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国时政期刊“全景”风貌之作

点赞:26574 浏览:1209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读罢手头这部取名为《纸上论政》的书稿,我感到非常高兴,作者张萱是我曾经指导过的一位博士生,在攻博期间,她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术旨趣与好学上进、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这部由她的博士论文修订完善而成的书稿,即将以专著的形式付梓面世,自然值得我为她庆贺!

该书稿所研究的是当代中国时政期刊的话语表达,这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新意的选题.众所周知,时政期刊是新闻传播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军”;不了解时政期刊,便难以完整地把握新闻传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却鲜见对时政期刊的关注,有关其话语表达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从这一层面说,这部书稿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部书稿选取了《三联生活周刊》、《半月谈》、《瞭望新闻周刊》等三家期刊作为研究的主要文本,这是颇具匠心的.这三家期刊在林林总总的中国时政期刊中,不但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还初具典型性.无论是刊物的定位、宗旨,或是办刊的风格、特色,这三家期刊都是当下中国时政期刊三大流派的当然代表者.因此,透过这三家期刊历史的梳理、现实的反思和未来的探索,可以展示中国时政期刊的“全景”风貌.

展示中国时政期刊“全景”风貌之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传播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在具体研究中,这部书稿还有两个显著特点值得总结和肯定.一是独特的视角.书稿紧扣住时政期刊中新闻文本的“主题内容”、“主题结构”两条线索来进行爬梳、分析,这一研究视角不落俗套,显示了作者独具慧眼.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社会尽管经历了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但总的来说,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始终没有动摇.由此,作为社会政治生活镜子的时政期刊,必然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这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客观、全面地报道改革开放的得与失、进与退,自然构成了不同时政期刊的共同“主题”.因此,“主题内容”与“主题结构”理应是当代中国时政期刊研究的题中之义.正是借助这一研究视角,作者发现当代中国时政期刊对政策、经济、社会等不同主题内容的选择及其表述形式,实际上是与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同步的.国家强调什么样的主旋律,时政期刊上就会有什么样的反映,大到封面标题、主打新闻、特刊报道,小到栏目设置、采访对象等等.时政期刊“主题内容”和“主体结构”的这种与时俱进的演变,实质上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真实写照.


难能可贵是,作者在研究中并非停留在做一种历史性的总结,而是从演变的原因入手,理性地对作为其外因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结构以及作为其内因的期刊组织内部结构入手,进行透彻的剖析并提出,当意识形态与新闻价值之间的关系产生互动时,时政期刊不但要自身有嬗变的和动力,更要积极付诸实际行动,与读者产生共鸣,以形成一种类似于“文学场”的传播接受体系.应该说,这一见解反映了作者对这一问题是有着自己独立思考的.

二是前瞻性的理念.这部书稿中,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思路、新思想,用作者的话讲,叫“未来发展新思维”,比如,伴随新媒体的崛起,传统时政期刊遭遇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传播与手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子期刊不断在与传统期刊抢市场,并且日渐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同.面对这一生态环境的变化,传统时政期刊怎么办?其前行之路又在何方?这部书稿从角色、写作与观念“三大转型”入手,对此作了具体深入的探究,堪称独辟蹊径.此外有关“监督角色与喉舌角色的转变”、与网络相融合的“共享式评论”、“文化发展均衡论”等等观点的提出及其论述,也都反映出了作者的不凡眼光和前沿思考.

当然,这部书稿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我也一并指出,比如作者所寻求的理想时政期刊是否真的能够作为一个普遍性的模式而存在?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里,国际媒体、个人自媒体对于中国时政期刊会产生何样的影响?作为正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的中国,持不同主张的时政期刊又反映了当前怎样复杂的社会思潮?上述这些问题,这部书稿还没有能展开深入的讨论.我希望这些问题可以伴随着作者今后的学术研究而不断深入、深化.作为八零后的张萱还很年轻,我期待着她能够不断有更新、更完善的成果问世.

是为序.

(张萱:《见证主流——当代中国时政期刊话语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