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会综述

点赞:16803 浏览:723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0年10月17至20日,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湖北武汉和宜昌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三峡大学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湖北省文联协办.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大陆与台港澳等地的二百余位学者、作家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的总议题是“多元文化共建的世界华文文学”,下设五个分议题:一、近三十年世界华文文学学术史梳理;二、两岸四地文学对话;三、海外文化语境中的华文创作与研究;四、华文文学教学实践与教材建设的新问题;五、世界各地区华文文学最新信息交流.

10月18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该校校长吴汉东教授致欢迎辞.出席会议并致辞的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赵阳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研究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会会长饶子教授、三峡大学校长李建林教授等.93岁高龄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曾敏之先生因健康原因未能与会,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胡德才教授代为宣读书面致辞.

张炯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中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大陆华文文学转型期的发展状况:一、文学创作队伍和创作数量空前扩大;二、文学题材、形式、风格空前多样;三、文学商品化产业化空前加速;四、文学传播手段借助科技空前发展;五、文学的娱乐化、化写作空前活跃.饶子教授则剖析了大陆近三十年来华文文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归为六大类别:作家、作品论;各地区、国别的华文文学概观;以问题为中心(如文化身份、文化母题、女性写作等)的各种专著、专论;以历届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选为代表的论文集;地区或国别的华文文学史;教材及与之配套的文学作品选读等.

开幕式结束后,饶子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刘登翰研究员、著名诗人痖弦先生、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南昌大学陈公仲教授以及著名旅加华人作家张翎女士围绕“多元文化共建的世界华文文学”这一中心议题作了大会发言.

饶子在题为《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华文文学》的大会发言中指出:“在理论研究上可以做多方面的发展,但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对海外华文文学特殊性的研究.要把它放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考察、分析、诠释.”她认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有众多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从总体上改变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格局,使海外华文文学不再只是中国以外一些国家的少数民族文学,而是世界文学中的一种文学.

刘登翰在题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学研究》的大会发言中,从移民文化对海外华文文学影响的角度回顾了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格局的发生、发展过程.他认为,第一次移民是被迫性的经济移民,即到东南亚做苦力,动力来源于国内经济的凋敝,最初文学反映的是当时移民在海外受到歧视和剥削.到了20世纪初期,大量留学生到海外,形成了知识移民,以知识作为谋生手段,以文化知识作为进入社会的主要工具,带着当时的时代面孔,希望解救民族危机,形成了对祖国文化的新思考.还有一类移民即华裔,将中华文化带入国际社会.同时,他也指出东南亚移民和美国移民的不同――东南亚移民及其后代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而美国移民则是在认同美国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反思,追溯继承祖国文化,把中国文化作为资源追溯.


痖弦在《大融合――我看世界华文文学》的大会发言中指出,中文具有世界其他语言无法媲美的特点,它能够与时俱进,永远保持旺盛生命力;它不僵化,可以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构建世界华文文学的基础.

黄万华在论述“世界华文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价值”时,认为医治文学史迷失的一剂良药就是世界华文文学提供的多重的流动的文学史观和参照比较的视野;同时世界华文文学非常有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最深奥话题的深入揭示,有助于探索民族认同,有助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走出国族意识的局限,使它更好地回归文学自身.

陈公仲则在发言中指出,虽然在目前的大陆学科体系中,世界华文文学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目录下,但将逐步具备建立独立学科的条件.他认为世界华文文学理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张翎则重点讲述了自己身在异国他乡却坚持用母语创作的原因.她说,对于一位作家的成长而言,童年经历与母语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即使暂时脱离母语环境,童年的记忆也不会忘记,“离去和漂流都是回忆的方式”.张翎认为自己的写作是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固执地用笔一次次地构筑童年的家园.

大会开幕前晚,中国社科院杨匡汉研究员和暨南大学文学院王列耀教授分别主持了两场专题研讨会――痖弦文学之旅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新加坡诗歌散文选《鱼尾狮之歌》讨论会.“一旦爱上诗,便永远离不开诗.诗永远是文学的先锋,没有诗就没有文学,所有的文学发展到极致,就都成了诗.”痖弦先生这样总结自己的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与会专家、学者从“诗者痖弦”、“论者痖弦”、“编者痖弦”三个方面切入,解读痖弦的诗歌创作和他半个多世纪的文学之路.《鱼尾狮之歌》讨论会上,与会者认为该选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如《牛车水原貌馆》,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当年新加坡移民的情况,更能看到今天的新加坡人在语言方面的困境,发人深思.

