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点赞:13933 浏览:589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海峡两岸多方面交流的不断扩大,大量优秀的台港文学作品先后被介绍到大陆,有些作品已经进入了大陆大学中文系的讲授与阅读范围.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充实,风格各异,其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为广大读者和文学界所瞩目.然而,直到现在,作为史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仍然没有给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目前大陆出版的六部中国当代文学史,都在不同程度上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因此,六部文学史中,都没有在正史中提及台港文学.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华南师范大学陈其光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迄今资料最全、观点最新的当代文学史,也只是提过有将“台港澳文学概观”收入书中的计划,因篇幅所限以及鉴于有的高校已将其作为中文系的选修课单独开设,另编教材而再一次出现空缺.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出这种单一而又模糊的性质规定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指导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我们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艺术,是从各个时代审美的角度而不是从政治的经济的角度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概括,只能从中国当代1949年至今文学现象的客观实际出发,站在历史和审美的高度,综合考察文学在中国当代的多维社会性质而得出科学的判断,不能仅仅用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来确定某一时代的文学性质.

由于多年来人们对台港文学存在某种偏见,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一提台港文学,就主观地联想起没落、颓废、、凶杀等等.受这种习惯观念的支配,比较普遍地认为台港文学不堪步入中国当代文学序列.碍于历史的原因是不可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对待台港文学的.事实上,不论是大陆文学还是台港文学,都是直接在“五四”新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样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吸收了近当代外国文学的精华,具有不可分割的民族共性.随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功和实现,统一战线范畴的不断扩大,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渴望祖国统一愿望的日益强烈,面对大陆和台港等地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在中国当代文学园地上辛勤耕耘而结出的丰硕成果,我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应当包括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和国全部版图内大陆、台、港、澳等一切具有进步因素、时代精神、艺术成就、史料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文学.尤其应该有:反映台港等地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历史变迁、与大陆社会主义文学有时代联系和民族共性的进步文学.它们毫无疑问应该属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些即使内容上比较消极,但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的作家、作品,也应该公正慎重地录著,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参考.

台港文学从本世纪2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近70年的曲折发展,在思想、题材、艺术形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们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的花色品种.

50年代,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反共政策,当时的文坛仅有几部奉和之作,就长篇小说而言,如王蓝的《蓝与黑》、姜贵的《旋风》、《春城》、《白马篇》、《重阳》,陈纪滢的《获村传》等.创作上存在概念化的和公式化的毛病,影响甚微.这是一种短命文学,它的史料价值不大,是台港文学的糟粕.而真正能够代表台港文学主流的是

“逃避”现实的乡愁文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当局统治台湾.不少从大陆迁徙来台的人们,漂泊异地眷恋故里,思乡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乡愁文学便应运而生.这是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主要是表现对家乡和往事固执的怀念.如早期的“军中作家”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郭衣洞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时间和空间的抽象化,主要描写那些远离现实,虚无缥缈的古老传奇和乡野传闻.如朱西宁的《狼》、《破晓时分》,司马中原的《红丝凤》等.这类作品抒发的是一种具象化的乡愁,带有一种震撼山野的哀痛.在艺术上,吸收现代派意识流手法而具有浪漫色彩,主观想象浓重,多用象征手法,色调古朴、阴森,充满了神秘感,比较曲折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台湾当局的失望和对台湾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故土的怀念不排除也有一定的反共因素.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乡愁文学.它很快就为另一种乡愁文学所取代.

正视现实的乡愁文学.1956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夏济安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中提倡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文学.指出“一个认真的作者,一定是反映他的时代,表达他的时代精神的人”,要求作家要写“说老实话”的作品.随后,台湾“学院派”作家崛起.他们正视台湾的大陆人和小市民的苦闷、迷惘、彷徨、哀愁、不满和精神空虚.如潘人木的《哀乐小天地》、《闹蛇之夜》、聂华苓的小说集《台湾轶事》和她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等.还有对大陆而发的乡愁,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不仅抒发乡愁,而且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及其大量作品,以其朴素的语言,深沉的情愫,抒发了台湾游子对祖国、母亲、故乡的永久思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类作品感情细腻,在艺术上具有古典田园诗般的意境,梦魔般的缠绵、愁绪和幽怨,是台湾文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值得提到的是,在这种正视现实的文学范畴内,有一个主要的支脉,即诞生于60年代的台湾留学生文学.它在反映台湾人民流离感、漂泊感、失落感,以及“无根”的孤寂与苦闷,对祖国的向往与对民族的认同等方面,有更多的相同之处.如於梨华的《观棕榈、观棕榈》、《傅家的儿女们》、张系国的短篇小说集《地》、《香樵船》等.


