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文学教学

点赞:2246 浏览:64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个性化文学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实施过程中转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教师阅读个性与学生阅读个性的统一.有助于凸现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完整的人格.

关 键 词 :个性 文学 教学 转变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文学教学是感悟与理解、超越与功利、自由与引导统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养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能够尊重学生独特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人格修养,进行个性化教学,定能最大量地发挥文学作品的优势.

一、个性化文学教学的内涵

个性化文学教学就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自主性

个性化教学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何谓自主?就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动用自己全部心智和情感意向,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现今阅读教学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丧失.强调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二)创造性

个性化教学的创造性,要求教师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利用文本的“空白处”和“未定义处”,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去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见解.文学本文与一般的论说性文章完全不同,它是用描写性语言,形象地艺术地表现人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虚构,它所描写的现实并非完全等同于我们经验中的现实.这种本文与现实的不一致性,使文学作品产生某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而“这一空白不是一个既定的、本体论的事实,而是被双方一一即本文与读者间一一交互作用中的内在的不对称性所形成和改变的.


本篇论文地址 {$getarticleurl}

(三)批判性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教学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学习都来源于怀疑,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需要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怀疑精神是一种批判意识.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的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二、个性化文学教学的转向

与传统文学教学相比,个性化的文学教学发生了重要转向,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转向

传统的教学大纲虽然也确定了文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但是由于受“科技理性”的影响,文学教学只把知识的掌握放在首位,后两个目标形同虚设.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文学教材仅仅是完成功利教学目的的载体.这样对物(知识)的重视导致对人情感的忽视和个性的扼杀.个性化文学教学的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统筹兼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下位概念,为后两个维度的实现提供支架,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终极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转向

个性化文学教学过程则不同,学生带着自己的个体知识来到课堂,期望自己的知识被群体确证.教师不再是向学生传授预设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发现学习的方式,去主动探究,去进行审美体验,在动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学素养,高超的教学艺术,协调学生之间的不同观点,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再是被动地复制知识过程,而是创造性地生成知识过程.个性化文学教学过程因此又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的自我创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学习实践与对话互作用,学生的自主性、思辨性、认知理性和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和增强.

(三)教学方法的转向

个性化教学赋予教师的职责和使命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让知识得到活化.知识的活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学题材既来源于生活,又与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而教师将书本上凝固的文字与火热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拉近文本与现实的距离,使书本知识具有现实性和生活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同时还可成为学生在自主发现中认识社会、理解生活的指南.同时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建设性看法,然后交由教师、同学去反思与检验,在对话互作用中得到认同和否定,作出修改或变更.

三、个性化文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读者对文学的赏析是自由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个性化解读.但是这种阅读行为一旦进入教学领域,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个体行为,它是一种受特定教学目标约束,多元对话框架下的个体行为,也就是说学生“我之为我”的个性解读必须得到“他人承认”才能使自己的解读合法化.个性化教学强调个性,但强调个性绝不意味着排斥共性.事实上,个性化教学突出个性是针对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忽视个性的现状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感悟,拒绝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个性最后要归于共性,求同存异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文学教学最后的归结点应是把握小说的内涵,揭示小说阅读的规律,这个规律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体验、感悟、思考、总结出来的.

个性化文学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教师阅读个性与学生阅读个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面对同一阅读对象,由于个体的“期待视野”不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阅读既适合于教师,也适合于学生.当教师的阅读个性与学生的阅读个性发生冲突时,我们将如何对待?教师由于在生活经历、知识水平、阅读广度方面优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教师的解读可能更合理,更有创意,学生可能出现不成熟的阅读,甚至“误读”.教师不应把自己个人的见解强加于学生,唯自己的解读为标准答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而应该尊重学生,可以采用教师点拨,师生、生生相互对话,共同讨论,在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既避免学生出现误读的现象,又让学生的解读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