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自我”的诞生

点赞:4781 浏览:160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探讨英国现代主义小说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主题――“自我”的表现,其实质是:知识分子试图直接从痛苦的自我剖析中完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这正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需要.

关 键 词:现代主义小说,社会主题,“自我”

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坛呈现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局面,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兼容并蓄,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因吸取了对方的长处而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得到了充实、丰富与发展,并且两者也分别在不同阶段成为英国文学的主要倾向,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心理状态.

作为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的两种主要倾向之一的现代主义,绝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以象征主义诗歌为开端.19世纪二十年代、四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前期处于上升阶段.衰落于20世纪三十年代.但包括百科全书在内的一些权威对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界定却存在着分歧.《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十分简单、模糊.198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现代主义甚至没有专门的解释,只在叙述象征主义、达达主义等流派时稍稍提及.词典中“现代主义”基本上是以其具体表现出来的流派进行阐述其定义的.它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二十世纪的英国小说创作.从文化思想根源上看,现代主义思想是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主义小说的社会主题――“自我”

要了解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在题材内容上的特点,必须认识到:此时“小说进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即从表现自我与社会的两极对立变为集中表现自我”[1].每一个时代,小说都能以最形象的方式来反映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在这种人的自我与世界的分裂境况之中,小说便成了最重要的表现方式.这就是说,现代主义小说在题材内容上将它的表现对象从着重外部的客观物质世界转向着重表现个人内心的主观的精神世界,即着重表现“自我”.

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如《雾都孤儿》、《汤姆琼斯》等,作家们着重描绘的是外部的客观物质世界,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是通过人物与环境、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来表现的,作品中展现的是日常生活和活动的画面,而读者可以从这样一幅幅的画面中看到种种变化和发展.但是,在现代主义小说中,人们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现代主义作品与我们常见的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描写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现代主义不止关注人,更关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而在人的内心世界中,更关注那些非理性的、冲动、下意识和潜意识.[2]如《达罗卫夫人》、《尤利西斯》等,作家们着重表现的是个人内心的主观的精神世界,而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也主要是通过人物内心对外部事物各种各样的反应、感受、经验、联想而得到表现的.现代主义的先驱,英国女作家、文艺理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它作出了如下评论:“等如果你们阅读乔依斯和艾略特的作品,你们一定会为前者的粗野和后者的晦涩而惊骇.在我看来,乔依斯的粗野是那种感觉到为了呼吸必须将窗户打破的人的自觉、刻意的粗野.一旦窗户打破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是多么优雅体.”[3]在《尤利西斯》中这样的特点尤其明显,全书大部分的篇章都是在描写人物下意识的心理活动.但是就在人物的思维活动中,表现出了人物一生的经历.

现代社会中“自我”的诞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现代主义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现代派小说所要表现的就是“自我”,或者说是通过一个“自我”的表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现代主义小说突破传统转向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西方文学在二十世纪的特殊的历史与社会状况下的产物.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开拓了文学发展的新境界,在思想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接连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其空前规模的残酷性与破坏性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这一切促成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破灭感.西方二十世纪的现代人发现他们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的价值观念及道德风尚日益衰落,一方面物质资料高度繁荣,另一方面精神生活极端空虚.人们创造了物质财富,追求物质财富,又沦为物质财富的附庸和奴隶,人们自己创造的产品却变成了奴役人们的工具.人被物化,为物所役,追求物质财富的现代社会压抑了人性,破坏了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关系.人们越发感到自己成了不可思议和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的“玩物”,成了失去归宿、孤立无依的“被捉弄”的生物,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失望与绝望却与日俱增.这种经验与感受,这个现代社会生活重压下的“自我”,连同他被扭曲了的灵魂及受伤害的精神,必然要反映到文学艺术中来,成为二十世纪小说里的“英雄”.但是,他们不像传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英雄,或者威武雄壮,能做出除恶扬善的英雄业绩,或者风流倜傥,能演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这些在二十世纪出生的“英雄”,失去了传统文学中英雄人物头上的光环,这些“英雄”是形形色色的凡夫俗子,他们并无英雄的气概,却不无猥琐的气息,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错乱的神经.二十所表现的“自我”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个“反英雄”,是个“荒谬怪诞的英雄”、“精神错乱的英雄”,或者像康拉德《黑暗的心灵》中的科兹一样灵魂受到腐蚀,或者像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一样身心分裂.这个“英雄”是二十世纪西方畸形社会里孕育出来的畸形胎儿,在他身上集中了母体带来的种种病症.正是因为社会深深地陷入了政治、道德与经济的混乱和危机,这个精神苦闷、神志失常的二十世纪的“英雄”才显得那样不合理性和不符逻辑,正是因为社会危机四伏,动荡不安,才有他各种各样的变态行为和病态心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所力图描绘的那个“自我”,尽管可能显得非常荒诞不经,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生活在这个“自我”中的反映.他以被扭曲了的方式反映客观现实,像三棱镜一样用折射的方式映照出客观世界.[4]客观世界在这里遭到了扭曲,但是在这个被扭曲的映像中,还是可以找到本体原来面貌的踪迹.在现代主义小说这个“自我”的主观色彩下面依然包含着客观真理的因素.


