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礼仪教育

点赞:5013 浏览:155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有其极端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面对思维活跃开放的年青一代学子,怎样将德育工作做出新意、收到成效,本文从礼仪教育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 键 词】礼仪;大学生;德育

礼仪教育是美的教育,更是美德教育,既讲究对外在美的雕琢,更看重对内在美的锤炼.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品德养成、成人成才乃至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面对新时期的学生,德育手段也应该与时俱进,礼仪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誉.中华民族特有的礼仪文化,孕育了许多美好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它的约定俗成性使其以某种精神的约规力量规范着每一个人:一个人高雅的气质、潇洒的风度、谦恭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来源于此;一个集体的公众形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于此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致构建和谐国家和谐社会,礼仪是必不或缺的重要途径.

然而反观现实,我们却悲哀地看到国民礼仪素养乏善可陈,传统礼仪文明在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进程中似乎已被边缘化.即使是大学生、这一本应代表着高素质的群体,也普遍存在着文明礼仪意识淡薄的问题,普遍存在着基本礼仪素养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着言语行为与礼仪规范相悖的问题,甚至存在着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问题.比如在校园中,常见衣着短露透,背心拖鞋进课堂;脏字骂言不避讳,谈吐交流失文明;男女同学过亲密,异往失检点;遇到老师不打招呼阔步而过,课堂发短信打手机心安理得,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浑然不觉,待人接物拘束失雅,礼宾次序不知先后,等等.不懂礼貌,不懂尊重,盲目时尚,夸张个性,种种与所受教育不符的粗俗与失养表现,不仅会对在校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更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将来难以顺利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使礼仪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养成?我们在礼仪教育的德育功能方面,进行了如下的一些思考:

一、礼仪教育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统一性

从课程本身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如果说,其他的课程大多是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利用“德育点”进行教书育人,那么礼仪课程相当于是为了“育人”的直接目的而设立的课程.礼仪教育入门的第一课就是道德教育、心态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牢牢记住,单单讲究外在形象的规范只是“仪”,而礼仪教育的生命在于“礼”的传承与教化,“德”是礼仪的灵魂、“敬”是礼仪的核心,“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是礼仪的最高境界.在课程讲授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仪表体态的规范训练还是待人接物的情景操作等等内容,应始终贯穿这一点,强调我们的所有行为都离不开表达出对“秩序”、“规范”的尊重和对交往对象的敬意.比如“体态礼仪”,这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一个章节,但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教给学生们如何行走坐卧,也最容易流于肤浅.因此我们在课程中,除了以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体态标准、满足学生的模仿需求之外,课程的重点应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标准的体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礼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这段话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身体语言,让学生明白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定下了谦谦君子应严守的行为标准.这种行为标准表面来看似乎操作性不强,例如它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不规定到底你迈多大的步子、落地脚位如何才叫“足容重”;但它告诉了我们在行进中的步伐应该是庄重斯文的.这就说明我们传统以来所讲究的礼仪的核心不在于外表的好看,而是为了突出“庄重、恭敬、德行”的内在世界,体会到了这一点,学生便不会再把礼仪简单地理解为“表面现象”,而是逐步领悟到它的精神气质.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最终学生就会明白,只有灌注了“礼”的“仪”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是真正的风度翩翩文质彬彬,这实际上是一个提高认识、端正心态的过程,是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礼仪教育不是浮在表面的浅显的行为规范,“礼仪”的核心精神就在于“敬人和自重”的融合,这一点与德育的追求是统一的.可以说,礼仪是道德的外显形式,礼仪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改善人际关系、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对于将来学生顺利融入社会也会起到巨大的影响.

二、礼仪教育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生修养目标的指向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顾名思义,礼仪教育就是围绕礼仪文化知识的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具有悠久的礼仪文化传统.然而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在充斥着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大背景之下,礼仪文化的传承出现了触目惊心的“断层”,这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蓝图未免背道而驰.而借助礼仪教育课堂,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个阵地,向学生大量介绍我国历史上优秀的礼仪文化精粹《,三礼》的圭臬、诸子百家的经纶、学者闻人的高论等等尽可以信手拈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尽享漫步史林、巡礼典籍之乐,启发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薪火传承的使命感,这将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国情感的激发,也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例如讲到服饰礼仪的时候,我们不但要讲明白现代社会通行的“TPO原则”、“三色原则”等实用性知识,还应展开来讲一讲我国灿烂悠久的服饰文化.如《左传》中就提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而朱熹的《童蒙须知》作为一部有关儿童行为规范的教材,把服饰放在第一章,在《衣服冠履第一》中写道“: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还说“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以避免给人造成“放肆不端严”的印象.我们看到,以朱熹这样的巨子鸿儒,对子弟的教导中把服饰整洁放在了“为人之先”的位置,念兹在兹,正符合《礼记》所说的“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之意.再联系一下历史上我国的服饰文化对大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如日本、韩国的传统服装直接保留了我国唐代服装的韵致),无疑会让我们的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懂得了服饰作为思想内涵的象征,不会再盲目耍酷、盲目跟风而出现不雅的穿着.如此一来,我们的礼仪教育教学内容实际指向了更宏大的目标,,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人生修养的视野.三、礼仪教育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行为养成的培育性


从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来看,对学生而言,礼仪教育课程讲究的不是故纸堆里的皓首穷经,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礼仪原则之下的学以致用.礼仪课的课堂是多姿多彩的,操作练习、多媒体演示、情景剧体验等多种方式构成了活跃的教学,这也正是其优势所在.众所周知,虽然现在学校很重视德育,但传统的德育往往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的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的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讲的少;道德的知识传授多,而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这就导致学生有时虽然知道一些社会提倡的大道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转化为个人具体的道德行为,也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而礼仪教育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即礼仪不仅体现在“礼(道德情操)”的观念上,也必须体现在“礼(仪态、礼节)”的行为上,让学生明白并能辨识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恰当的,才是美的.学生通过学习符合礼仪标准的仪态、语言、动作行为,自然会对内心产生触动,会在潜移默化中涵养自己的品德、气质、思想境界.相比传统的只重说教的德育,礼仪教育操作性和规范性更强,更容易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从而解决知行脱节的问题.例如讲到社交礼仪,各种见面、介绍、拜访、接待、餐饮等等规范,教师可以将之作为日常行为的考察要素,把学生的日常表现是否符合规范纳入到对学生的成绩考查,教师更可以以身作则,礼貌应答乃至于主动“出击”,以带动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地把课堂知识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去.同时,借助于礼仪课,还可以师生合作设计一些课外活动,如礼仪展演、知识竞答、征文比赛、情景剧排演等,让学生学习和传承礼仪文化,巩固礼仪教学的成果,把教学的范围延伸到课堂之外,覆盖到学生校园生活的许多方面.学生们通过策划、组织、筹备、演出等各个环节的锻炼,增加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开阔了心胸,也培养出合作意识、集体主义意识,这将是他们今后发展的道路中一剂强力的推动剂.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围绕礼仪教育而展开的,而学生们的收获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礼仪教育本身所期望的.

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礼仪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礼仪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总之,礼仪教育理应成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打破了传统德育教育重说教轻实践、重理论灌输轻行为指导、滞后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弊端.礼仪教育以它重品味、有趣味、能操作的优势,必将吸引学生的关注,促进学生变“被管理”、“被规范”为主动自觉的美好素养,达到涵养品格、规范言行、美化形象、提高素质的目的,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意识与习惯,并将之带到以后的工作之中去,为自己顺利走向社会、融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行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