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当代文学批评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点赞:9142 浏览:345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何谓文学批评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学批评,不同于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文学批评具有开放性,它有专业性的职业批评和口头即兴式的业余批评等多种文化形态.同时这一概念自身又有着内在规定性,它始终以具体的作家作品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精神文化活动,主要考察文学作品的诗性特征,同时又不能让作品牵涉批评家全部的注意力.一位优秀的批评家,不会仅仅满足于作为一个通俗的解说者,他还要揭示有关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各种规律.有时这还不够,因为批评家同时作为一个人文学者,他关注的应是整个人类的普遍精神状况.

文学批评作为话语建构,被称为“运动的美学”(别林斯基语),它不能凭空产生,必须来自批评家的生活实践和批评实践,同时又必须把批评家个人的感受和经验提升到全人类普遍心灵的传达高度.

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处于相似度检测位置,它调节着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作为文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角色,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均产生重要影响(这在后面将有具体论述),对作品价值和意义的产生与实现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文学的发展,与文学创作相依相连的文学批评必然会对之做出反应,由此导致批评自身的更新;而批评在辨别、阐释、评判具体作品及文学现象时,需要明确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做依据,这样文学理论的发展变化就必不可免了.现时期文艺学界中的种种问题与困惑,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由于文学批评这一相似度检测的发展出现异化.而文学理论的真正繁荣也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文学批评之上,即建立在广泛研究文学作品及生发其丰富内涵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文学批评是处在文学创作和

文学理论中间的富有弹性的更加活跃的环节.

何谓文学批评我们把它看做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是以具体的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具有文学审美特征的独特的美学见解为思想内核的发现性的审美实践.

二批评之多元存在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话语,其范围过于狭窄,主要指一些贵族沙龙批评,以文会友批评,还有报纸文人批评,稿头讲章批评以及封闭书斋批评等等,导致我们今天对文学批评的理解有很大偏差.其实我们仍然可以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得到关于批评的种种文化暗示.

文学教育在东西方均有悠久的历史,无论在中国先秦还是在西方古希腊,人们都把文学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统治阶级的一种重要方式.孔夫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在今天看来,也还有着很深的道理.不接

受文学教育,我们的话语水平就不会提高.而细细想来,文学教育所教授的并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批评.加拿大学者诺斯罗普弗莱在《批评,显与隐》中就说道:“教或学文学是不可能的:人们所教所学的是批评.我们不把这一直接教和学的领域视为目的,而只视为达到另一目的的手段.”①学校教育通过教授文学批评以使其受教育者达到分析、判断和感受批评对象的能力的获得.通过对于经典作品、有意义作品的解读和意义阐释,也使其所揭示的性、实用性的美学价值更好地怎么写作于社会和人本身.文学批评教育在今天虽然摆脱了为统治阶级培养后备力量的单一职能,但仍然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肩负着培养人才、造就合格公民的重任.别林斯基曾说过,“只有等到我们的读书界变得人数众多起来,求全责备和严厉苛刻的时候,文学才会出现”②,而提高每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造就读书界合格读者的任务,就落在了作为职业批评家的文学教育工作者身上.由此看来,学校课堂上的文学教育过程也应视为文学批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批评和学院批评,人民大众中还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口头即兴批评.人们往往认为,一般读者只需依靠批评家(指专门以批评为业的人)就能迅速、准确地“得诗人之关键,窥作者之阃奥”(方玉润:《诗经原始自序》)③,而忽略了作为接受者的一般读者在接受时所具有的批评家的素质和才能,甚至是作家的素质和才能.口头即兴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批评的原生形态.这一文化存在方式是从文学欣赏到审美快乐的自然延伸.口头即兴批评在文本和接受者之间形成一种氛围,围绕着作品制造舆论的“磁场”,它的实质是审美感受的交流和共享.而文学作品作为具体的审美对象和作为社会精神的思想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是在这样一种场效应中实现的.同时口头即兴批评作为民众与文学创作保持积极联系的一种形式,也是普通人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方式.通过这一“非正式”的批评,从而给自己一个无利害言说的机会也激发了人们的说话潜能和愿望.课堂教育批评和口头即兴批评的存在及性质作用为一般研究者所忽视,其实它们才是文学走向生活、作用于人民大众的主要方式,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建构当代文学批评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批评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批评本体之多重内在关系

