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前幼儿识字

点赞:22859 浏览:1060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早期智力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一、无压力原则,二、随机原则,三、快乐原则,四、强化原则.我们的经验,就是不必制定什么系统的教学计划,随意而为,兴之所至,效果很好.孩子学得轻松,把学习当成了游戏,没有厌烦感.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受孩子的请求才教的,我们从来都是应孩子要求学什么,学够了、心满意足了,或到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了才放下.我们觉得,孩子把识字和阅读当作一件乐趣,而不是负担,一点都不夸张.这样,她既有了快乐的童年,又学到了许多知识,岂不是两全齐美吗?

【关 键 词】无压力原则;生活中识字

有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心得体会:孩子的记忆力很好,家人许久之前说过的话,他仍然记忆深刻,半年甚至一年前去过的地方一眼都能回忆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理学告诉我们,0至8岁的孩子处在大脑高速发育期,我们成人的脑重量是1500克,而孩子到八岁时脑重量已达1250克,达到成人的80%,伴随着大脑的高速发育,孩子的记忆力惊人,而孩子的记忆是机械记忆、形象记忆为主―――看见什么就记住什么,很多家长惊叹孩子的记忆力好,半年甚至一年前去过的地方孩子一眼就能回忆起来正是这个原因;同时汉字是象形文字,对孩子而言就是图像和符号,学龄前儿童正处在记忆这些图像和符号的最佳时期,所以三至八岁是幼儿识字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学习同样多的内容要多花六至七倍的功夫.

如何培养学前幼儿识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自从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不进行识字,不举行测验”以后,识字教育一直作为一个尘封的课题在幼儿园无人涉足,在较长的时间内,幼儿园里没有系统识字,小学生没有系统的阅读,这种宏观教育错位直接导致大部分的人走向社会后不会写文章.随着现代社会幼教领域所涉及范围的不断拓展,人们开始以新的观念,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幼儿识字.我们知道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所以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或帮助幼儿更好的阅读.脑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神经系统的网络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三年,听、说、读、写各神经中枢在幼儿5岁时已趋于定型.从大脑皮层的发育顺序看,阅读神经中枢的发育先于说话神经中枢.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期是3-6岁,少儿阅读的最佳时期是6-12岁,在3-6岁之间,所有正常的幼儿没有明显的努力,也不需要正式的帮助,就完成了对符号汉字的掌握.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幼儿园提倡幼儿学英语,但是反对学母语,识汉字,这与过去的教育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以致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的学前阅读技能后,仍有很多人从各种角度来解释这句话,反对幼儿识字.小学生要认识2000个汉字(一般要等到四年级时),才能比较流利的阅读不带拼音的书和报.阅读的最佳年龄是6岁开始,如果到11、12岁再来解决这一问题就为时已晚.五六岁的孩子正是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他们很喜欢看书,但识字不多,这不仅大大阻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语言发展,也会影响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进度和兴趣.各种阅读教育都应放到孩子6岁以后进行,这是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必须为幼儿识字正名,为小学生大量阅读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与一名母亲的双重身份的我接触到以上文献,十分有认同感,但学龄前识字也要掌握一个度,不要矫枉过正,许多幼儿园采用通过一些识字教材,这就难免会造成小学化的现象,在学龄前幼儿识字方面我也积累了些许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在生活中识字

人对文字的把握,它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持,即声音、图象、语义和符号.只有当人们将四者紧密结为一体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汉字.现在,三、四岁的孩子口头语言的能力已经相当强了.他们对许多在于身边的客观事物,不但能够识别它的图象,叫出它的名称,而且还能够对它的意思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唯一缺乏的是已经认识的客观事物的名称、图象、语义与指称或标志它的文字挂起钩来.我们应把符号加入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让视觉、听觉同时刺激大脑.

(一)在家庭生活中的识字教育

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推着小车,整个小区转,给她读一读楼号、单元号.后来转遍了小区里所有的花坛,认识了花坛里的告示牌.孩子说话很早,有时遇见一些简单的字我们就问她,她也很开心的说.孩子对这个游戏真是乐此不疲.认识的字多了,好奇心就强了.食品袋上、广告牌上、水桶上等等吃的、穿的、用的,凡是她所能入眼的字,不认识的总会不停的问,非常想弄明白上面写的是什么,特别的感兴趣.

