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业家的教育梦

点赞:12579 浏览:559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近代中国人曾有过种种努力和尝试.近代中国经济中心——上海曾涌现出一批以“实业救国”为志向的实业家.近代上海实业家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弄潮儿,也是近代上海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推动者.他们在积累财富后,继承儒家“达则济天下”的儒商传统,吸收西方先进慈善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他们自发地“建设校舍,引入师资,培养人才,支持留学”.除了捐资兴学,他们还在上海捐资办图书馆、博物馆和医院,创建各种慈善机构,救弱济贫,协助政府参与社会管理、改善社会环境.他们不仅追求事业成功,也注重文化艺术修养;他们不仅在社交界广结良缘,也注重家庭和子女教育.

长期以来,近代上海实业家在社会公益、慈善方面的贡献不为人知.2014年2月底,以展示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为己任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上海市文化基金会赞助下,主办、策划并推出“近代上海实业家与社会进步展”.这个展览通过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近200件文物、图片,勾勒近代上海实业家的丰满人生,展示了近代以来上海实业家参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带观众走进近代上海实业家鲜为人知的多彩世界.

在近代上海实业家投身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教育事业备受关注.“今日之时代,一商战之时代也,一学战之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实业家的共同理念.因此在实业救国的同时,近代上海实业家也将“教育救国”的理念付诸实践.

语文教科书的“根”

古朴典雅、朴实无华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并不引人注目,其历史内涵却非常丰富.有人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为“中国学校首部教科书等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识字课图书》,同一时代还影响了《共和国教科书》”,还有人称“如果要找语文教科书的根,就得找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里”.


该套书1901年石印出版后,很快成为了全国各小学堂的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直到今天,《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还被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看好.这套书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很大,更难得的是,它们见证了清朝末年上海实业家捐资兴学的一段历史.

“澄衷蒙养学堂”是清末上海著名实业家叶澄衷在上海虹口投资设立的一个私人学堂.叶澄衷(1840年至1899年),名成衷,字家泰,号澄衷,浙江镇海人,1862年在上海虹口设立五金店,后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人称“五金大王”.除五金外,叶澄衷还在上海设立燮昌自来火公司,在武汉与人合办燮昌火柴厂,在上海创办纶华缫丝厂等

叶澄衷在经济领域艰苦创业之时,上海知识界一批有志之士正在探索救国之路.他们认为“贫由于愚,愚由于不学,不学由于无蒙养”,救国应该从设立蒙养学堂开始.致富后的叶澄衷有感于自己幼年家贫只读过半年书,如果多读几年,他所取得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于是晚年捐资20万两规银,在上海虹口购地20多亩,创设“澄衷蒙养学堂”,每年再投资10两白银维持学堂运营.1901年“澄衷蒙养学堂”建成开放.该校专门招收“寒峻子弟”,并免费为学生提供课本、午餐费等.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即澄衷蒙养学堂的教科书.该套教科书选字3000余字,插图760余幅,不仅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而且信息量非常丰富,囊括了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内容,无怪乎出版以来得到学术界、出版界持久不衰的好评.如果没有叶澄衷家族强大的财力支持,没有澄衷蒙养学堂老师的爱心和智慧,这套曾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匪浅的教科书也许就无缘面世.

“海龟”培养者

民国时期,上海实业家赞助教育,佳话频传,“简公照南纪念碑”记载的历史事实即是其中之一.此碑是简照南先生资助留学欧美的37名留学生1937年请黄炎培撰写的纪念碑.

简照南(1870年至1923年),广东人,辛亥革命后到上海发展,为老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东亚银行创始人之一.纪念碑原在爱文义路南园简照南故居(今北京西路1400弄觉园),纪念碑实体不知何存,碑帖尚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内,碑文规格156厘米×86厘米.

碑文概述了简照南生平,笔墨重点在简照南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简照南不仅在经济领域成绩卓著,在助学育才方面也堪称“模范”.从碑文看,简照南一生以“兴学育才”、“实业救国”为己任.他一生赞助“族学、乡学、女学、孤儿教养院、贫民教养院、工人子弟学校”,更捐金“复旦、暨南、南开、武汉诸大学”.

