木结构的旧式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写的,东面的先写,称老屋,西面的后写,叫新屋.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10年春离乡赴北京大学求学,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1932年,茅盾在自家的老屋里创作了《林家铺子》.1949年以后,茅盾回乡两次.茅盾故居在1988年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细雨中,走在乌镇的小巷里,游人很少,小巷很静.除了为数不多的一些卖蜡染棉布和小纪念品的铺子,居民很少,从大敞的门往里偷窥一眼,看见的是消瘦的老翁老妪呆坐在竹椅上,抱着一只黑黢黢的紫砂壶,在取暖吧!木结构的老房子阴冷潮湿,屋顶吊着一只白炽灯泡,灯开着,屋里照样没有光亮.儿孙们都在别处挣钱发财,住现代化的小楼,老人们留守在老巷子里,一边听雨,一边面无表情地看着来往的游客.房子,是百多年前的老房子,雨丝,是亘古以来不断飘落的雨丝,只是,听雨的大师早已离开了故乡.

走在寂寥的空巷里,不禁想到,大师的灵魂是否常回家看看?

神明也有偏心的地方

浙江有个十分了得的地方,那里几乎是走三步就迎头撞见一贡生,走五步就得和一举人问好,秀才更是遍地都是.当地的名人是隔几个门楼子就出一个.名垂青史的大政治家、大文豪、大艺术家、大科学家的密度略减,也是村村镇镇都出过的.那个地方就是绍兴.

上网一查,绍兴自古以来,竟有100多位几乎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譬如:大禹、勾践、范蠡、王充、范仲淹、嵇康、谢灵运、贺知章、陆游、王羲之父子、王冕、徐锡麟、秋瑾、周恩来、竺可桢、钱三强、朱自清、蔡元培、马寅初、许寿裳、夏丐尊、范文澜、孙伏园、胡愈之、金善宝,特别是鲁迅和他的亲兄弟周建人、周作人更是一门三杰.而且,有42人是当今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绍兴不仅人才荟萃,还有美丽的园林景致,有优美别致的越剧,有醇厚的绍兴老酒和女儿红,有西施和范蠡、梁山伯和祝英台、陆游和唐婉的千古爱情绝唱.

等啧啧,看来,神灵也有偏心眼啊.

如今,这些响亮的名字就是绍兴的财富,不断增值,不断造福.绍兴只管把那些白墙黑瓦的建筑、精致小巧的庭院修缮、保护妥当,就是一本万利的宏伟事业.

当然,绍兴的领导也没有躺在名人的功德簿上坐享其成,绍兴老城外,是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是和世界接轨的新式厂房和大片绿地,在薄雾般的细雨中,白的更白,绿的更绿,非常赏心悦目.

神明为什么偏爱绍兴?建议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等哈哈,还有宗教学家,是否研究研究,建立一门“绍兴学”,起码又可以养活几代人啦!

日暮乡关何处是

如今在台湾,民进党当局正费尽心机地“去中国化”.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毫无例外地带着中国人的胎记,所以要想去中国,还真不是容易的事.不过,他们毕竟是一群反蒋起事的人,所以先从“去蒋化”开始,譬如把桃园中正机场正名为桃园机场等等,从小事做起,从边缘进军.

可是在大陆,却恰恰相反,与国民党为敌几十年的,不仅保全、修葺了“人民公敌”的故居、祖墓,还让一个小小的溪口,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城镇.就算老蒋活着,亲历亲为,也不过如此.

走进溪口,先要通过一个三座门的城楼式城门建筑,号称“武岭门”,武岭二字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是1929年老蒋在一个小庵堂旧址建造的.这个牌楼无疑是老蒋的“凯旋门”.1928年,北伐胜利后的国民党,在派系的激烈倾轧争斗中,在对昔日盟友的清剿中,蒋中正乱中胜出,成为国民党主席、国民革命司令和国民政府主席,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大陆21年、在台湾26年的统治.

进入“武岭门”,是一条长街,左边是清清的剡溪,右边是古朴的屋舍庙宇,这里虽小,却曾经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风暴眼,中国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深重的痕迹.、蒋经国皆出生于此,离开后还不忘“常回家看看”,并在此策划了许多历史事件.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也曾被软禁于此.

左边邻水而建的是文昌阁.据说原建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1924年,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成为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1927年蒋宋联姻后,宋美龄曾来此小住.1937年1月13日,张学良被送到溪口幽禁,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几天以后才被押送上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直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蒋经国故居是三间二层小平房,建于1930年,由于建筑用材水泥称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约二年间.请了两位老师,专门为其“洗脑”,以解除马列主义武装.1939年12月12军飞机轰炸溪口,蒋经国的母亲毛福梅被炸死,他得知后马上从江西赶回,手书“以血洗血”四字.镌刻着蒋经国手书的石碑陈列在小洋房,时代久远,故人离去,四个大字赫然向我们提示着民族屈辱的一段往事.