孩子从小就喜欢公交车,现在依然.小时候,我们在路边看车,顺便认识了几路车的数字、车牌上的英文字母和车前面的公交线路.如果有机会坐车,就告诉他两边的建筑物:商店、超市、医院、宾馆等等.回到家我们还要一起写一写公交车所经过的站点,这一点很管用,词汇量大大的增加.

有一段时间,孩子特别喜欢看天气预报,这就让我们认识了山东的各个地区以及全国的各大城市.生病常去医院的时候,我们又玩起了看病的游戏,认识了医院的各个科室和人体的各个器官,通过给我们看病,会写了自己的名字和几岁的数字.孩子从小就喜欢看《西游记》,而且特别喜欢看《大闹盘丝洞》,一开始时,需要我们帮她寻找这张盘,我就向她介绍寻找的方法,先找序号,再看盘上的字.有一次,一家人开车在街上走着,孩子指着一家美发店的招牌,念道:“**丝”,我表示很诧异,也很欣喜.她解释说是《西游记》盘上认识的.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这个过程中,识字与否基本是由她自主决定的,我很少主动教导,只是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指点一下.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识字教育

幼儿一日在园的时间大约十个小时左右,占去了幼儿一日近一半的时间,教师若能利用好这些时间,由于幼儿之间的影响与带动作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点名.

把孩子的名字做成字卡,用字卡点名的方式代替喊学号叫名字.教师可出示字卡,问:“这是谁?”久而久之,孩子们很快认识自己的名字,并渐渐认识同伴的名字,由自己的名字开始激发对汉字的兴趣.班中的区域卡就是用的幼儿自己书写的名字装饰成的,有时离园时,有个别幼儿发现未插卡的竟也能认读并帮着插入相应的卡袋中.2、区域活动操作卡.

将名字卡做成三段式操作卡.幼儿照片一张,幼儿照片与名字的图片一张,幼儿名字一张,幼儿通过对应照片与名字的反复过程,最终达到认识名字的结果.

3.字卡提示.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如提示孩子们“安静阅读,正确翻看”;“上完厕所不要漏肚皮,将上衣塞进裤子里”,“轻轻走路、轻轻说话”等等,教师以往都用口头提示,不妨将这些提示语制成字卡,用符号贴在适宜的位置提醒幼儿,将枯燥的行为转化成符号游戏,大大引起了孩子的兴趣.

4.教学中的穿插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活动中教师将教学中重点的词语与图示穿插出示,与语言故事、绘画内容、歌曲等相结合,幼儿记忆更形象,记忆更深刻.因此,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把图象的、符号的、声音的、语义的信息一同作用于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乐学、好学.

例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根据需要教师用谜语导入,先出示谜面:“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积极性,字卡和谜面展示也进一步使幼儿抓住画画的特点,并无意识地认识了汉字.

这个时期的识字并不一定会逐个认识,但会留下一个整体印象,这在女儿身上验证了.一日,我与女儿穿过“西五路”,女儿对着路牌念到“西五道”,由此可见,“道路”在她的印象中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很好的区分开.但在实践中,渐渐进行再次分辨、记忆,最终达到认识汉字的目的.

二、在早期阅读中识字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七岁前学会阅读,就会练成一种很重要的技能―――边读边思考边领会.”


人们经过对众多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众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少年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发现他们中98%以上的都是早读者,早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智力发育、智商提高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造就了巨匠和神童.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能激活儿童的大脑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这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越早学会阅读的儿童,终其一生都会有以读书为乐;越是喜欢读书的孩子,学习能力越强.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父母的表率,对幼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与先生都非常喜欢看书.家中随处可以见到书.床头柜上、茶几上、沙发上、餐桌上,甚至是卫生间里,更不用说书房中那布满一面墙的书架上.想看时随手就能拿到.至于阅读的时间与内容,从没刻意去选择过.睡醒赖床时、饭后休闲时、卫生间如厕时等总之,只要有空闲,我们都会拿起一本书来读,读书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自从有了女儿,家里自然增添了许多婴幼儿读物.小东西自然会受影响.每天都会嚷着让我们给讲故事,尤其是每个月到报刊亭去取杂志,是她最开心的事,那神情就是“如获至宝”,当她还只有1岁时,但已经能拿起婴儿画报看得有滋有味了.

