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和王肃经学的比较

点赞:22915 浏览:1062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简要的对比分析王肃和郑玄的经学,找出他们经学的一些异同点,作为对“王郑之争”的一个简单梳理,并得出他们之所以成为经学大家的内在原因,即博闻多识才有可能成一家之言,从而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 键 词:经学;古今文;郑玄;王肃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往今来都在不断斗争,不断进步.经学史上也不例外.王肃和郑玄同为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的经学大家,他们的主张有同有异,都为文学史的发展增添了色彩.

王肃青年时,郑玄的思想已经系统完善,并成为其学习的典范之一.但是当他知识广阔,能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时,还是认为郑学有不妥之处,于是专门针对郑学进行批驳,“集《圣证论》以讥短玄”.后世弟子也进行了一些论争,史称“王郑之争”.王郑之争影响之大,二者经学有许多相似和相悖之处.

一、相似之处

其一,二者注经,皆采今古文.

今古文经不仅只有在经文上面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其的解说和观点差异甚大.两派按各自的观点注经立说,收徒讲学,逐渐成水火不容之势,后来二者发展到相互论辩、指责,甚至相攻如仇的地步.郑玄进入学界的时期,正处于今古文经学派激烈斗争的形势之下.

郑玄最初师从第五元先学习《公羊春秋》、《京氏易》等,是属于今文经学派的,后来他又从师于张恭祖学习《左氏春秋》、《周官》、《古文尚书》,是属于古文经学派的.由此可见他博学多师,兼收并蓄,并不专守一师之说,只尊一家之言.马融是东汉时期经学综合学派的代表,而他在马融门下受业多年.即注经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

郑注面世以后,使古文今文经学融为一炉,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学派——郑学.郑学的出现,使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它使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皮锡瑞语,见《经学历史》).

王肃在其父王朗的影响下,读遍家中的经学典籍.王朗师从杨赐,世传今文经,所以王肃实际上已经基本掌握今文经学的精华,为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他很崇拜古文经学家马融、贾逢等人,于是深入钻研了他们的学说,又汲取了古文经学的营养.

二者虽然具体注解有同有异,但都博通古今,博采众长,各为所用.

其二,二者经学,都被当政者推崇.

郑玄是东汉的经学大师,弟子众多,著述颇丰,在当时社会上就有相当大的声望,而且朝廷当政者也对郑玄的大名早有所闻,于是争相聘请他入朝担任要职.比如魏文帝孙曹髦就十分推崇郑学.但他屡屡拒绝,东汉时期,郑学占了统治地位.司马氏当政后,王肃所注的众多经典,都被列为了学官.至此确立了王肃经学的学术地位.

二、王肃对郑玄的反叛

考史,王肃反对郑玄,并对郑玄经说持有异议,如下几点是有据可查的:


其一,王肃主张“一天说”,反对郑玄的“六天说”.郑玄的六天说,认为苍天有上帝、青帝、赤帝、黄帝、白帝和黑帝六个主宰,上帝为总,其余为东、南、西、北、中的主宰.王肃在《圣证论》中说,“天体无二”,“天唯一而已,何得有六?”

其二,王肃重“法古”,反对郑玄重“奉天”.据《魏志》记载,曹髦执政时,命讲《尚书》,问郑玄和王肃何者为是.当时的博士庾峻的回答说明,王肃的经学,实际上就是“顺考古道”的法古型经学,王肃不同于郑玄,重法古而非奉天,也正是当时世家豪族意识形态的特色之一.

其三,王肃反对郑玄的“感生说”.郑玄笺注《诗·大雅·生民》和《诗·商颂·玄鸟》中,认为弃和契都是感生的.到了魏晋之际,面临政权的更替,司马氏要篡魏,正要打破这种约束力.这就是王肃反对感生说最重要的原因.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王肃反对“感生说”,虽然有他特定的政治图谋,但是在认识论上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思想体系上看,反感生说跟《孔子家语·大婚解》宣扬的天道自然的观点和《五仪解》中宣扬的存亡祸福在乎已而不在乎天的观点,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其积极意义在于它具有反谶纬、反迷信的色彩.

郑玄和王肃经学的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其四,在郊庙之礼方面,王肃也反对郑学.郑玄认为:“稀者祭昊天于圜丘也,祭上帝于南郊日郊.”①,“圜丘”是祭地;“郊”是祭名.王肃则认为,“圜丘”与“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郑玄注《礼》,认为“天子七庙”,是指三昭三穆加太祖之庙而成七;而王肃则认为,高祖之父与高祖之祖庙为二祧,合始祖及新庙四而成七庙.郊庙之礼的是非问题,不必寻根究底,其原因就是凡是一个新朝廷行将建立的时候,在郊庙之礼方面毫无例外地会有新的表示.王肃在这方面的标新立异,只不过是一个新的例证罢了.

三、结语

郑玄和王肃,都是集大成的经学家,二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无可比拟的,他们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新的思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思想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时限性,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由于研究所限,本文对他们的对比,只选取了冰山一角,但是希望从这一小部分的对比中,能过提取出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不管他们谁的学说更为正确,我们都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博通古今的文化素养.只有博才能提出新的见解,才能更加接近真理.

注释:

[1]章权才著.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M〕.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