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程参与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点赞:32697 浏览:1469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由于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特性,要求高职院校不能按照既有模式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否则,人才供需错位现象在所难免.根据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特性,构建了企业全程参与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全程参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制定及培养评价.

关 键 词: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高职高职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就国外而言,由于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成熟,国外学者围绕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和著作,形成了诸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CBE、MES、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上,瑞士的洛桑模式与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开发模式由于关注于行业特点与要求、与企业进行实质而深度的产学合作并为此构建了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采取校内校外并举方式构建实践教学基地、招聘教师注重行业经验而有效地规避了酒店管理专业供需借位矛盾,值得国内高职院校借鉴.

与国外相比较,国内学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散见于一些期刊中.代表性的有:李丽等(2004)对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朱巧芳(2005)提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杨强等(2006)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曲波(2007)对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董国顺(2008)从工学结合角度,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艾琳梅(2009)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证式”高职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国内研究状况,虽然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内学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开始重视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体系和操作体系.但就其进展而言,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构建和可行的操作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供需错位现象仍然未能得到有效克服.基于此,有必要提出新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有效地规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矛盾,推动其研究范式和操作体系的成熟.

二、企业全程参与下的高职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从根本上来说,造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学校自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与酒店业需求不适应,即使再好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再佳的酒店用才环境,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困境.因此,我们认为,解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这一问题,首先应从高职教育自身入手,按照酒店行业需求特性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企业全程参与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此构建的.

(一)企业全程参与培养目标制定

从我国目前酒店业人才需求结构来看,星级酒店行业由于受到自身环境限制,已很难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录用到大量毕业生.为此,星级酒店不得不调整人力资源策略,实行产学合作,希望全程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以期录用到符合酒店需要的初中级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与酒店行业进行论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怎么写作技能和较强经营管理实践能力、能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酒店职业经理人,显得尤为适时.

(二)企业全程参与培养过程与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涉及到多个要素,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三个方面.企业全程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做到以下三方面:

1.设计酒店职业经理人课程体系

围绕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首先,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其次,实现课程内容岗位化.再次,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某一专门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最后,实现课程评价的多元化.重视实践考核,将现场操作、作品制作、情景测验等方式作为考核方法.

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从酒店行业的角度来看,酒店业是我国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为,与其他行业相比,酒店行业重实践、重积累、重酒店气氛中培养出来的独特的文化.可见,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强化实训教学关键是要抓好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需体现环境逼真、技术含量高、能向社会开放、适用的特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应以管理规范,社会声誉好的知名酒店企业为主,合作双方应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运行良好、关系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为确保实习效果,还应制定详细的实习实训计划,成立校企联合实习指导小组,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并做出鉴定意见以保证不断提高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质量与水平.


3、构建“学校-酒店-学校”型师资队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限于是单纯激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搞学术研究,还要注重鼓励教师深入酒店企业去调研、去实践,让教师深入酒店第一线,了解酒店业最新发展动态,充实具体的教学内容,保证可以及时地向学生传授最新、最有价值的专业知识,这应是保证师资走在学科前沿的重要途径.据此我们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构建“学校-酒店-学校”型教师队伍.一方面,结合教师专业特点,分批送教师到相关酒店进行挂职锻炼,努力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位从酒店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专教师.

(三)企业全程参与培养制度设计

治理理论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依据.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国家将把部分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和权限转移给公民社会,变政府独家管理为公民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头管理.在治理视野下,政府要充分尊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的权力,发挥它们在公事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按照这一理论,高职院校作为非营利的社会公共组织,完全可以自主进行制度改革尝试,革除不利于酒店职业经理人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就目前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改变传统的考评制度,实施能充分体现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评估内容、方式方法和标准.其次,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过程的实施.再次,大力推行完全学分制.通过推行完全学分制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特长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给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最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营造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

(四)企业全程参与培养评价

人才培养评价是一个系统,在整个系统中,评估主体是核心.

由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上的多样化和目标上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评价主体应该是一个包括企业在内的多元结构(见图1).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多元化评价机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恰当选择评价者.确定的评价者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了解评价标准,熟悉被评价者情况,尤其是在本评价期内的,提供的信息必须公正客观,不具偏见.

2、确保匿名性.对此,可以通过对评价群体编码来确保评价的匿名性,如政府为A,学校自身为B,学生为C,用人单位为D.评估时评估表上只有评估对象的类别编码,计分时用每类评估主体的平均评分乘以各类评估主体的权重.

3、恰当的评价者权重.由于不同的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情况了解不同,以及评价的重要性不同,因此应对不同的评价者赋予不同的权重.评价者的权重可采用德尔菲法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三、结束语

星级酒店行业对人才需求特性,由于受到自身环境限制,已很难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录用到大量毕业生,即使录用到,其流失率也相当高.为此,星级酒店不得不调整人力资源策略,实行产学合作,希望全程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以期录用到符合酒店需要的初中级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企业全程参与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适时.

8]韩芳.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游富相(1976-),男,教研室主任,讲师,管理学硕士,中级旅游经济师,研究方向:旅游教学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