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西柏坡

点赞:3916 浏览:155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百姓眼中的河北”之主角故事

本期主角:李灵巧
“百姓眼中的河北”摄影大赛纪实组一等奖得主.
获奖作品:《又回西柏坡》

主角心语:
2007年,是我工作的第三十七个年头,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西柏坡从事摄影工作,从最初的海鸥4B到现在的数码相机,从暗房冲洗到数码扩放,我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也带走了我的一生.镜头里记录着西柏坡的百姓和名人、风光和事件,也承载着一个平凡百姓的记忆.

照片背后的故事:

《又回西柏坡》是我在西柏坡纪念馆组织的一次活动中抓拍的.我不知道作品的主人公是谁,但我确信他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最可爱的人,他胸前除了佩戴的军功章还有一部现代“武器”――照相机,我以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为背景抓拍了这张照片.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时,西柏坡纪念馆、乡政府组织东、西柏坡,西柏坡乡村民收看十六大报告.我看到有几位上岁数的老将军胸前佩戴着军功章,很是引人瞩目,他们还有代表发了言.看完报告后,当地农民敲锣打鼓扭秧歌庆祝十六大的召开,我想,能请这几位老将军参加跳舞就好了,但又不好意思说.庆幸的是,身着四十年代小红花上衣的村民邀请这几位老将军加入扭秧歌的队伍,几位老将军看到她们的装束,一下子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燃烧的岁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冒着林弹雨,冲锋陷阵,多少人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那时每打完一个胜仗,进驻一个城市,村民们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扭着这样的秧歌来庆贺.半个多世纪过了去,去者长已已,生者长思思.此时此刻,又是在当年指挥他们决战的总指挥部,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氛围,老人的记忆又回到了当年.听说这位老将军当时已八十岁高龄,但他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秧歌扭的地道有味儿,我的相机快门将这一刻定格为永恒.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五年后,十七大即将召开之即,我很想念作品里的主人公,我很想知道他是谁,了解他一些情况,送给他一张照片,他在我心中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祝愿他革命青春永驻,身体永远健康.

我的老照片

难忘的岁月
董必武夫人何莲芝1947年春跟随董必武来到河北平山县,他们和刘少奇、朱德组成的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前期到达西柏坡.工委到平山后经过周密细致的选址,根据各方面条件对比,认为西柏坡村最合适做工委驻地.当时选址人员有一首诗“上碑受命选址行,仙乡富地走西东.滹沱河岸访村镇,发出柏坡好环境.南向山水视野远,北靠卜(当地人称“西柏卜儿”)岭居安宁.地势隐蔽宜保密,利于警戒与防空.应急进退交通便,相关村落可屯兵.三人同看此处好,适作工委大本菅.潘参草就图示意,马上回返报详情”.

从此,这里就成了工委的驻地.当时这里房子不多,日本鬼子烧毁了房架,但有一部分房地基,前期来的同志自己动手修建大院.当时家属都有艰巨的劳动任务,如筛沙子、搬木材等.同时也要为支援前线做贡献,纺棉花、做军鞋等何莲芝纺的线,又细又匀,她是当时的劳动模范.一天,董老跟夫人学纺线,坐在纺车前手不听使唤,左右不相顾,怎么也拉不出线来,这时董老深深体会到其中的味道,便随口吟道:“拈手巴掌握手拳,看事容易做事难”.
1948年党也来到了西柏坡,这里成了革命的总指挥部.何莲芝和董老在这里共同生活了近两年之久.她们夫妇在西柏坡还有一件脍炙人口的事.1947年秋的一天,夫妇二人去菜地劳动回来时,发现在门口的石碾上放着一个小孩儿,走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是房东的孩子,闭着眼,奄奄一息,身下铺着稻草.他们一下子明白了,这是个要咽气的病孩子,准备“扔掉”!何莲芝摸了摸孩子的鼻孔,好像还有点气息,贴近孩子的胸脯听了听,心脏还在微动,董老关切地说:“这孩子还有救,快送医院!”何莲芝抱起孩子送到了医院.原来这孩子是得了痢疾,已五六天不进食了,当时农村缺医少药,老百姓没有钱看不起病,大人不愿让他落在家里,这样不吉利,放在外边的石碾上等咽了气再埋了.在何莲芝的陪伴下孩子很快脱离了危险(那孩子名叫闫青海,今年已62岁,身体健康,是西柏坡村的村民,老闫现在是西柏坡常接受采访的小名人).(不知是否改删掉)
董老去世后,1978年的一天,何莲芝又回到西柏坡,一是看看她和董老共同生活的故居,回忆一下在西柏坡的生活;二是看望老房东.当看到炕上陈列着她那架纺车时,何莲芝情不自禁地盘坐在炕上,又摇起了这架纺车.我用的是海鸥4B双镜头反光相机,因她面对着窗户,没法拍摄,我跑到外边爬在炉台上,用最大光圈60分之一秒拍下了这张何莲芝纺棉花的照片――《难忘的岁月》.

记录西柏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身体健康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