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批评的原创品质

点赞:3169 浏览:96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如何唤起、激发学院批评的原创品质,以此重新树立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公信力,这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许多有责任感的优秀批评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们仍然在艰难中矢志不渝地坚守着学院批评的初衷.在他们的努力下,近年来学院批评正在逐步改变迷惘而喧嚣的状态,以自己愈益坚实的批评实绩,寻找着自己的姿态、批评立场、精神方位和话语方式.

关 键 词:学院批评,原创品质,批评家,文库

时至今日,有关“学院批评”的讨论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院批评崛起之后,它就以充盈着思想、理性和睿智的话语方式,大大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学术空间和维度.而且,它在当代文学的学科意义和学术价值早已有目共睹.实际上,学院批评或多或少是在纠正80年代初那种感受式、印象主义式批评的理念下发展起来的,旨在建立一种带有启蒙性、批判性、严肃性和深度感的文学批评模式,以避免文学批评对理论的轻慢.这种发轫于西方,强调理论和阐释模式的批评话语,在当代中国获得了意外的兴盛和繁荣,它以持续性的发展以及整体活跃的态势,阐释文学经验,引导着文学生产,回应文学思潮,构建文学精神,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早在90年代初,王晓明的《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就以尖锐的笔触对人文精神失落做了深层次的探究,在凌厉的批判精神中穿透着启蒙者的忧思.可见,学院批评的崛起和初衷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它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试图去建构文学批评新格局,并参与到整个中国思想、精神变革的潮流中去.然而,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望文学批评发展历程的时候,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到,学院批评的使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载,近年来有分量、有影响力、有尊严的表达寥寥无几,相反,长短不一、纷繁参差的种种质疑却时时响起:原创性理论的缺失,对西方文艺理论的按图索骥,研究视野的精英化,使其丧失了蓬勃、鲜活的生命力,“冬烘先生”的学究式批评,阻隔了与文学现场的亲密接触等凡此种种,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学院批评面临着失语、失信的危机.虽然,我们不必粗暴地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写一份悼词,但是,学院批评中蕴积的问题和潜在危机,却是我们不得不慎重面对的.

文学批评为何被斥为失语我认为,除了来自社会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外在因素之外,就文学批评自身而言,归根结底就在

焦点•,学院批评论•,当代文坛•,2010.4学院批评的原创品质

于一种原创力的丧失.每当我们翻开一篇批评文章,我们看到的总是德里达、福柯、本雅明、杰姆逊、萨义德这些似曾相识的面孔,读到的依然是“能指”、“所指”、“结构主义”、“镜像”、“后现代”、“后殖民”等众多词汇繁复堆砌,致使我们陷入了审美疲劳,不再有撼动体验、震动心魄的感觉.在诸多的批评文本中,我们无法寻觅批评家思想的紧张,感受批评家感情的律动.实际上,批评与创作一样,最能震撼人心、最具鲜活生命力的部分恰恰在于以厚实的文化积淀、丰富的艺术经验、细腻的情感、清醒的洞察力和审美判断力为基石的原创力.而这种原创力,正“以其理论的热情和阐释的开创出一种全新的话语风格和精神言表的气度,一种思辨与活力、学理与、宏阔与精致、深邃与轻盈并重的批评”①.

法郎士曾经说过,“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里的冒险”,他在这里所强调的,恰恰是源自于批评家自身的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原创力.批评是个体性极强的创造,是心灵的冒险、诗性的飞翔,熔铸着主体的人格、气魄、性情、精神、信仰和胸襟.独到的思想,缜密的逻辑,开阔的学理,丰沛的情感,都应成为批评必备的元素.批评文字应该是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思想交锋,是批评家对读者的阅读导航,是批评家对社会人生的心灵再现,是精英的也是草根的,是普泛性的也是特立独行的,是大气磅礴的也是细致入微的,是理性的也是才情的.因此,原创品质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精神的自由流淌,是不可逾矩的向生活、向人性推进的力量.或许,我们只有打破技术化、格式化、量化的窠臼,才能使学院批评真正获得这种顾盼神飞般的风采和运斤成风般的灵动.


