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肖像绘画艺术赏析

点赞:30367 浏览:1430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十六世纪尼德兰的革命是历史上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西班牙封建统治,于1609年获得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意味着尼德兰民族将走上自由、独立之路,为十七世纪荷兰政治、经济、文化开辟了新的纪元.

十七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强盛的海洋贸易国家.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那里的人民享有广泛的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许多学者著书立说.加之人民勤劳,热爱自由,教育普及,科学技术发达,思想文化进步.新的文化环境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十七世纪繁荣与光辉的荷兰艺术――荷兰画派.它继承了十五十六世纪尼德兰民族传统,以写实、质朴为其艺术特点,与当时流行于欧洲豪华与奢侈、富丽华贵的巴罗克风格相去甚远,这种朴素的民族审美特质,使荷兰绘画走上了民族艺术之路.

荷兰的独立,是荷兰人民英勇顽强斗争的结果,他们充分意识到普通人民的力量与信念.他们勤劳、顽强的品质与热爱自由的天性,构成了荷兰人民现实生活的图画,因此如何表现荷兰人民的自尊、自信,如何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人们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了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题,艺术家们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用画笔捕捉细微的日常生活及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尤其关注下层贫民生活.荷兰画家一反千余多年束缚他们的神话和宗教题材,把全部的情感倾注于现实生活.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贫民开始成为画中的主角.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荷兰绘画就具有了民族进步性.这种进步意义在:艺术不为帝王权贵所专有,艺术的更大的职责是满足普通市民的需要.新兴的市民阶层,虽然渴望新的精神世界,但也有仅求现实安乐的狭隘观念,根据这一已有的目前需要作为艺术创作的标准,因此也就很难产生那种伟大的纪念碑式的艺术.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绘画摆脱了意大利风气,而走上了本民族艺术发展的道路.尽管画家所表现的不外乎市井生活以及这一阶层所需要的风景、静物、肖像等架上绘画,作为室内的装饰品.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肖像画有突出成就,而且风俗画、风景画以及各种各样的专门画家都应运而生.其领域之广,成就之大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荷兰肖像绘画艺术赏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族艺术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般说来,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成就最大之一是肖像画,而这方面有两位声名卓著的大师,他们是哈尔斯、伦勃朗.

佛朗斯哈尔斯(1580――1666)出生于安特卫普一个服装工人家庭.幼年随父母迁居荷兰,当时的荷兰已独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纺织业和海上运输业十分发达,沿海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哈尔斯一家便定居于阿姆斯特丹西部的海港城市哈勒姆.这个水手、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城市,为哈尔斯的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虽然哈尔斯在性格上豪爽不羁,生活上放浪形骸,然而由于他在绘画上才华横溢,也能为当时人所重.据说鲁本斯和凡代克都曾到他的画室拜访过.

一方面由于在安特卫普接受过佛兰德斯画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在卡略尔的绘画学校效仿过佛兰德斯画风,因此形成哈尔斯早期作品中与佛兰德斯画家约丹斯颇相类似的气质,流露出世俗的欢乐和对生活的满足.1616年新作《愉快的伙伴》是他较早期作品,其后,如《快乐的酒徒》(1628)《弹琴的军官》等作品都表现出哈尔斯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深邃目光.然而最使哈尔斯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兴致勃勃的酒徒.画家为这些酒友,特别是为一些下层人物作肖像.在他们身上,更能表现出哈尔斯豪爽不羁的天性与笔触豪放、痛快淋漓的艺术才华.如《吉卜赛女郎》(约1628年)、《玛莱裴蓓》等,都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这些人物乐观、活泼的形象.画家敏锐地抓住了对象的瞬间动作,而这一刹那正是对象呈现其典型性格最充分的时刻.再加上画家“往画布上扔颜色”,笔触奔放,色彩亮丽,这成就了哈尔斯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