回顾台湾历史,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文学,以历史题材来表现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主题的文学作品,在台湾文学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主要反映大陆和先民对宝岛的开发,表现了在日本殖义统治湾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具有悲壮的爱国主义.如吴浊流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为台湾文学的代表作.作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为背景,通过台湾知识分子胡太明的一生的坎坷遭遇,反映了在日本殖义统治湾人民的苦难、不幸和抗争.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特别是《台湾人三部曲》,作为第一部反映台湾人民半个多世纪抗日斗争的民族史诗,洋溢着台湾乡土芬芳的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卷,是当代台湾文学甚至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文学一座巍然高耸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些作品感情凝重,气势磅礴,结构宏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和雄浑沉重的历史感,是台湾进步文学的精华.

具有时代精神,反映台湾人民疾苦和愿望的乡土文学.60年代,由于外国资本和商品等的大量输入,台湾经济畸形起飞,给台湾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反映社会现实的乡土文学兴盛,乡土作家群崛起,代表作品是“早期乡土大家”钟理和的《原乡人》、《笠山农场》、《检测梨婆》、《雨》等.他们的作品,从思想的深度和题材的广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台湾7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描写了台湾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揭露和批判了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敏锐地提出了台湾同胞“归回乡土”、维护和创造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思潮和动向,表明了作家们坚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代表作品有陈映真的《夜行货车》、《云》王祯和的《素女要出嫁》、杨青矗的《现代华陀》、《昭王的青春》、《龟爬壁与水崩山》黄春明的《两个油漆匠》王拓的《金水婶》、《春牛图》、《望君早归》宋泽荣的《崇谷日记》、《最后的战争》等等.台湾乡土文学,以众多作家的大量作品和较高的成就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是台湾进步文学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港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台港文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香港”文学总体来说,其具有进步因素、思想深度和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确实不多.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是香港著名作家严庆澎唐人或阮朗)的创作成就.他的作品一方面描写国民党的腐朽、堕落、无能,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多用重大的政治题材写成历史讽刺作品,如《金陵春梦》《蒋后主秘录》等另一方面揭露香港社会形形色色的丑恶本质,控诉侵略战争给民族造成的灾难,歌颂“海外赤子”的诚实、正直和爱国精神,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温暖的赞美.如《华灯初上》、《格罗珊》、《赎罪》、《长相忆》、《天涯沦落人》等.这些作品主题严肃深刻、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上多以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细微刻画人物的心理取胜,是香港进步文学的重要代表.从小说创作来看,除唐以外,40年代便名噪文坛的徐讦,在港30年,创作了大量作品,总体风格是语言风趣,寓庄于谐,融抒情与议论、形象与推理于一体.德高望重的多产作家刘以邕,作品以反传统现实主义而著称,而尤以首创中国意识流的长篇小说为其突出成就.另外,以金庸和梁羽生为代表的武侠传奇作品,结构精巧、规模宏大、场面壮阔、语言生动、人物鲜活而在全球华人中大受欢迎.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经久不衰;还有一些具有进步倾向、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影视文学,如《屈原》、《霍元甲》、《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等等,以及女作家梁凤仪创作的反映香港金融中心、富豪创业、爱国人士迎接回归心态的“财经小说”,因其贴近现实,引发共鸣而占据了重要地位.香港文学中,还有一支比较繁茂的诗歌之花,以舒巷城、张诗剑、梦如的诗作为代表,异彩纷呈而成为香港文坛一景.

总的来说,大陆、台湾、香港包括澳门)构成中国文学发展的三维空间.大陆文化是台港文学的母体,台港文学是祖国文学的分流.如果说,大陆文学是沉郁深厚的中原文化的发扬光大,而潇洒灵动的台湾文学,体现中原文化向着海洋延伸,显示中西文学的整合的话,那么作为国际金融、商业中心的香港文学,为我们提供的则是中国文学如何适应世界现代潮流,及其与西方文学和平共处,并吸收其有益成分的经验.

如果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高度看,在“十年动乱”时期大陆的文学之花一片凋零,但这时台港地区的文学,却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相对繁荣地发展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补充.这一客观事实,除了填补中国当代文学人为造成的一小段空白外,还有力地说明文学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我们对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

从审美价值来看,台港地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沉、执著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爱国主义这个伟大的主题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精髓在于渴求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中华腾飞,反映了几千年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形成的伟大凝聚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多种手法的运用,是台湾文学审美价值的又一重要特点.在这方面,那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历史题材作品和充满宝岛风情的乡土文学,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正像大陆文学一样,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技巧,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的台港文学流派.

综上所述,台港地区的进步文学不论在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方面,还是在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方面,都与大陆社会主义文学相互发生影响,并且同出一个文学渊源,有共同的基础,虽然各具个性但有深沉的民族共性和时代联系.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从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来看,从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对现实的影响来看,台港文学应不可分割地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因而我们认为必须恢复史学的严谨与公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正史篇幅中,给台港文学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与相应的分量.这是事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性的一件大事.我们将期待着一部新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早日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