18日下午,举行青年学者论坛和女性文学论坛,有十多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

青年学者论坛以李凤亮的《走向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开场.他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构建一种更具跨国意识、比较视野的整体观,而海外华文文学批评家在这方面体现得更加突出.他以现代学者王德威(DidWang)的文学批评实践为例,指出王在研究空间上跨越了现有的政治疆界;研究时序上打破了大陆学界对现当代的分离,甚至把视野拓展到晚清这一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在写作思维上跨越了传统的文学、历史、想象,而进入到一种跨学科领域的写作.李凤亮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批评家多元比较的大视野与他们的多元学科背景、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所居住地的学术语境有关.罗晓静则揭示了严歌苓小说中蕴含着“强烈而鲜明的个人意识”.她认为,严氏小说的个人意识表现为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人经验表达的叠加与置换、对非常态的个体人生的展示,以及个人性、主观性的语言表达和叙述方式.同时,严氏小说传达出“个人的孤独或孤独的个人与国族、文化无关,而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的理念.罗晓静认为,这种对人的孤独本质的体认正是严歌苓小说超越一般移民小说之所在.凌逾以香港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浮城志异》为例,探究她如何受比利时画家雷奈马格列特(ReneMagritte)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启发,糅合“图、形、文”即“言、意、象”三者关系.凌逾进而提出作家也可以借视觉艺术之势,化用图像为文所用,并从图像叙事言说的技法中获得灵感,开创出图文互涉叙事创意.白杨分析台湾诗人洛夫于上世纪50年代的诗歌创作,探讨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诗人的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体验如何呈现并引领时代风气,并逐渐形成了诗人的美学风格.陈涵平提出在视觉时代的今天,应该把图像材料引入到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中去.

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华文文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女性文学论坛的主题为: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冲突与融合.张凤在史料基础上论述了张爱玲的著作因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的推崇,引发了数代创作者的摹写,继而改变了华文文学史的生态谱系.值得注意的是她提供的资料中包括一些珍贵的史料.袁勇麟选取近十年大陆的硕、博士论文,从文本研究、主体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四个维度展开分析,考察近十年来大陆的张爱玲研究情况,试图探寻张爱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开拓空间,并从一个侧面阐释了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对文学创作研究的影响.胡德才以《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和《金山》为例,提出张翎小说的结构形式具有“串珠式”和“封套式”两种类型,并认为巨大的时空跨度、错综的人物关系、繁复的结构形式以及史诗意蕴的追求构成了张翎小说的一大特色.古大勇分析了马华女作家朵拉的小说对男女关系的独到思考,认为朵拉不属于“激进女权主义”,而接近于“自由解放的女权主义”和“走向性属融容的女权主义”.陈瑞琳则站在海内与海外的交接点上,以严歌苓、张翎、虹影三位海外华语女作家的努力和成就来反思当代中国文学的突出重围之路.王艳芳从文学史的角度关照近30年两岸四地女性文学,认为它们在有着共同的中西方文学传统和思想资源的同时,也在各自区域的话语环境和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发展出不同的创作脉络和文学样式.她从主题表现形态、精神文化诉求以及叙事策略三个层面论证了两岸四地女性文学差异中见同一,并在同一中追求多元的发展模式.

围绕大会设立的分议题,20日上午,本次研讨会在三峡大学举行了分场报告会.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共建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同日下午,蒲若茜、古远清、许翼心、王宗法四位教授就分议题的小组讨论情况作了大会发言.下午4时许,为期四天的研讨会在三峡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圆满闭幕,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匡汉研究员作了大会总结.

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三届代表会议,换届选举了新一届学会领导机构负责人、理事及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王列耀当选为会长,曾敏之、张炯、饶子任名誉会长,杨匡汉、刘登翰任监事长.

(作者工作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杨际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