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散文诗学和文学史观的新

点赞:25395 浏览:1175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方忠教授的新著《台湾散文纵横论》坚持“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的统一,明显 地表现出了建构台湾散文文化诗学的努力,展示出了整合海峡两岸文学发展史的新思路,对 华文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前沿课题做出了回应和独到的思考,将大陆的台湾散文研究推向 了一个新高度。,

关 键 词 :台湾,散文,文化诗学,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10)1-0068-04

方忠教授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已二十余载,成果丰硕。,其台湾散文研究一 直处在学术界的前沿,在海峡两岸广有影响。,1995年他就编著了《台港散文四十家》(中原 农民出版社),最近又推出了《台湾散文纵横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以下 简称《纵横论》)。,这部专著既汇集了他前几年的研究成果,又融入了近年来的思考,在坚 守中又有新跨越,将大陆的台湾散文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他的散文阐释方法、,建构散文 文化诗学的努力和整合海峡两岸散文史的新思路等,是对目前华文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前 沿课题的回应和思考,对我们的华文文学研究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一、

理查德•,霍加特指出,文学作品有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品质阅读”,一种叫做“价值阅 读”。,前者是通过文本细读来分析、,评价作品文学性的高低,后者则侧重于从不同的层面探 究作品的文化意蕴。,文学阅读应当把握好“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的统一。,可纵观大陆 30年来的台湾文学研究历程,我们会发现许多研究论著基本上是摇摆在两种阅读方式之间, 始终没有处理好“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的关系。,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台湾散文刚刚进 入大陆研究者的视野时,人们在惯性的引导下多从政治视角来选择、,评析台湾散文作家作品 ,有意或无意地遮蔽了对散文文学性和复杂文化意义的阐释。,随着“新批评”、,俄国形式主 义、,结构主义的引入,我们又偏向了所谓的“内部研究”,把作品作为一个封闭结构来分析 ,而排斥传记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等所谓的“外部研究”。,近几年的文学文化研究又成为了 一种时髦,有些人在“关注现实”的旗号下,抛开了文学性,像脱缰的野马一般在性别、,族 群等社会文化领域纵横驰骋,甚至完全跨出了文学的疆域,参与现实、,颠覆中心去了。,文学 文化研究的越界倾向在台湾岛内学术界尤为明显。,

从《纵横论》对余光中、,洛夫和梁实秋等作家散文的评论来看,方忠显然注意到了学界 “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的割裂问题,并开始了自觉地追求二者的完美结合。,《余光中 散文论》一章在引论部分首先评述了余光中的“散命”的纲领性文献――《剪掉散文的 辫子》的主要内容,认为余光中是试图用现代诗的艺术精神来革新散文。,然后分析了余光中 散文语言观――弹性、,密度和质料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在分析完散文语言层面的特点后, 接着展开了对其散文艺术手法的分析和评价,结合作品阐释了诗化笔法、,小说笔法和影视手 法的艺术功能。,最后一部分则重点阐释作品的文化意义。,表面看来这与司空见惯的“先形式 后内容”或“先内容后形式”的阅读阐释路径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仔细分析,最后这一部分 的阐释方式却别有新意。,这主要表现在,作者在阐释余光中散文的雄放劲健风格、,古雅清丽 风格和幽默风格时都是在一种散文整体意识的指导下展开的,在整体视野中来说明题材、, 语言、,意象、,文化意蕴、,审美感受方式等各种散文要素的功能,特别是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 系,揭示出了散文文体风格形成的内在机制。,比如在阐释古雅清丽风格时,方忠写道, 余光中“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接受古典文学教育,深深地植根于余光中的记忆和情感深处,因 此,尽管他是一个观念颇为现代的作家,但意识之中传统的因子依然很重,一有合适的机会 便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余光中散文古雅清丽的风格表现为古色古香的词采、,文言的文法、,传 统的情韵等诸多方面,尤其在古典式意象的营造和典故的运用上”。,紧接着他对《听听那冷 雨》、,《莲恋莲》和《鬼雨》等散文中的“雨”、,“莲”等意象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认为“ 这一融合了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诸种感觉的立体的‘雨’的意象,包含着多种神态和 情韵,他既是传统文化血脉的延伸,也是余光中的独创,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而产生的‘宁 馨儿’” 。,《林耀德散文论》、,《洛夫散文论》等章节虽在评述重点、,行文秩序等方面与 《余光中散文论》略有不同,但同样胸怀散文全局,自觉地纵通横贯文本肌理,扣住节节点 点,左手文化剖析,右手诗意裁判,披文入情,文心顿显。,

对散文诗学和文学史观的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散文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