十七世纪,荷兰肖像画发展最为繁盛.当时的肖像画已不限于单人肖像,还有团体肖像.这种团体肖像正是荷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如射手团队、商业行会、慈善机关管理员画像群等.而且那时的肖像画也不呆板,带有风俗题材的特点.画家佛朗斯哈尔斯是这种肖像题材画家的重要代表人物.1630-1650年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共完成了一百幅以上单人肖像.哈尔斯创作手法采取直接画法,尤其善于使用粗犷、奔放自如的笔触,明快有力地塑造生动的形象.《吉卜赛少女》(1628―1630)是其典型代表,主人公敞胸露怀,恣意畅笑的神情生动而又自然,好像她什么都不在乎,无拘无束.同时把一个居无定所、浪迹天涯、性格开朗、活泼而且奔放的年轻的吉卜赛姑娘表现得十分俏皮、豪爽而又可爱,她是一个自由热情的吉卜赛少女的典型,她没有思想的约束,也没有矫揉造作,姑娘那种民间气质,被画家娴熟的技巧、热烈的色调准确地刻画出来了.

哈尔斯的许多肖像作品,与其说是肖像画,不如说是风俗画更恰当.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莱奥纳多达芬奇说:“如果一个画家仅仅只能作肖像画是不能称为巨匠的.”而这一说法却不适于哈尔斯,这不仅是由于他在作品中以奔放豪迈的笔触深刻揭露人物性格这种前无古人的绘画技巧,而且也由于他的作品并非一种单纯的肖像画,他没有把肖像画理解成孤立的绘画种类,对于他来说,对肖像画、日常生活风俗画和典型人物――醉鬼、丑汉或漂亮的小伙子和美丽的姑娘等的描绘等等,它们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哈尔斯的艺术之所以具有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绘画种类的混合.这是值得一切肖像画家们深思的.

哈尔斯的晚年虽然由于生活窘迫,内心惶惑不安,但对其创作并无大碍,仍然产生了一些“更有批判性的实际感觉和更为细微的心理描写”的作品.如《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威廉克鲁斯》和《老人救济院的女管理员们》(1664)等,都是贯穿了他的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

伦勃朗哈门斯凡雷恩,1606年7月15日生于荷兰莱登,父亲是一个家道殷实的磨坊主.在度过愉快的童年之后,伦勃朗先在拉丁语学校读书,后来进了著名的莱登大学,但他一心迷恋绘画,不久便离开了莱登大学,先后向雅科布凡斯丽堡和阿姆斯特丹的彼得拉斯特曼学画.二十岁左右,他自己在莱登开了个画室,开始独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通过画自画像、家人肖像来深入研究刻画人物形象和表情的技巧.他从老师那里间接接受了意大利绘画的影响,也初步熏染上了绘画上的戏剧性效果.

1631年伦勃朗迁居阿姆斯特丹,并定居下来.在1632年之前,是伦勃朗创作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他已经产生了像《读圣经的母亲》(约1629年)《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在一个有螺旋形楼梯的房中的学者》(1633)等著名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已显示出他长于用集中的光与阴影效果的才能.特别是在其作品《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科学与理智精神,以及无可辩驳的坚强写实功力.

1654年,伦勃朗与一位富商的女儿莎士姬亚结了婚.他们倾心相爱,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庭,于是画了一幅《画家和他的妻子》.这是一幅独特的双人自画像:一手高举酒杯,一手搂着娇妻;莎士姬亚端庄美丽,正回首嫣然微笑.至于画家本人,正值荣誉与财富、家庭幸福集于一身,真可谓十分惬意,踌躇满志,以至于有点得意忘形了.这幅双人肖像固然生动地记录了他们婚后生活的幸福甜蜜,也反映了伦勃朗当时的思想情绪,虽富丽阔绰有余,艺术格调却并不是很高.看得出,当时他深受巴罗克风格的影响,追求富丽堂皇的效果.这一点,还可以从伦勃朗给莎士姬亚的不少肖像画中看得出来:把这位出身上层贵族的名媛描绘得过于夺目地珠光宝气,使人物形象被淹没在华丽服饰之中.难怪她抱怨伦勃朗“心目中没有了她”.此时伦勃朗在艺术上还未完全成熟.又因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不免在肖像画中反映出浮华的意气,没有能很好地描绘出莎士姬亚固有的素质.

