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审美化

点赞:19457 浏览:910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我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儿童文学的视野下,从儿童、文学和审美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审美化教学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散文《雪的面目》说:“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重新认识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所教学的“语文”,让孩子们“站到语文中来”!

儿童

早在一九二零年,周作人就在《儿童的文学》中精警地论述了儿童教育的问题:“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等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以周作人的论述来关照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同样应该将“儿童的”这一点放在第一位,“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让孩子们站到语文中来”.

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处于儿童期的学生,对儿童的认识问题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小学生都是儿童,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方式.他们的心灵正像一颗有着饱满生命力的种子,等待着适宜的土壤、阳光、雨露和肥料,从而发芽、开花、结果.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儿童的心灵发展为本位,是对其内部生长力的激活.

儿童文学审美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小学阶段的儿童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来理解事物.儿童这种形象化的思维特点,形成了儿童欣赏文学的特点.

偏重于直观感受,想象活跃、丰富.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他们往往更注意作品对形状、声音、色彩等外部特征的描绘,表现出对富于动感的描写和新奇的形象、情节的浓厚兴趣,往往会凭借活跃丰富的想象对文学意象作随心所欲的粘接和组合,从而沉浸在荒诞、新奇的艺术世界里.

容易感情投入.正如鲁迅所言“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一个其中的角色”,儿童在欣赏文学时不会保持审美距离,极易把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会把自己编织到作品的故事情节中去,扮演一个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悲苦.

善于模糊解读.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班马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中说:“令人赞叹的是,少年儿童的阅读特具一种跳过不懂之处的巧妙能力,生字、生词、生事、生义从来就难不倒他们作出大体的把握.”儿童识字少,而好奇心又促使他们不得不靠这种模糊的解读方式到文学作品中去探险,虽不求甚解,却也能获得一种朦胧的整体的审美感受.

文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具体的解释中,语文素养被定义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果说前一个层次强调的是语文能力,那么后一个层次强调的是在此基础上的品德和审美方面的人文素养,而这种人文素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应具有精神成长与语言发展的双重目标.

小语教材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儿童文学文本.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在培育学生的品性、涵养孩子的情趣、丰富孩子的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孩子在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守护着儿童的精神成长,这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价值,也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然而,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懂得一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还要借用这个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说“以前我看文学作品,援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等今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朱光潜先生的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形式”,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语文教学本体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爱上言语形式,走进言语的深处,使文本不再仅仅是承载趣味和情谊的工具,使学生不仅迷恋作品的情趣意义,而且对作品的言语形式也产生爱恋之心,进而拓展升华精神世界,提高语文素养,促进生命成长.

审美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精神的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大多是形象观察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如林清玄大师的文章《雪的面目》所说:只要站到雪中去,什么也不必说,就知道什么是雪了!

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儿童文学的本质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文学文本只有通过审美化教学,才能顺应文学的审美本性和儿童的审美天性.因此,应以审美的视角教学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把审美视角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点,儿童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才能达成儿童精神成长与语言发展的双重目标.

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教师面对儿童文学作品眼里只有课文,注重对文本进行肢解和理性分析,忽视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忽视文学文本的审美特质.好比把一棵生气盎然的玫瑰化连根拔起,研究土壤、根系、花的颜色,而独独不能欣赏它的美.事实上,审美是文学的主要特质,离开了审美,作品只有实用价值.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情感得到升华与净化,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这是文学阅读与一般语言文字阅读的区别.文学文本的审美化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线性逻辑分析的教学思路,注重整体感悟,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

文学文本的审美化教学还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体验”是阅读者个人的心理活动,《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文本大于一切,教师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走进文本,获得自我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体验作品中的人、情、美、理.只有这种自主的、独立的体验,才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因而是创造性的.学生走进文本,获得共鸣的过程比得到结论本身更重要.

我们知道孩子也有人类最早的脑筋和心思,甚至复杂,只是那是一种“微妙的复杂”.儿童文学作家把这些羽化成妙趣,以讲故事的形式,以孩子的认知水准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同时,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类的情感资源、思想资源,能唤起儿童内心深处的很多触动.儿童文学教学就是要通过审美化阅读加深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潜隐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达成学生精神成长之目标.

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情感的体验,在审美化文本阅读中学生经历酣畅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必须沉到筋肉里去.”儿童文学典范的、优美语言只有通过审美阅读才能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发展的目标也才能最终实现.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