简照南资助的各项教育事业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919年到1921年选送了37名优秀青年学生到欧美留学.这37名留学生归国后很快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推动上海乃至中国各行业的发展.此拓片留学生名单中,川沙人倪尚达从哈佛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学成归来先后在北洋大学、金陵大学等任教60余年,被称为中国无线电教育的先驱,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物理学家、无线电学家.倪尚达所著《无线电学》为我国最早、最优秀的无线电教材.有“中国会计之父”美誉的潘序伦也是当年受简照南资助留学的青年学子之一.潘序伦在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之职,并设立了潘序伦会计事务所,编译出版会计丛书,同时创办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会计人才.对中国近代铁路、水利工程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石志仁、汪胡桢等,在近代中国经济领域做出了贡献的陈其鹿、金国宝、唐启宇等等都能在这份碑帖中找到他们的名字.

上海实业家的教育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留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学者论“简照南资助留学这一举动,无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无疑都是一个双赢之举.简照南先生资助的大部分留学生回国后成绩斐然,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简照南先生的这一做法,对今天的留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清寒教育”的物证

“清寒教育基金协会会议记录”是我国著名的化工实业家、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吴蕴初捐资助学的一份珍贵文献.吴蕴初(1891年至953年),上海嘉定人,有“中国味精大王”之称.1921年吴蕴初研制成功国产味精,与酱园老板张逸云合办天厨味精厂.1928年吴蕴初又创建了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从1929年起,吴蕴初相继创办了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制品厂、天盛化学陶器厂等,这一系列“天”字号企业,加上他建立的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使他在化工领域与天津的范旭东齐名,二人被并称为“南吴北范”.到1937年,吴蕴初的化工厂资产已经超过了百万元,成为民国时期少数实力雄厚的实业家之一.

身家百万的吴蕴初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倾其所有.关于他的慈善义举,文字记载很多,物证很少,这两页纸便是吴蕴初上世纪30年代捐资助学的珍贵物证.

吴蕴初以“人生须以怎么写作为目的,而怎么写作贵求全民之福利,必须力不为己,社会乃有进步”为人生要旨,不遗余力地投身于公益事业.“清寒教育基金协会”是吴蕴初创业不久就设立的公益基金.1931年1月,吴蕴初自己出资1万元、募集5万元发起成立“清寒教育基金协会”,以“资助家境贫寒,有志深造之青年为宗旨”.从事化工专业的吴蕴初做事严谨细致,基金会创立之初,就制定了严密的章程和组织体系、办事细则,并要求基金会每年都提供年度报告、开会记录.这两页纸为1935年度清寒基金会会议记录,记载了1935年夏清寒基金会招考津贴生的名单和资助人、单位的信息.从这两张信稿看,1935年夏,清寒基金会已经是第五次招考津贴大学生了;能考进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的优秀青年学子才能得到该基金会赞助;就赞助金而言,吴蕴初个人出资最多,近1万元,他与人合伙经营的天厨味精厂、天原电化厂捐助也近1万元,他的合伙人张逸云先生个人也有捐献.

为教育“裸捐”

花岗岩质的顾志廉墓碑是2003年1月在浦东机场附近发现并被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该石碑长122.5厘米、宽62厘米、厚13厘米.

逝者为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好友兼同事、同乡——顾志廉.顾志廉1876年生于上海川沙,1945年去世,为中国近代珐琅业先驱.顾志廉早年曾与黄炎培一起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立珐琅科,培养珐琅业专业技术人才.1921年,顾志廉与方剑阁等一起租用中华职业教育学校珐琅科厂房兴办中华珐琅厂.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到抗战前,中华珐琅厂已经发展为业中翘楚,工厂职工近400人,营业额高达111万元,历年利润累计150万元左右.该厂的“立鹤牌”搪瓷产品不仅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而且远销南洋、香港.随着中华珐琅厂的业务发展,顾志廉等企业创始人的财富也越积越多.

1945年,顾志廉生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他叮嘱家人,将其遗产大部分捐赠设立教育基金.顾志廉为什么会将大笔遗产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呢?这与他本人热爱学习、热爱教育的经历有关.从黄炎培撰写的碑文看,顾志廉幼年就爱好学习,手不释卷.长大后到上海著名的徐汇公学读书,毕业后不久就与黄炎培一起在川沙老家从事教育事业.顾志廉曾是黄炎培在浦东中学的同事.1918年黄炎培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时,顾志廉也参与其事.1921年起,虽然顾志廉主要精力在经营中华珐琅厂,但对包括中华职业学校在内的教育事业仍然给予关注.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关心一直伴随顾志廉终身.1945年顾志廉年近70岁,得知自己生病将不久于人世,“遗憾自己生平所学未竟”,病床前他嘱咐家人将他“仅有之投入实业公司资金大部分捐设教育基金,以奖子弟及戚族相邻子弟之就学”.黄炎培为顾志廉撰写的这块碑文,让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珐琅先驱——顾志廉先生爱乡、重教的一片赤诚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