溪口最主要的景点当然是蒋氏故居丰镐房,也是1928年发迹后扩建的,迁走25户邻舍,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三个花园,由月洞门串通,中间小天井,两旁则为东西厢房,雕梁画栋、门楣匾额,处处显示着光宗耀祖.正如自写的楹联: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让人心有所动的,倒是母亲王彩玉的旧居,也是于1929年设计建造的.一幢二层三间的小楼,楼梯极狭窄,仅能通过一人.原来,考虑到母亲年迈,又是小脚,上下楼梯不便,如借助两边栏杆,尽可上下自如.其实,小楼重建时其母早已去世8年,但,坐在故居的石阶上,一定能在冥冥之中听到母亲上楼时轻轻的脚步声.

老蒋生在盐商家庭,母亲是填房,肯定受够了前房子女的歧视和欺凌,故在临终前,曾嘱托,不要把她葬在其父墓穴里.在那个时代,这颇有点离经叛道.中国传统中,有孤魂野鬼之说,冥葬讲究成双配对,如果落单,会受到野鬼欺负.但是杀人不眨眼的会怕野鬼吗?笑话.老蒋谨遵母命,在与家族祖坟相对的山上,在和父亲遥遥相望的地方,安葬了母亲.蒋母故于1921年,孙中山写了《祭蒋太夫人文》,由北伐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谭延阎书写,口述、于右任写了《蒋太夫人事略》,《哭母文》哭出了一个孝子,《慰劳蒋总司令文》发现了一批宠臣,为《蒋老伯母遗像》题字的是汪精卫.墓地在高山之上,丛林之中,看上去普通,“蒋母之墓”却是孙中山先生亲题.这样的阵容谁敢不服?

在台湾的日月潭,湖边的山上有座塔,叫慈恩塔,是为怀念母亲修建的,里面供奉着老太太的遗像.据说他生前常常独坐在塔里,守着母亲的遗像.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功臣或罪人,作为一代枭雄,老蒋在他的晚年,是否更加思念母亲,思念他的故乡溪口,思念他丢弃了却无法返回的祖国大陆?日暮乡关何处是?隔山隔海使人愁.

在台湾桃园县境内,有一个叫慈湖的公园,1975年去世的老蒋,陵寝暂厝在一座小院里.那是他昔日的行宫,正房里坐北朝南,是一座黑色大理石棺,前面是白花组成的十字架,后面墙壁上是蒋晚年的照片,面容清癯,含威不露.慈湖公园里还有一处很大的景观,全部是蒋的雕塑,据说是各界捐赠的.雕塑没有复杂的姿势,除了一座是着戎装挎战刀骑骏马的军人统帅模样,其余几乎全是中山装、拄拐杖的老人形象,无论他站立还是坐着,脸上都有微笑.这就是留在台湾人民眼里、心里的最后印象:一个老人,拄着拐杖,面带微笑.他不是普通的老人,他以自己的意志重新打造了台湾,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但在“戒严期”,白色恐怖也如同他在大陆搞的一样,不准种向日葵,因为葵花向着红太阳;城市里没有八路汽车,检测如满大街跑“八路”那还了得?五星级酒店不能有星的标记,五星级,就是五朵梅花.民进党的许多大老就是在老蒋的监狱里修炼成了分子,他们反蒋、反抗外来压迫,最后走上了反中国大陆的道路.所以,老蒋在镇压时也成就了.

奉化附近的雪窦山上,有一处的别墅――妙高台.别墅为普通中式建筑,中间是三开间两层楼,上是阳台,有水泥走廊相连,后有三间平屋,有围墙连成一个整体,文化大革命中妙高台被拆毁.1986年重建复原,刻有手迹“妙高台”的门额,现仍悬挂于楼前.楼下房间辟为展室,有多幅照片纪录着一去不回的往事和故人,其中一幅是老蒋的背影,有一点体力不支的佝偻,有几分穷途末路的苍凉.中国人,有谁拥有他那样的人生?同一时代,惟耳.

妙高台上有几株参天的松树,让我不禁想起去年春天游历过的地方.蒋经国的陵寝暂厝头寮,父子间有几公里的距离,也是他生前的办公地点之一.小院外,迎面就是一株几人合抱的松树,笔挺的枝干直指蓝天,足有十几丈高.我在阿里山里也没看见过这样粗壮挺拔的松树.原来,蒋经国是如此钟爱松树啊!这个好好先生有慈善的心,却没有松树的坚硬挺拔.他开创了台湾的政治,造就了台湾的经济繁荣,让老百姓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但也因面慈心软,缺少其父的铁腕最终造成了分子李登辉上台,先分裂了国民党,接着便断送了他半生奋斗的成果.

俗话说,十分聪明用九分,留下一分给儿孙.强悍的老蒋消耗了一切,不仅国民党如今患了软骨症,连蒋家的后辈也彻底衰微了.这就是宿命的力量.


乡关何处?愿蒋氏父子入土为安,魂归故里.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