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1989年:艰难的转型

点赞:4587 浏览:166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的垮台,1976年,中国文学迎来了新时期.1976-1989年,整个中国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三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为主流,相比之下,同时期的广西文学基本不在这个主流之中.原因何在重新审视当时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广西文学审美主流主要表现为回到“十七年”,而不像当时的中国文学主流,已经出现了反思“十七年”的倾向.广西文学这种回到“十七年”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当时广西作家的创作思维主要还是围绕着“革命历史”题材做文章,而当时中国文坛的主流题材已经转向了建国后社会生活题材.“”前“十七年”,“革命历史”是影响最大的文学题材之一,成就了一批文学经典,如《红岩》、《青春之歌》等.相比之下,广西作家虽然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素材,但挖掘与提升不够,“”前只出现了《山村复仇记》一部“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其他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主要是诗歌和短篇作品.因此,创作革命历史文学特别是长篇革命历史小说成为新时期广西作家的一个共同诉求.1976年12月,刚从噩梦里醒来的陆地立刻修改他“”前已经写了七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瀑布》,这部逾百万字的革命历史小说讲述了广西壮族青年韦步平如何从一个激进的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1978年,曾有过军人经历的武剑青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个长篇小说,也是广西新时期第一部长篇小说《云飞嶂》,这部长篇小说1958年就写出了初稿,1976年重新修改,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剿匪斗争.1981年武剑青又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失去权力的将军》,讲述第三次国内战争地下党秘密策反国民党将领的故事.1979年,徐君慧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澎湃的赤水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78年,专门写革命历史题材的李英敏也先后在《广西文艺》发表了短篇小说《夜走红泥岭》、《红小鬼与黑少佐》.此外,由于审美思维的惯性,新进入文坛的蓝怀昌,最初在《广西文艺》发表作品,也是以革命历史为题材,如发表在《广西文艺》1978年第3期的诗歌《红军锅》.

1976-1989年:艰难的转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是当时广西现实生活题材文学作品的主旋律多是“颂歌”风格,延续了“”前“十七年”少数民族颂歌的基调,而当时中国文坛的主旋律倾向于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进行反思.查阅1977--1984年的《广西文艺》(从1980年第7期起改刊名为《广西文学》),可以发现,钟杨莆、黄飞卿、莫之等“”前“十七年”成长起来,“”期间活跃广西文坛的工农兵作家仍扮演了广西文坛的重要角色.工农兵作家的作品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缺点是思想深度不足.而同时期中国文坛正值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文学主流更强调思想的深度和力度.相比之下,当时的广西作家在思想的探索方面有所欠缺.

三是当时广西作家大多还延续现实主义的文学思维,诗歌的抒情通俗直白,小说的叙述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传奇生动,散文受杨朔模式的影响较深.而当时的中国文学在艺术上已经有了明显的现代主义审美探索,朦胧诗的影响越来越大,小说界的意识流尝试此伏彼起,情节模式让位于心灵模式,散文开始注重个人的情感,中国文学整体有“向内转”的趋势.显然,当时的广西文学在艺术上缺乏引起全国文坛注意的因素.

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西文学主流与中国文学主流未能达成一致,并不等于当时的广西文学毫无价值.三十年以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这个时期的广西文学,反而能看出广西文学的一些独特性.李栋、王云高合作的短篇小说《彩云归》在《邕江》1979年第2期发表后,不久即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