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之重

点赞:26686 浏览:1277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中国建立60余年来,经过老中青三代作家的共同努力,文学(含戏剧、影视剧本)创作已阔步前进,颇具规模和热度,惟独文学评论依然步履蹒跚,冷冷清清.浏览内外的报刊,有关文学的评论文章,可谓寥若晨星.这是何故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对评论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本来,创作与评论好比是驱动文学行进的双轮,或是文学腾飞的两翼,二者是互为依存的.“文学”二字如拆开来看,“文”指作品文本,“学”就是关于文学创作的学问即理论研究,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构成完整的“文学”.作品文本是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对象和基础,而文学理论批评与研究则揭示文学创作的特征、规律,总结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程度和成败得失之经验教训,并提出发扬或改进之意见,从而对创作起到引导、提升和助推、促进的作用,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理论批评,党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也刊发文艺评论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文学评论》杂志,中国作家协会除主办文艺评论专刊《文艺报》外,还在国家级的“鲁迅文学奖”中设立了文学批评奖项.我们系统的群众出版社也在其“啄木鸟文学奖”中专设了一项“评论奖”,我应邀为著名作家张平成名作《天网》写的序就获得过“啄木鸟评论奖”.但我们自己系统举办的有关“文学奖”却只给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评奖,而不设“评论奖”,虽然有综合性的“文章奖”(本人写的《文学作品选讲代前言》的长文,获得过“金盾文化工程文章奖”),但没有文学评论奖,在客观上就会给人以一种文学只是指文本创作的印象,甚至会因此得出创作是重要和值得推崇的、而评论是不入流或可有可无的结论,这种厚此薄彼,实际上是一种偏差和误导,这不仅无助于文学评论的发展,对创作也是无益的.大的如一个时期的创作倾向是好是坏无人予以分析评说,小的如一篇或一部作品发表、出版后,听不到肯定的或批评的声音,优的不知道好在何处并发扬光大之,劣的也不知差在哪儿并因得不到指导而原地踏步,长此下去,由于评论的失语和缺位,文本创作就处于自生自灭的茫然状态.为了汰劣存优,避短扬长,沿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前进,应重视和加强文学评论,鼓励文学批评,使文学全面地繁荣发展.

其次是评论难.一是写作难,因为文学评论的写作需要广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具备丰富的文学史知识,以及深厚的历史、哲学尤其是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学识素养.文、史、哲既独立又不分家,是相关涉的,甚至法学、社会学、宗教学和自然科学也与文学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如果知识准备不足,文学评论就难以下笔和成篇,勉强为之也会捉襟见肘、破绽百出,无法服人.二是发表或出版难.现在文学杂志随处可见,可谓遍地开花,报纸副刊也不少见,但留给评论的版面却很少,有的只是点缀而已,甚至根本不刊发评论.评论集或理论专著因印数少不赚钱,出版更难.此外,还有一个评论环境的问题.当前,作家普遍自视过高,缺乏自省精神,甚至于存有“自恋”情结,大多以为自己写的都是“最优”,只能让人叫好,不容旁人“挑刺”,评论文章哪怕说了很多好话只是指出其作品还存在一二缺陷,作者也不高兴,甚至评论家不愿应景加入吹捧的行列,也会遭其忌恨,个别的甚至背地里使坏.当然,评论环境不佳,作者或许也另有苦衷.记得有一次我应邀到一个小城参加一部电视剧本评审会,该剧作总体上写得不错,只有个别之处尚可加工提高,我如实地发表意见,目的是使其更加完美,没想到在场的主管领导会后竟因此就否决了对拍片的资金投入,使作者付出的辛苦泡了汤.既然创作的主客观环境都不允许评论家对作品如实评价,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看破红尘的评论家只好搁笔闭嘴,远离评论.不过,再难再少,毕竟评论文章还有人写,这说明执著、钟情于文学事业的有责任心的评论家是不会知难而退的.