要把握文学批评本体(活动)的内蕴关系,就得把批评放在人类整体文化系统中进行审视,以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眼光考察它.比如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关于文学批评具有艺术性还是科学性的问题,现在看来我们应该放弃这一争论.因为“严格地讲,文学批评只需对自身进行哲学思考”(托多洛夫语).在人类整体文化系统中认识文学,就会发现它本身处在科学、艺术和宗教的交界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难以做出严格地最终划分,同时又都或多或少受到哲学的影响.而立足于文学之上的文学批评更是显示出自身的复杂性.文学批评在理性思考和审美想象之间自由地移来移去,它不是科学,却从科学中汲取活力;它也不是艺术,却与艺术紧密相连,被艺术所深深影响.它也不是简单的“艺术+科学”、科学化的艺术或者艺术性的科学,它恰恰具有的是人之为人的精神自由和灵活性以及自身永远呈现出勃勃生机的边缘性.

还有就是创作与批评、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创作高于批评、作家优于批评家抑或相反,而应该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对这一问题加以认识.一方面,批评必须以创作作为前提和基础,必须以具体的作家作品现象等创作因素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之为文学批评,固然表现在它对于文本以外材料的引证,但这些都必须是围绕着文本阐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说明文学.脱离开创作的批评必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沦为一种凌空蹈虚的纯粹语言技术操作.另一方面,批评又绝不是创作的“附庸”,它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本身作为完整的意义世界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文学批评作为话语建构活动,有着自己独立的品格,它必须以独创性的审美见解作为思想内核,它的特点是发现性和创造性.同时文学创作也离不开文学批评.作品只有经过文学接受过程才使得自身的意义、价值得以最终实现,而任何意义上的真正接受都只能是批评地接受,而不是无条件、无保留的.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处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相似度检测位置,这一富于弹性的中间环节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接受,也推动着作者更好地创作.古人曾用“作与识原是一家眷属”的命题概括了创作与批评的这种密切关系:

昔人谓诗文一道,作者难,识者尤难.余谓农夫识谷,织女识布,作与识原是一家眷属,盖失则两失,得则两得也.④

今天我们可以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双向互动、交流对话的关系.同样我们再来看看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作家基于独特的生活阅历和感受,受“自我生命意识”⑤的促发,通过话语构建的是一种艺术情感话语系统,以形象本身表达他的生命立场和选择,而且蕴涵着对于通往永恒的“在”的理解与思考.批评家则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认识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背景,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发,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于存在的价值评判,也只有在这一思想层面上作家和批评家的真正心灵对话才成为可能.他们同作为人文学家,使文学更好地怎么写作于人,造福于社会.同时,在文学交流上我们还应注意到,文学活动不只是作家和批评家的事,一般读者即公众也具有审美交往的权利.实际上,几乎所有经典之作的艺术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不同时代的一般读者理解之中.由此,作家、批评家和公众三者构成互动、交流的关系,他们不断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又不断地还原为人.


还有就是关于文学批评本身具有学术性还是实用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大致把文学批评(LiteraryCritici)分为两大类型:实用批评和理论批评.实用批评是指运用一定的美学、文艺学的理论原则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阐释和评价的一种应用性的文学实践活动.理论批评是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文学观念的制约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论形式,对文学批评的规律进行总结,并确定其发展方向的理论研究活动.作为一项具体的文学活动,文学批评必须包括理论层面上的建构,这使得其自身必然有学术性的内涵.但同时它又可作为一种应用性技术(以此来区别于文学理论),在这种技术操作层面上的关键就是把普遍可传达的理论用于指导当代文化建设和个人人格建构.关注当代人的精神存在状态,这才是文学批评之为文学批评的根本和最终目的所在.

