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现象

点赞:13314 浏览:580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英美文学深受《圣经》影响,没有一部《圣经》,英美文学史就要改写.英美文学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现象: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英美文学,二是《圣经》乃英美文学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

关 键 词 :英美文学 《圣经》 观念和精神 素材

Abstract: Since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Bible, the history of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would be rewritten if there were no the Bible.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is interrelated with the Bibl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Bible phenomenon in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wo sides respectively: First, the Biblical idea and spirit impacts on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profoundly, Secondly, the Bible is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creative material of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Key words: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Bible, the idea and spirit, materials

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英美文学有两大传统根基: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与《圣经》.如果离开了这两大根基,英美文学就无从谈起.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唯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作为英美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圣经》的观念和精神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英美人的意识之中.英美几乎所有重要的诗人、作家都与《圣经》中的思想和意象紧密相关.这使得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各种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英美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现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圣经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英美文学中体现《圣经》观念和精神

《圣经》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圣经》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这些箴言和训诫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爱是把一切真,善,美和谐地联系一起的纽带.《加拉太书》(Galatians)云:“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For all th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 even in this: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Chapter 5,Galatians,New Testament)许多英美作家深受这一精神的影响,其作品中更是无时不刻不透露和表达着这一中心思想.

在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博爱是其主题思想.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它被世人誉为一曲永世不衰的“爱”与“美”的颂歌.通过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世仇纷争与两家儿女之间的生死恋,反映出原本美好的爱被邪恶的仇恨激起的械斗所破坏,而该剧的结局中却吐露出“和谐”的光芒,表达了向前看的积极乐观朝气昂扬的精神.这里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精神,即用“爱”去化解一切罪恶.而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这个意义上说,恰是一对年轻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化解了两大家族之间的刻骨仇恨.

再如: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他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一生的追求和所有著作,都与基督教的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代表作《复活》这部小说中宣扬宽恕和博爱,勿以暴力抗恶,提倡人性自我完善.托尔斯泰认为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和玛丝洛娃精神上的“复活”,正是基督教精神的“复活”和人性的复归.聂赫留朵夫公公爵作为一个陪审官,当他在法庭上发现被告玛丝洛娃正是年轻时代被他过的少女卡秋莎时,他良心发现了,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忏悔赎罪活动,最后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感受到爱与善的力量.这表明了《复活》这部长篇小说所宣扬的正是《圣经》所倡导的博爱精神.

英美文学中,贯穿《圣经》仁慈、宽恕和博爱基督教精神的作品比比皆是,英美文学对《圣经》观念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人性原罪、上帝审判、神性救赎、道德完善、神圣之爱等要更全面地理解英美文学的艺术魅力,必须要对英美文学中的《圣经》的观念有深刻的认识.

二、英美文学以《圣经》为创作素材

“《圣经》虽不是文学书,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圣经》的意义对于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新启示”.圣经是文学作品永恒的母题,也是英美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由于《圣经》在英美享有广泛的读者,可以说,《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在英美国家是家喻户晓,作家引用或化用《圣经》典故叙事说理,更易为读者所接受,还可以丰富作品的涵义,深化主题.因此,英美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引或化用《圣经》典故.

1.直接引用.最易辨认的是作家直接引用《圣经》的词句或人名作为自己作品的标题或人物名称,以便引起作品与《圣经》相对应的联系,或者直接引用《圣经》故事,作为创作素材.如:怀特的《乘马车的人》小说题目即:出自《圣经•,旧约》的《以西结书》,暗示了小说精神折磨和赎罪的主题,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乐》等标题取自《旧约•,传道书》第一章,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名著《押沙龙,押沙龙!》,从书名到故事情节都借用《圣经》中大卫王与逆子押沙龙的故事,戈尔丁的《塔顶》中的主人公牧师约塞林综合了亚当、该隐和撒当等三个圣经人物.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其题目便是摘引《旧约全书•,传道书》第一章第五节中的一句话.这表明二十世纪英美文学和《圣经》文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对应关系,在作品主题、人物等方面具有同一结构.

在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的重要作家中,自称“英国国教式的天主教徒”的T•,S•,艾略特较早提倡用“神话手法”来创作.而他的神话主要来源于《圣经》.艾略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功的运用了“死亡与再生” 、“寻找圣杯”、“火与水”、“赎罪与救难”等《圣经》典故,挖掘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起来,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并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象征意义,使其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采用特殊手法化用.有些英美作家并不直接引用《圣经》的典故,没有走完全蹈袭的道路,而是根据自己思想的表达,对《圣经》典故原型进行变形处理.英国文学史上有着最古老的作品之一美誉的长诗《贝奥武夫》中就已谈到上帝,并说妖怪格兰代尔是该隐的后裔.该隐是《旧约全书•,创世记》中的人物.他是上帝造出的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的儿子.他出于嫉妒把弟弟亚伯诱杀了,因而成为世间第一个罪人.虽然《贝奥武夫》对《创世纪》的故事进行了变形处理,但说嗜血成性的格兰代尔是该隐的胄裔是合乎《圣经》精神的.拜伦的神秘剧《该隐》,主题也是《圣经》故事.不过同情革命的拜伦在《圣经》故事的运用方面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法.按照《圣经》的传统说法,该隐出于嫉妒,杀死弟弟亚伯,因而上帝罚他到处流浪,成了丧家之犬.然而在拜伦的笔下,该隐的形象却迥然不同.该隐对上帝的善表示怀疑,对父母和弟弟卑躬屈膝地趋奉上帝的态度和做法非常鄙夷.拜伦把魔鬼撒旦作为不畏、渴求自由的化身,并加以着意刻画,让他开导和激励该隐去反抗贪得无厌、暴戾恣睢的上帝.

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作家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和烘托作用.不了解《圣经》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这类文学作品时,便难免流于表面和肤浅.《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里,女扮男装的鲍西娅在法庭上以律师的身份出现,佯装驳斥巴萨尼奥提出变通法律的要求,让残忍的夏洛克在一片敌视的气氛中感到欣慰异常.他情不自禁地欢呼道:“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法官啊,我真佩服你!”这里莎士比亚就化用了一个《圣经》典故,《旧约全书•,但尼尔记》说,但尼尔才智过人,判案如神.在法庭上孤立无援的夏洛克,在绝望中突然听到同情的声音,欣喜中称年轻的律师为但尼尔是很自然的.如果不理解莎士比亚的化用《圣经》的手法,对这一幕戏就很难理解通透.

确实,《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它更是一种思维、情感方式,它的观念和精神深远地影响了英美人对历史社会、人类命运、个体生命等问题的看法,使罪与罚、道德与上帝、生命与永恒、仁慈、自由、博爱、平等、良心等成为了英美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思想内容.浮在海洋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尖端只是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而已.恰似《圣经》之于英美文学,就是冰山的基础同山巅的关系,英美文学作品中有时一行诗,一句话,甚至一个语词,后面都有丰富的《圣经》故事做支撑.

6.9.

[10]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6.

张江梅: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