如何改变评论不景气的局面与现状这也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当然是主管部门的领导要重视、鼓励、扶持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允许和客观对待不同意见的存在,其次是要净化和优化评论环境,建立作家与批评家是友而非敌的正常关系.文学评论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拒绝商业式的“势利批评”或不讲原则的“人情批评”,做到客观、公正,对作品秉持如实地好处说好、差处说差,说理充分,以理服人,既不要胡吹乱捧,也不能以偏概全、甚至无限上纲一棍子打死.要遵循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提倡批评与反批评,欢迎被批评者提出反驳意见,养成切磋探讨之风,使真理越辩越明,共同为文学的繁荣发展而携手奋斗.

在商品经济形成热潮和升官发财几成时尚观念的年代,文学已不尊贵,作家评论家也不显赫.现今报刊和出版社几乎都按发表或出版的字数计酬,如从事长篇小说或多集电视连续剧创作,作家还可能发一笔小财,但写评论,即便发表付酬了,稿酬也少得可怜,有时甚至是劳而无酬的,若自费出书,如无关系和本事拉赞助,更要自掏腰包了.所以,搞文学评论,绝对是一种清苦的行当,应当不畏含辛茹苦、具有献身精神才行.我因此对不计报酬、愿意而且能够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评论的同志,心生敬意.

我从事文学评论数十年,甘苦备尝,对古人所说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可谓身领神会.我的第一篇文艺评论,是1964年8月发表于《天津日报副刊》针对有治安情节内容的电影《北国江南》所写的影评,而着重写作和发表文学评论,还是“”后尤其是上世纪十年代在国际政治学院、警官大学、大学中文系任教任职期间的事.虽然对“文学”加以概念界定和理论概括是我率先做的,但文学早就存在.新中国建立后至“”前十七年,当肃反(尤其是反特)题材的小说、电影、戏剧作品从新中国文坛异军突起且广受关注和好评的时候,尽管当时还未对此形成“文学”的明确观念(有些出自部队作家如公刘、白桦等之手的表现边检反特斗争题材的作品还被评论家归入军事题材文学,这也无妨,因建国初期就有“军”一说,当时军警一体,长罗瑞卿兼任军司令员),但文学的创作和评论实际上已然现身了.这说明:文学评论是伴随着题材文本创作而出现的,二者的历史几乎一样长.我非文学评论第一人,更非它的“鼻祖”,只是文学评论阵地上的一名老兵而已.现在已年高体弱,精力日减,而文学作者大多年轻,有不少人还是多产作家,而且作品还在源源推出,我深感难以跟踪.有些作家朋友出书前请我作序,或寄书来、希望我予以评介.我理解他们的心情和美意,但我无法及时成篇完稿,有的当即婉拒,有的答应了却拖延过久,使我常有“欠债未还”的歉疚.于是,特别盼望年轻有为的文学评论家早日出现.

文学评之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评论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我的数千从国政、警大和公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的学生和近百名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法制文学方向硕士课程班结业的学员(在取得班上各科考试成绩合格被认可的基础上,其中有多位后又转至该班合办方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再参加并通过外语和政治理论统考而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文凭),多在警务岗位上或其他领域里忙着,个别的虽也写过若干作品评论,但后来也停笔了.更早的文学评论者,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史稿》(群众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一书的三位作者:张子宏赴美后英年早逝,高涧平留在海外就业,还有一位(于奎潮)似乎也不怎么写了.正在我感叹文学评论后继乏人之际,年轻学历高的张友文脱颖而出,成为有名的查重复率,给文坛增添了生气和活力,这是值得欣慰的.友文已出版过评论集《点击文学》,他精力旺盛,读书多,脑子灵,反应快,在跟踪文学的最新创作并及时予以解读方面,成绩相当可观.

文学评论与文本创作一样,其长短优劣都要接受众多读者阅读感受的检验,其生命力如何:是昙花一现还是魅力长存也将经受历史的淘洗与验证.所以,无论创作还是评论,写作态度都要严肃认真,下笔要反复斟酌推敲,使之精益求精.就此而言,我以为文学评论多产与否无关宏旨,而贵在精准,使评论对创作能真正起到点拨作用并发挥指引的功效.在微观的作品评析方面,友文已经尽力了,希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做概括性更大、理论性更强的宏观研究.在这方面,以其才具,我相信如肯下功夫,他也是能做到的.

承友文约我为他的第二本评论集作序,遂写下以上的话.愿以此与他和有志于从事文学评论的后来者共勉.

(张友文系湖北警官学院青年教师,题照右为作者)

发稿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