在二十世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岁月里,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自我”越来越具有荒唐的色彩和疯狂的倾向.文学所关心的似乎更倾向于个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社会问题,然而在这里社会还是通过个人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作家越来越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冷漠分裂的世界上,深深感到了日常生活的空虚、混乱、荒诞与恐怖,感到没有力量改变社会的性质.要表现这样一种可怕的现实,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借用幻觉和梦魇,求助于荒唐怪诞的手法.因而,在战后欧美文坛上出现的荒诞派文学、新小说、黑色幽默等都选择喜剧式的古怪狂想与漫画式的辛辣讽刺形式,反映一个难以言状的社会和难于描摹的世界,借此来表达作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看法.在四十年代后半期的存在主义小说中,在六十年代的“哲学寓言式”小说中,就不乏这种以荒谬披露事实、以可笑映出可悲的主题的手法.他们作品中的“自我”所体现的既有物质意义上的世界,也有象征意义上的世界,他们所要揭示的是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秘密.这个“自我”已完全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寓言式的和隐喻式的了.[5]

实际上,现代主义小说中所着力刻画或者剖析的“自我”有两个:一个是对所处时代的危机与幻灭的预感,另一个是西方社会无所不在的异化感.而这两方面,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异化,也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两个基本主题.正是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精神危机,人们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形成了一种怪异现象和变态心理.但是现代主义的自我并不等于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他们由此来触摸人类的苦痛,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因此,现代派文学反映了现代人的四种基本关系上的扭曲和异化,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的四种关系上的矛盾和脱节.现代主义作家立于宇宙的高度来赋予人类以终极关怀与拯救.这就是现代主义自我表现的本质.[6]从这一点来说,现代派文学有其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揭露性,但是,由于作家们无法寻找到真正出路,作品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悲观失望和虚无主义情绪.[7]

结语

可以说现代主义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它在英国则是作为对传统观念和创作常规的反叛而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试图用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方式表现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矛盾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体验,深入揭示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以中、小资产阶级的受伤心理来对抗垄断资产阶级的冷酷统治.就此而言,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主体的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认识价值和暴露作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大多数现代派作家都是从小资产阶级立场、从个人感受的角度来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机械文明对人的精神的压抑和歪曲,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销蚀与破坏,他们不可能揭示矛盾的实质,更不可能指出解决矛盾的途径.从哲学角度讲,现代主义的自我表现仍未能走出唯心主义的樊篱,作家难免会囿于自我伤感和倾泻的牢笼.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现代主义文学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并且还常常混杂着荒诞、疯狂和的糟粕,这样的“自我表现”往往脱离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实,如果强调过头,势必走向反映现实的反面,否定广阔的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从而割断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民的联系,进而成为只求自我发泄、不顾他人理解的疯狂举动,成为一种随心所欲、放纵无度的“自我表现”.[8]这种失去了与客观现实的确切联系的“自我”,这种离开了它赖以存在的整体社会的“自我”,无疑是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歧途和陷阱.这样的“自我表现”,其范围越来越狭隘,最后必然成为“自我封锁”而导致现代派文学的衰落.因此,西方文学中的“表现自我”,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试图直接从痛苦的自我剖析中完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这正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需要.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表现自我”的文学才能在西方社会形成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