那么,如何唤起、激发学院批评的原创品质,以此重新树立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公信力我想,这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主要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许多有责任感的优秀批评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们仍然在艰难中矢志不渝地坚守着学院批评的初衷.在他们的努力下,近年来学院批评正在逐步改变迷惘而喧嚣的状态,以自己愈益坚实的批评实绩,寻找着自己的姿态、批评立场、精神方位和话语方式.在新近出版的“学院批评文库”(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中,我们就清晰地看到了他们所做的尝试和积极的努力.

我感到,入选这套文库的批评家,普遍具有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他们都在极力用心地打造着学院批评的原创品质,试图重塑学院批评的应有形象.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文学批评的历程.我想,学院批评原创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在于对西方文艺理论的硬性生吞活剥,未能将其融入到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所造成的水土不服,造成一种不可疏导的“间隔”形态.大体而言,系统性的批评理论大都有深厚的哲学背景和肥沃的艺术土壤,所以,批评理论自有其适用范围和针对性.更何况,西方20世纪的批评理论,并非直接从批评中抽象而出,而是在与其他理论的联姻中孕育而成.这与中国传统的重感悟、重经验的“印象”式批评有很大的不同,由此也就更增添了消化反刍这些理论方面的难度.同时,“六经注我”式的西方批评理论的泛化,也导致了批评话语的“宏大叙事”和文本阐释的“玄奥”和不着边际.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权主义、存在主义、接受美学、后殖义、后现代等批评理论被放大到了极限,实际上,这根本无法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所有问题进行反思和挖掘.然而,这些“宏大叙事”在长篇阔论的时候,却忽视了理应重视的贴近文本的美学阐释,而且,批评家和作家之间似乎也缺少心灵的交感,没有构筑起精神的同构,在理论的深邃中情感被压抑了,这样褪去了个性色彩的批评无疑是缺乏原创性和感染力的.

若想树立学院批评的原创性品质,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做一次转身,重返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去重新勘察与发掘批评的支点和源泉.中国传统的批评理论成果,是以重感悟和重经验的“印象”批评为主,以“点评”、“注解”、“诗话”、“眉批”见长,虽然缺乏西方意义上重逻辑重理性的批评理论,但这种充溢着个性色彩的艺术“感觉”在文学批评所具有的原创性因素中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元素.或许,批评凭借这种感觉,在理论之前就会洞察到问题所在,理论只不过是充当了其洞察的佐证.我想,这样的批评才能在借鉴西方文论的基础上确立属于自己的批评话语,建构属于自己的美学模版.在这方面,在《学院批评文库》中,众多的批评家真正做到了学理与才情联姻,既富有文化思考、道德考量和学术底蕴,又将完全个性化的审美经验融入其中.张学昕在评论麦城的诗歌时写道:“我知道进入麦城的诗歌有许多的角度和方法,但我还是相信,谁发现了属于麦城自己的词语,谁就能在麦城的诗里找到对于他的真正阅读.”②这种对艺术感觉的追求使得他的批评与文本之间建构起了心有灵犀的辉映,正如程永新在评价他对苏童的解读时所说的:“这是一位‘60’的批评家在用心解构另一位‘60’的小说家,这同样也是北方朝南方的凝视,心灵对心灵的体悟,精神向精神的作揖,才情与才情的拥抱.”《学院批评文库》中所收录的张清华、谢有顺、施战军、郜元宝、吴义勤、何言宏等批评家的文章,也都将清醒的判断力融入到灵动的情感中,在理性与感性的相互张力中张扬起充满活力的艺术力量.他们的学院批评,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理论模式不是文学批评的终极目标,文学批评的冲击力就在于深刻解释人们浑厚的审美经验,让自我经验、情感在与理论模式的相互磨合中,最终提供一种震撼人心的审美力量以及探寻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终极意义.这样的原创品质在启迪思想、触动心灵之时,也会因文字的诗意流淌令人击节叫好,感叹兴味.这样的批评家总把他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文学研究中去,以超越世俗的诗性姿态表现出对人的精神生命的关照与呵护.在随物赋形、灵动飘逸中呈现出文学批评特有的美感和内在精神力量.