从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来说,文学研究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运用现成的理论来分 析评价作家作品,这是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另一种则是在分析评论各种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 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文学理论,像前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时建构起 了对话理论、,复调小说理论。,这种文学研究比较少见,但却更具理论原创意义。,在《纵横论 》中,方忠明显地表现出了建构自己的散文诗学的努力,这种散文诗学可以叫做散文文 化诗学,它来自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理论抽象,与前面提到的追求“品质阅读”与“价值阅 读”相结合的散文阐释方式紧密相连,可以说这种散文阐释方式正是在其散文文化诗学的具 体运用。,客观地讲,其散文文化诗学理论在《纵横论》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展开,还 需要进一步的抽象、,系统化和提升,但其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已经显示出来。,作为一种文体 诗学,散文文化诗学是文化诗学的一个分支,散文与文化的关系是其核心问题,追求诗与文 化的相互渗透、,交融以及文化的诗意呈现是其基本精神。,这一基本精神贯穿于《纵横论》的 始终,成为了他选择研究对象和评价作家作品的最高尺度。,他选择的散文作家如余光中、,郑 明、,洛夫和林耀德等人的作品都是与自己的理论认同相一致的,或者说也正是这些作家作 品才引发了他的理论思考,并成为了其理论建构的文学基础。,这一基本精神往往在他对某位 散文家的总体评价中有着更显豁的表达。,我们不妨品味一下他对张晓风的总体评价:

张晓风以她那枝生花妙笔在散文天地里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她从中国文学传统中 吸收了丰富的养料,同时又努力借鉴西方文学技巧,熔中西艺术经验于一炉,形成了别具一 格的散文艺术。,张晓风的散文结构缜密,技巧圆熟,想象丰富,语言精美,意境隽永,情愫 浓重,其关怀面之广,内蕴之深,笔力之劲健,在台湾当代作家中是出类拔萃的。,

除此之外,他对席慕蓉、,琦君等作家散文的评论也都顾及到了诗和文化的融合,倡导散文的 语言、,结构等形式要素要与深广的文化内蕴水融,以创造气韵生动的意境,张扬了散文 文化诗学的基本精神。,

从《纵横论》来看,方忠的散文文化诗学较之以往的散文理论显示出了一些新特点。,首 先,在思维方式上其散文文化诗学改变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不再把散文的内容与形 式进行机械的分割,而把二者看成为一个有机体。,在承认内容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 一直注重二者之间的互补性和交融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由对立关系转变成了一种张 力关系或对话关系。,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散文文化诗学的基本精神中已显示无遗。,

其次,其散文文化诗学是一种开放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理论,既不同于完全排斥“外部研究 ”的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诗学,又不同于眼行的、,放弃“文学性”的文学文化理论,而 强调文化向形式的积淀和形式对文化的征服。,在散文文化诗学的开放性上,一方面注重对散 文内部文化意蕴的多层面开掘,一方面又注意沟通散文与散文生产的文化语境之间的互文和 对话。,作为表现对象的文化与作为散文生成语境的文化密切相关,但并不是直接对应的,前 者已经是经过了散文作家的选择、,想象和创造,是对后者进行了诗意裁判之后,在作品中的 凝聚和升华,成为了刻写在形式中的文化印记。,这一特点在论述郑明、,席慕蓉、,林耀德等作家的散文时显示得相当清楚。,《郑明散文论》开始便追述了作家文化人格的形成过程和 人格特征,分别从基督教、,家庭文化、,学校教育、,儒家人文思想和社会阅历等方面重建了散 文生产的文化语境,揭示了文化语境向文化人格的积淀过程和人格生成作用,紧接着的文章 主体部分则从不同层面切入散文的内部文化意蕴,指出其散文“洋溢着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的精神”,“热情地关注现实,社会责任感强,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揭示了其散文意 蕴的传统性之后,方忠又指出:“郑明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就她的文化根基而言 ,传统文化的积淀极其深厚,但她的心灵并未因此而趋向保守。,她的散文深具现代意识。,活 跃于作品中的那个‘我’显然不同于传统女性,她周身洋溢着现代女性的风采。,”这充分显 示了其散文文化诗学的开放性,而这篇文章的最后还是归结到了郑明散文的文体风格上,指出:“与幽默的艺术特征相联系,郑明追求一种既能显示传统文化的特质又兼具现代性、,开放性的散文类型,即融性灵、,学识、,修 养、,现代意识于一体。,”并在对郑明散文“高 远阔大的意境”之详细阐释中前后勾连、,左右缝合、,上下融通各种文学要素,整体性地呈现 了出散文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美学风貌。,文章结构层次分明反映出的是其诗学内在逻辑的清晰 ,内容的丰富显示着其诗学内容的充实,让我们在他的个案评析中见识了理论的不一般。,

