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和《十八岁出门远行》看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

点赞:6166 浏览:152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李杨(1984.4—),男,汉族,山东人;职称:助理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摘 要:本文从创作风格角度出发,以《乡村医生》和《十八岁出门远行》两部短篇小说为例,分析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对中国先锋作家余华的影响.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无论是在叙事风格还是在主题思路上均不同程度的受到20世纪现代文学鼻祖卡夫卡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余华的写作无论在文学形式还是思想层面都有了相当的突破与创新.在卡夫卡的深刻影响下,余华在中国这个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在小说创作里对于人类生存方式的探索有了独特的思考.

关 键 词:卡夫卡;《乡村医生》;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5-0000-02

一、引言

卡夫卡对余华创作上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卡夫卡对自己的影响.“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我要感谢卡夫卡,是卡夫卡解放了我的思想.”

余华在谈论卡夫卡对他的“解放”时无一例外的提到了一部作品,就是《乡村医生》,他发现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他想让那匹马存在,马就存在;他想让马消失,马就没有了.他根本不作任何铺垫.我突然发现写小说可以这么自由.”接着他创作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余华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受卡夫卡影响最早期的作品.

二、卡夫卡对于余华的影响

(一)文学形式

余华对卡夫卡的赞誉是毫不吝啬的,而卡夫卡对他的影响也尤为深刻.这种影响从余华自己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主要体现在文学形式上.“《乡村医生》让我感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形式似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这种形式上的自由是后来余华创作的一个总体特征.在文学形式上,余华谈道:“在我想像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三年多时间建立起来的一套写作法则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堆破烂.不久之后我注意到了一种虚伪的形式.”这里所说的虚伪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一种非理性的,不合常理的形式,在作品中,余华、卡夫卡都在用一种非现实的模式去叙述故事.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在马路上不停地往上奔跑,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又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我”被一群抢苹果的人打得遍体鳞伤却没有意识到疼痛感,司机不去保护自己的苹果和汽车却来笑话“我”的伤口,还抢去了“我”的书包;《乡村医生》中,马无缘无故地就出现了,医生和病人的家相隔十里地,却在一瞬间就到达了,病人在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让我死吧”.这种事在现实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却像是在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单从逻辑上来说这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在文学上这确是一种创新.他们把故事当作了一个梦境来描绘.当我们把它当作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切是多么的真实.在梦里,多么不合常理的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但人们在荒诞的梦境中所体现出的主观情绪却是真实的.

《乡村医生》和《十八岁出门远行》看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乡村医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余华和卡夫卡通过“虚伪的形式”将人的内心感受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给人造成一种情感上的冲击,“通过虚伪的形式更加自由地接近真实.”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漠、疏离,寂寞成了现代人的普遍心态,他们没有办法再去相信除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于是转而走向内心,只有内心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于是,对于内心感受的描绘成了现代派作家着力去描绘的对象.余华在这里是以卡夫卡的方式表现了在中国社会中现代人的心态和感受.

(二)思想层面

卡夫卡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的突破,思想层面的深刻性更是他成为伟大作家的必要条件.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余华在思想上跟卡夫卡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一个作家之所以能对另一个作家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他们在思想肯定产生过共鸣.这两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其实都是人的生存困境、生存价值的无意义和无目的性.

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出门远行的过程其实象征的就是人生命的历程.在“我”十八岁前,那个时候无忧无虑,从没有为什么事情操心,有一天,父亲突然让我出门,于是我就出门了,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我想要出门,只是由于父亲的驱使.然后我出门,我在马路上漫无目的地闲逛.文中说我就像一条“船”,而那条弯曲的马路就像是“海浪”.这里“船”和“海浪”比喻的就是人和命运.人就像是那条船一样,永远不知道自己要去向哪里,只能由命运来安排的.人无法去控制自己的命运,就像船随波逐流无法控制自己的方向一样.天色渐渐晚了,我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于是我开始找寻旅店,这个“旅店”这里就是象征的归宿.它可能是物质上的,但更多是精神上的.但这种寻求归宿的愿望也是昙花一现.当我找到了“汽车”的时候,我躺在驾驶室里,原来“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是我旅程的最后阶段了,等我找到这样一个归宿的时候,我的人生旅程也已经结束了.“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是我人生旅程的开始阶段,这种回忆的叙述颇有意味.可以发现,我所要寻求的人生价值仅仅只是个“归宿”而已,而不是真正去通过自我实现来追求人生的价值所在.这种自我实现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所做的只是要找寻归宿.从我出门到整个故事的最后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出门是父亲驱使,在马路上走是随着马路的方向,在车上无论车开到哪里,只要我舒服就行.“我”的人生事实上只是一个他者的人生,从没有考虑过“我”存在的意义,也不会去考虑“我”生存的目的.

余华在作品中试图探寻人生命价值所在,但他的结论是悲哀的,正如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一样.“医生”原本是一个救死扶伤的职业,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医治病痛.但是在《乡村医生》里,医生的这种价值被瓦解了.当医生去给病人治病的时候,病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让我死吧.”当我给病人开了药方,他们却并不满意,唱道“脱掉他的衣,他就能医,若他不医,就致他于死地!他只是个医生,他只是个医生.”直到把医生的衣服脱光,把他放在病人的伤口旁边,才停止歌唱.这里,医生的职责早就没有了救死扶伤的责任,他只是作为了人的一种信仰.“旧日的信仰他们已经失去了,牧师坐在家里一件接一件撕拆自己的法衣;但医生凭着一把灵巧的手术刀应该无所不能.”医生俨然成为了新的神灵.人们的信仰开始崩塌,这个时候医生成了新的信仰,而“他”作为医生的职责也就消失了,医生存在的意义被彻底颠覆.“他”试图去反抗这种力量,他逃离这个房间,想要回到诊所重新成为一个“医生”,从而实现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有的价值,然而却失败了.“我从未这样走进家门,我丢掉了兴旺发达的行医工作,一个后继者抢走了它.”这是卡夫卡所表现出了的对于生存价值的探索.


显而易见,卡夫卡与余华的作品中都在无时无刻流露着一种绝望的情绪.人的生存价值本来是存在的,但人们却一再摧毁这种价值,即使反抗也是徒劳.如果说余华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生存价值的探索是一种主动的消极,或许还有存在的可能,而卡夫卡所表现的则完完全全是反抗中的绝望.既定的价值体系被人摧毁,即使反抗也只是徒劳,这两者是卡夫卡和余华的不同之处.

三、余华的自我突破与创新

余华作为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如果他的作品仅仅是对卡夫卡的再模仿,是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同一种对人的生存价值的绝望的悲哀,却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向,这或许就是余华的自我突破与创新.正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才成就了他独特的文学价值,而这种文学价值,就是余华在中国这个独特的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视野.他对于人物的思考,人类生存方式的探索是有别于卡夫卡的.在余华所创作的人物形象中,他们大多有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气质,这无疑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