学院批评的原创品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批评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当然,个人感觉并非是文学批评最终的依据.一个好的批评家在甄别一部文学作品或是审视一种文学现象时,除了依靠极富个性色彩的审美经验之外,还必须具备思想的内核,建构“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这样理想的文学批评境界.我认为,文学批评深刻的思想性也是其原创品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这种思想性的首要表现,就是共同搭建在感性洞察与理性思考之上的问题意识.对于新出现的一部作品、一个作家、一种文学现象、一股文艺思潮,批评家敏锐的原创力马上会驱使他去思考:这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还是“旧瓶装新酒”它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征象是时代的病症,还是需要大力扶持的新生活力比如,何言宏的《精神的证词》就始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质疑品质.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文学思潮时,他以批判性、逆向性的思维探讨了这些文学思潮的历史、文化成因、具象表现、本质属性和个案特征,并针对问题尝试性地去构建一种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他指出,“晚生作”是在启蒙主义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势下应运而生的,而那些试图竭力摆脱具有普世价值和现实正当性的启蒙理念价值规约的“晚生代”作家,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出现就格外值得我们思考.③在他看来,“晚生代”写作在以后现代式的虚无意识消解启蒙的同时,也失却了对于现实的反思与批判.这样的论点无疑显示出了一个批评家独到的见识和理性而公正的审美判断力.

显然,这种问题意识并不是如同空中楼阁般的武断猜测,而是建立在对文学现场的亲临,是对文学现场介入的批评.这种深入现场的介入,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文学经验谱系的整理和阐释,而且也有助于对文学运动和文学生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同时,这种问题意识还会与一个时期的文化思潮、文学精神之间保持密切的回应关系,对于一系列文学事件的产生发挥具体直接的影响,甚至参与推动当代中国思想变革的进程.还有,程光炜在《文学与传媒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围绕学术“权威性”问题、文学的“传播”问题、文学与传媒的“标准”问题、有没有一种最“理想”的文学传媒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最终指出:“显然,在‘传媒’这种具有‘物质’性的载体上,怎样警惕它的非学术的倾向,限制其对精神、思想的腐蚀和剥夺,同时又怎样最大程度地利用其向社会‘传达’出文学的声音,将其转化成一种对不理想的现状更具‘穿透’性的力量,也是文学与传媒关系中的一个难题.也就是说,借助传媒的力量,实现文学所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④在发人深省中,引发我们进一步对传媒时代的文学走向的思考.贺绍俊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一个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针对时下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强调文学个案研究便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学的对话精神和比较思维,进入具体层面的学术课题不断累积,就能深化我们对中西文化关系的把握,表现出了他本人特立独行的文学思考和价值判断.

学院批评有过曾经的辉煌,也有过尴尬的失语,但是,我相信,它一定是一株在风雨洗礼中不断成长的劲木,最终能够破开重重云雾迎来八面来风.因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属于文学批评的开阔的空间维度,我们的学术正在从“舶来”阶段发展为具有自己学术品格的范式体系,这些优秀的批评家也意识到了自己身兼的责任.因为,在《学院批评文库》中,我们已经坦然仰望到了头上那一片灿烂的文学星空.

注释:

①张学昕:《“学院批评”始终是中坚力量》,《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月27日.

②张学昕:《话语生活中的真相》,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版.

③何言宏:《精神的证词》,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版.

④程光炜:《文学的今天和过去》,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版,第159页.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