四批评之于当代人的人文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占据着统治地位,人的异化、信仰的失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整个现代社会生活的失败.正如欧文白壁德在《批评家与美国生活》中所说:“除非充分自由地运用批评精神来找到解决方法,我们就只能算是区区的现代主义者而不算是完全的彻底的现代人;因为现代精神和批评精神实质是合二而一的.”⑥尤其在我们这个精神文化比物质财富还要贫瘠的社会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还需要我们在各个方面的更大努力.

从现代人的个体生存状态看,随着生命和生活意识的逐渐增强,脱离开群体这一精神文化子宫的个体必然会对无限发展的世界产生空间恐惧心理,由此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亲和需求,也使得个体成长本身成为种种痛苦的过程.面对现实世界产生的失望焦灼心理要求个体建立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而心灵的孤立无援,独自地承担人情冷暖,也要求每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自由存在的审美空间.个体要形成新型、完善的独立人格,必须使自己的批评能力获得不断提高,没有批评能力,就没有更高的、更有意义的幸福状态.

从不同文化形态撞击与融合看,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要求当代人必须批评地活着.我们要对自身的存在状态进行选择,要辨别、判断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之于我们生活的意义,还要在新的科技文化浪潮中更好地生存发展,这些都要求每个现代社会成员有思考、有鉴别、有评判的批评能力的获得.“人的目的在于自身”(马克思语),文学批评是文学作品、文学话语作用于人自身的主导方式,而文学总是能引发我们的思考.艺术审美对于人类之所以是必须的,就是因为现实世界里普遍存在着人的理性、神性和感性的异化现象.要让文学参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美学建构,展示文学自身本真的、更美好的一面,我们就必须广泛地展开文学批评活动.

从知识爆炸和知识教育的趋势看,21世纪的人才必须批评地活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文化,塑造着我们的时代,也塑造着我们的未来.各种知识的应运而生要求知识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素质和能力的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不再驻足于日常生活空间,局限于现实的生活空间,而是常常超越日常生活空间,常常走进文化和交往的生活空间.而且,正是通过信息和知识的交往,人们得以“嵌入”各种在场情境,将地方性和全球性连为一体.21世纪是技艺时代的结束、创造时代的开始,当前的文化景观要求我们勇于和大师对话,通过批评使自己获得尊严.

简短的结语

信息以及网络技术在展示科学技术向当今社会文化全面渗透,在推动社会文化演变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核心的作用.随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空间即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应运而生,赛博文化(Cyberculture)也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出现于当代文化世界舞台.⑦文学批评要在赛博空间中广泛传播、发生效用,就必须找一个好的切入支点,这个支点就是现时态的大众心理及精神状况.文学批评要在当代文化视野中摆脱日益“小众化”的趋势,就必须对新语境中的各种批评话语进行研究.以上本文在当代文化视野的背景下对文学批评进行的几方面思考,主要本着意义和本体不可分离的思想,把它看作一个动态的文化实践过程.在摆正文学批评的位置的同时,也试着关注文学批评的主体及对于批评话语的扩展,同时它的作用也就一目了然了.实际上,我们人人都在进行着文学批评,只是批评的能力和水平不一.21世纪更是批评的世纪,批评的繁盛会使批评精神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优化人性,完善人格,美化自身的生活过程,就得不断增强文学批评的能力和水平.批评地活着是“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是当代人生存的本真状态,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应有的精神状态.

注释:

①⑥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四卷)第455页、第4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第32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③④转引自赖力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第24页、第21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⑤参见崔茂新:《理论与艺术问题》第12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⑦参见曾国屏、李正风:《赛博论赛博空间社会和文化变革》,引自《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