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酒文章吧

点赞:4000 浏览:142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茶乃国之饮品,所以开门七件事里茶的地位举足轻重.南北方人普遍好饮茶,然而在饮茶方面北方人是比不过南方人的,就如同南方人喝酒比不过北方人一样,南北差异各有千秋.饮茶与饮酒的习俗或是习惯或是有地域性的,如同南方人清秀婉约和北方人粗犷豁达一样,这与生活的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行走在江南的大地上,每走一步都是茶的世界,杭州龙井、黄山毛峰、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太湖碧螺春、君山银针、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彩云之南的普洱等,长江南北没有不产茶的地方,抑或是名满天下抑或是默默无闻,但是茶文化却无处不在.饮茶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也是一种自我的文化提升.每品一种茶都会有一丝禅机去领悟.到福建武夷山你不得不去领略一下大红袍的神韵.大红袍是中华大地上名副其实的头牌名茶,说它是名茶是因为能真正称得上大红袍的茶几乎已经绝迹,几棵千年古老的茶树已经作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并被永久性的禁止采摘,政府派有专人把守,据说解放前有一个排的兵力守护着这几棵茶树,可见其珍贵的程度.有一则轶事讲到当年中美建交,尼克松总统来华访问,做为国礼赠送给尼克松四两大红袍,不知就里的尼克松嫌茶轻量少而表情不悦,周恩来看出了尼克松的心思,赶忙上前解释说:总统先生,我们把半边江山都送给你了.尼克松不解,周恩来进一步解释说,大红袍产量有限,地道的大红袍年产量只有八两,今天就送给你四两,这不是半壁江山吗?闻听此言,尼克松顿时满心欢喜.就凭这一点大红袍就能担当起名茶中的魁首,不久前几十克的大红袍被以天价拍出,最后一次采摘的大红袍也被隆重地送进了故宫博物院永久珍藏起来.凡人是无福品味大红袍的真味了,对这个品牌我们只能作为回忆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作为茶的一种,大红袍做到了极致,它把历史、文化甚至外交都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它有前世的荣耀也有后世的殊荣,这或许就是中国茶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茶禅一味酒文章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竹林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南方人饮茶的细腻是北方人望尘莫及的,一道功夫茶就能领略到茶道的博大精深,什么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等头头是道的名堂,就能把拿起杯子就饮的北方人弄得不知所措,端起在北方人眼里当酒杯都嫌小的茶杯饮茶多少有点不习惯,然而当一杯下去苦涩在喉、两杯下去甘甜滋润、三杯下去回味无穷,再饮下去顿时知晓南方人品茶的门道.茶是用来品的,品茶就是品人生啊.对品茶,郑板桥有他的道理,在诗中他写道:“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心之静、茶之香.看着清澈的茶汤,闻着淡淡的茶香,回味悠悠的往事,在这样的氛围里你能说这仅仅是在品茶吗?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是宋代诗人杜小山的诗.以茶代酒是场面上的事,情深意切便茶酒不分,说实在的,茶和酒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再浓的茶也比不上再寡的酒.酒这个视之如水、饮之如火的液体,迷倒了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酒催化了人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酒精的燃烧下诞生了多少壮丽的诗篇,令多少英雄人物折腰于美酒之下.茶禅一味、诗酒文章,古往今来能把酒文章做到瑰丽多姿的只有李白了,这位旷世奇才号称斗酒诗百篇,不论这个称号是否夸张,单就一句:“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就把这位大诗人蔑视封建权贵的傲然风骨表现得淋漓尽致,能把酒喝到这样一种境界的人,上下几千年也就是这位诗仙了.饮酒饮的是一种豪情和胆气,浅斟酌饮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


把酒对月是最为洒脱的豪迈,万事皆休、身心皆空是禅意修炼顶层的表现.还是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对美酒的向往、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位一生须臾不离美酒的旷世奇才真正写出了酒的内涵.舍弃一切的浮云虚妄,他又写下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个人把酒喝到这个份上才能算是酒家.李白把酒喝得痛痛快快,把诗写得洋洋洒洒.至今一曲《将进酒》仍然是咏酒诗文中的千古绝唱.另一位以酒做文章的是曹操,他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比之李白来这个只能是给杜康酒做了个很好的广告,不过他也从侧面印证了李白的那句:“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饮酒饮到忘我境界的还有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宽容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为这些文人提供了宽松的表演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留名青史.“竹林七贤”是最符合文化人形象的,俗话说文人无行,尤其是酒醉后的文人,“竹林七贤”常常在酒后放浪形骸、狂狷无束,全然没有了文人的斯文和矜持,也许就是在这种酒精的催化下,人才显出本来的面目,放下套在精神上的枷锁和所有的条条框框,无拘无束、坦坦荡荡才能写下名垂千古的文章,一味地循规蹈矩只能是墨守成规,一味地瞻前顾后只能是患得患失.如果我们用世俗尖刻的目光打量“竹林七贤”,用常人的思维去考量他们的言行,或许中国的魏晋史就平平淡淡,灿烂的文学星空就会少几颗闪耀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