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落在民间的文学

点赞:22425 浏览:1051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民间,是一片肥田沃土,民间是一个人生课堂,民间是一本无字的书,民间有我的许多恩师.懂得人生的人,往往是从懂得民间开始的;寻求真知灼见的人,往往是从学习民间起步的.”这一番情真意切的肺腑之言,是四十年前的那天,余耀中写在他那本勤笔免思的笔记本上的.写这番话,不是他的心血来潮,也并非是他异想天开.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余耀中有幸在苏北农村基层工作,当时在淮安县朱桥人民公社任职,在那块散发着苏北农村气息和泥土芳香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年轻的脚印,村庄里、田埂上、树阴下、打谷场上等都成了他与农民商谈农时季节、农业生产、农家生活的场所,有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余耀中对农民质朴、纯真、生动、幽默,既善比喻,又善形容的谈吐,起初感到好奇、新鲜,时而用心记在脑中,再用笔记在本子中,时间一长,他在仔细品味中,又感到这仿佛是撒落在民间的文学,其中的方言、俚语、谚语、掌故、传说,民间评说等等,如同一颗颗大珠、小珠撒落在民间的文学“玉盘”之中.从那时起,余耀中处处留心学习着民间的文学之“珠”.


那一年,有一天,余耀中的一位老同学,特地从城里到农村来看他,他正与生产队的队长在一起研究冬季追肥问题,他与老同学就在田头见面,老同学非常感兴趣地听他们说着农家话,这时,有位老农开口就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稳产在水,高产在肥,小麦越冬追施腊肥,现在正是季节.”交谈中又一位农民如是说:“马不知脸长,牛不知力大;三里不同地,十里不同天;田有肥田瘦田,苗有壮苗弱苗;还是看田施肥,看苗追肥.”这位在城里工作的老同学,来到农村,看到农村景象、田园风光、农家风貌,听到农民拉家常,盼丰收,深深地呼吸了农村里特有的清新空气,露出了满面笑容.从田间回来的路上,老同学好奇地问余耀中说:“在田头,那位大爷讲的话,我怎么听不懂,明明田里的麦苗是一片绿,他怎么说庄稼一枝花呢?麦苗是绿的,花是红的,怎么就变成了花呢?”余耀中说:“这是比喻,把庄稼比成一枝花,这是农民对庄稼的特殊感情,特别珍惜.城里人,多到农村来走一走,看一看,在农村有学不完的知识.例如,农谚就是一门很深又很有趣的学问,农民很会应用它,耳熟能详,甚至出神入化,诸如,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麦子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九成收;三麦上场连天打,迟了莫怨天”等等.已到吃午饭时间了,余耀中说:“先吃顿农家午饭吧!吃过饭再接着聊.”饭后,老同学可认真了,掏出了笔记本,一本正经地听,一本正经地记,他说:“让我好好记下来.”余耀中见老同学听得认真,他就更有兴趣地接着说:“亲帮亲好,邻帮邻好;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过日子一世穷;家不和被邻欺;苍蝇喜欢叮烂腿;鸽子喜朝亮处飞;人吃的是盐和米,讲的是情和理;住要有好邻,行要有好伴;狮子嗓门大,不是歌唱家”等等,余耀中说了一阵又转过头来解释:“一个地方的农谚,是一个地方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农村、在民间,一代一代地流传,一代一代地传承,它如同农耕中的一部‘教科书’,农民在传中学,在学中传,用于农时季节,用于生产过程,做农村工作,从事农业生产都离不开它.”老同学听了,只是点头,他说:“这次到农村不虚此行,收获不小,亲耳听到、亲眼看到农民质朴的话语和身影,有科学、有经验、有哲理,是名副其实的散落在民间的文学.”短暂的一天,时间飞快地过去了,老同学明天还要上班,离别时依依不舍,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农村.

撒落在民间的文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生产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