复次,其散文文化诗学在努力谋求理论的“自恰性”,即追求文化诗学与文学现象和批评对 象的适应性和一致性。,台湾散文文化诗学源自于台湾散文创作实践,是方忠在创作实践 基础上的抽象和升华。,理论建构过程同时又是汲取、,融合中外古今文艺理论质素特别是台湾 散文理论质素和理论创造的过程。,这自然使台湾散文文化诗学既包含有文化诗学的一般性, 又具备了“台湾”、,“散文”文化诗学的特殊性,对台湾散文具有极强的解释力量。,诗学理 论的“自恰性”是以理论范畴的“自恰性”为基础的,像意境、,意象、,小说笔法、,蒙太奇、, 长镜头、,张力、,音乐美、,绘画美等范畴被方忠纳入了自己的散文诗学体系后,都注入了 新的内涵,外延所指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范畴在重铸以后却更能逼近台湾散文的特点。,音 乐美是音乐、,绘画或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但用到散文诗学批评中以后,方忠就顾及到 了艺术媒介、,文体等方面的差异,比如台湾散文的音乐美既不同于音乐本身的音乐美,也与 诗歌、,绘画的音乐美有别,它与汉语的特点、,中华美学精神、,现代美学精神、,中国人的抒情 方式、,散文文体传统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们在他对余光中散文音乐美的剖析中就可 以感知到,散文音乐美不同于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虽然都讲究语言文字的声调平仄,但 却没有后者那样的严谨格律,而是以松散的口语为底色的。,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音乐美 是其内在追求,但与汉语散文却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媒介不同,音乐美的存在方式也不同 。,在方忠的散文文化诗学体系中,音乐美是现代汉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与散文内在诗情的 音乐性的统一。,


最后,其散文文化诗学与散文阅读批评方法、,文学史观念是一致的。,追求“品质阅读”与“ 价值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批评方法正是台湾散文文化诗学的阅读批评方法的主要内容。,《纵 横论》以文化与诗学相结合的叙史角度来整合海峡两岸散文发展史的文学史观也是其散文文 化诗学精神在文学史领域的自然延伸。,

三、

由于国内政治、,国际政治、,地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存在着分流现 象,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文学史状况,但两岸文学又同根同源,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民族、,人 类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这又是我们可以整合两岸文学史的客观基础。, 台湾文学进入大陆的学术视野以后,许多学者都提出了整合两岸文学发展史的思路,力图建 立一个包括台湾文学在内的整体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有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在书写时也把 台湾文学“镶嵌”进去,但两岸文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文学史著作中却总给人以“貌合神离 ”的感觉。,方忠在《纵横论》中没有发表文学史观宣言,但却在对台湾散文作家作品的 评论以及对大陆和台湾散文关系的研究中昭示了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念。,这要比一些宏大的纯 理论构想更具实践意义。,

《纵横论》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将台湾散文史与大陆散文史融合成了一部有机的、,鲜活 的文学史。,自第三章《梁实秋散文论》到第十三章《林耀德散文论》共计11章,每一章所论 的作家皆为台湾当代散文史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在第二章《台湾散文的历史发展》的统领下 勾画出了台湾散文的百年历史进程和整体风貌,这是文学史整合的第一个层面,而第二个层 面的整合则主要通过第一章《五四散文精神在当代台湾的承传与流变》以及第十四章、,第十 五章《海峡两岸文化散文整合论》、,《海峡两岸女性散文整合论》来完成的。,第一章侧重于 时间的纵向维度,最后两章侧重于空间的横向维度。,纵横交错、,经纬海峡两岸百年散文于一 体,显示出了方忠的宏阔历史视野和学术气度。,

无论是时空两维度还是大小两层面,还都属于文学史框架方面的问题,而决定一部文学史特 色的核心因素不是文学框架而是与文学本体论相关的叙史角度。,有别于政治、,形式、,文体、, 文化、,现代性或意识形态等叙史角度,贯穿《纵横论》始终的是与散文文化诗学相一致的文 化与诗学相结合的叙史角度,既注意到了大陆现代散文、,台湾散文的诗学流变和文化关怀的 变异,同时又关注到了海峡两岸百年散文在诗学和文化上的一致性。,这种叙史角度贯彻到了 《纵横论》的时空两维度和大小两层面,而具体到对作家作品的阅读评论,它又成为上文所 言的阅读批评方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纵横论》在散文整合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散文的 分流,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方忠时常会在某一问题上采用平行比较方法,凸现出两岸 散文的对话性,如在考察“文化乡土散文”时,他一方面指出:两岸散文都“描写乡土生活 经验,展示地方习俗和风土人情,表现了对乡土社会、,乡土文化、,乡土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 。,”另一方面又发现,“相形之下,大陆的文化乡土散文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传统乡土习俗的 玩味,对田园牧歌情调的渲染,而较少呈现文化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矛盾,更几乎没有许达 然式的‘我知道我在哪里我知道我在,哪里我知道我,在哪里我知道我在哪里’ (《远近》)属于生命本体层面上的问题。,”书写海峡两岸一体化的文学史,必须如此深入 到语言、,意象、,结构、,母题、,意蕴和原型等文学的精微层面,辨析异同,沟通经脉,才能写 出血肉交融、,生气贯注的文学史。,《纵横论》启示我们,文学史的书写应当回归文学本身, 同时也应以宏阔的视野还原文学发展史的历史语境。,

总而言之,《纵横论》主要是由散文文化诗学、,“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相统一的阅读 批评方法和文化与诗学相结合的文学史观作为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建构而成的学术系统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们也期待着方忠教授在台湾散文研究上再开新天地,再创 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