伦勃朗画他的第二任妻子亨德里治,多数是按照她的本来面貌描绘的.她大约于1645年到伦勃朗家里当管家,那时伦勃朗已开始交厄运.由于《夜巡》一画遭受打击,使他头脑冷静起来,在肖像画上便更多地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现藏卢浮宫的《亨德里治》(约1654年),被美术史家公认为最杰出的油画肖像.她娴静的气质,温柔的性情和丰腴的肌肤都被描绘得精湛入微.这幅肖像的姿态极其自然,但又很不一般.

艺术崇尚内在朴素的美质,而服饰往往流于表面.伦勃朗画过不少达官贵人的肖像,表现技巧也很出色,但都没有给我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自从画了《夜巡》以后,因为他不肯迎合上层社会雇主们庸俗口味,受到权势者的排斥,门庭冷落.不为权贵所宠,并非坏事.他的肖像画,从此日益转向社会底层――穷苦的人们.虽然他的荣誉和财富日趋衰落,但是他因此有可能真正随心所欲地全力投入艺术创作之中.30年代画了许多像《流浪的农夫》、《卖鼠药的乞丐》等铜版画,到40年代又创作了典型的尼德兰农民形象,之后还创作了许多辉煌的贫民形象.

中年以后,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包括肖像画达到了辉煌的顶峰.这种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简直就是朴素、真实,这是古往今来最可贵的艺术品质.朴实的艺术是忠诚的.中年以后,直到老年,他艺术旨趣一天比一天更接近朴实无华的普通百姓的纯真心境.这种境界,在许多肖像画中反映得更加突出,甚至在宗教题材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如《圣家族》(1645)中他把圣母玛利亚画成了尼德兰善良的农妇,把圣约瑟画成勤劳的木匠,睡在摇篮里的小耶稣正受到一个和蔼可亲的年轻妈妈的抚爱,如果不是画上带翅膀的小天使的暗示,恐怕谁也感受不到点滴的宗教气息,而会以为是一幅地道的尼德兰农民家庭平实的生活图景.

伦勃朗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他的自画像,后期的,特别是晚年的自画像,在思想和心理刻画上比早期的更加深入.他有一幅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的自画像(约1640年)是他正值少壮时期的作品,这是一幅充满自信,表现出坚强、坚毅性格的肖像画.现藏于维也纳博物馆的那幅自画像(约1658年)表达了一个阅历深厚、果断而有见解的形象.这是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趋于成熟时期的自我写照.现藏卢浮宫的那幅站在画架前的自画像(1660)则显示出冷静的思索神情.现藏爱――恩省博物馆的那幅无疑是晚年的作品,他虽然已进入老境,但此时画作新颖,他以阔大而果断的笔触,传达了内心的抑郁.这时他正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社会的打击、家庭的不幸(第二任妻子去世和经济的彻底破产),使伦勃朗陷于难以忍受的困境.现藏科隆的那幅更晚一些,这是一幅异乎寻常的对镜自画像――不禁自顾失笑,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情,似告诉人们,他看透人间的一切.这幅画的作法大胆放手,表现出高度传神的油画妙笔,和前期的画法大不相同.试把这幅肖像的“笑”与那幅拥着艳妻、高举斗酒充满“自豪的笑”,相比较后者是初尝人生财富与荣耀,美满与幸福的甘味而得意的笑;前者却是阅尽人世沧桑,历尽人间苦楚而淡然一笑,柏林私人的一幅也许是他最后一幅肖像画(1669),他是老了,神情有些困倦,脸上没有更多的表情,但一颗忠诚于艺术的心仍然活着,没有泯灭.

哈尔斯、伦勃朗两位天才画家晚年过着同样穷困而悲惨的生活,靠着慈善机构的救济金为生,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而他们的艺术却辉煌地照耀着后人,惠及人类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