记得有一次,孩子问我:“妈妈,什么是熊饼果子”,我马上寻找四周,发现路边小吃摊上,标注着“煎饼果子”,就马上与她找找“熊”与“煎”的区别,这样游戏好玩的方式,她非常喜欢,会经常发现一些类似的字找不同.

“开卷有益”促使我们会定期去书店转转,或杂志、或小说、或专业书籍等抱回一堆,回家之后便找个合适的地儿,一家三口便各自寻找快乐去了.有时大声朗读出来共享一下,有时也会有两人共抢一本书的情况,和谐的家庭氛围也造就了家庭的书香气.

有一本老本的“西游记”是从右向左念的,她认了半天,小声念出来,“记游西”,我们一家人笑了半天,看孩子也逐渐从书中找到各种乐趣.

每天坚持亲子阅读.

在西方国家,孩子8、9个月便进行阅读训练,至孩子五六岁便能独立阅读了.可中国的许多孩子仍然是依靠入学后识字,岁才能进行独立阅读,已经错过了最佳阅读期.因此要坚持讲故事给孩子听.不管孩子是否听得懂,都不要丧失信心.正是从大人们读书给他们听开始,宝宝发展了他们在概念上对阅读的理解,这将决定他们学习阅读的能力.

身为一名学前教育者,我比较关注孩子的早期阅读,并遵循从生活中识字的原则,快乐无压力,并雷打不动地坚持每天睡前亲子阅读.阅读时,我会让孩子自己选择故事书,并从故事书上的目录开始选择故事,此时,是对幼儿识字的巩固与强调.因此,孩子的识字量慢慢积累,在五岁左右就已经能独自进行阅读,甚至是没有画页、插图的书籍.识字量的增加为孩子的读书提供了可能,而阅读大量的书籍,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同时也增加了孩子的知识量,见多才能识广嘛!这也就更能激发孩子看书的兴趣.

说实在的,孩子认字早,跟这些细节有关.其实这丝毫不费家长什么口舌和心思.相反,家长也能从和孩子的交流中获得乐趣,孩子认识了字,家长也很有成就感.可以说,孩子高兴,家长也愉快.

我们的经验,就是不必制定什么系统的教学计划,随意而为,兴之所至,效果很好.孩子学得轻松,把学习当成了游戏,没有厌烦感.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受孩子的请求才教的,我们从来都是应孩子要求学什么,学够了、心满意足了,或到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了才放下.我们觉得,孩子把识字和阅读当作一件乐趣,而不是负担,一点都不夸张.这样,她既有了快乐的童年,又学到了许多知识,岂不是两全齐美吗?

这样学的缺点是不够系统,但好处是,随时随地学习,利用点滴时间;同时,不影响其他知识的吸收,使她从小对什么都感兴趣.这也使她不至于知识面或社会阅历单一.

教育书上说,早期智力教育的基本原则是:1、无压力原则,2、随机原则,3、快乐原则,4、强化原则.我觉得很有道理.如今,凡是故事,她基本上都是自己看.爸爸、妈妈的书他也愿意翻一翻,看不懂的就问.总而言之,我觉的顺其自然就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关键是不要给孩子造成压力甚至是腻烦的心理,反而得不偿失.

理论研究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一个儿童的注意力水平,是他能否学习好和心智发展快慢的最基本条件.而阅读能有效的培养儿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儿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时特别是课外阅读时,每个儿童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读物,并能持续地以浓厚的兴趣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这样就易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可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综上所述,为幼儿提供接触和探索文字的环境和机会,强调让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有着明确目的的活动中来了解文字的功能和运用文字,一定能发展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使幼儿插上有力的双翅,飞向成功.

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