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木归来的燕子

点赞:22038 浏览:1035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63(2006)3-0016-05

那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冬雪刚刚解冻,春江乍暖,一群群骚动的燕子,怀着衔木填海的心愿,走出了国门,朝着未知的海岸线飞去.光阴荏苒,历尽漂泊风雨,岁月的化作反思的慨然,家国的失去伴随的却是生命移植的丰沛.于是,他们提起笔,开始写属于这一代人独有的故事.先是有孤啼在空山峡谷中回响,渐涌出散兵四野,进而彼此呼应,方阵随之显现.携手精神的同路,呼唤者心有相约,何日风吹草底,各路的笔耕者能重返家园策马聚首?

怀想2004年,近百位散居在四海的新移民华文作家共赴南昌古城.他们登临滕王阁,感受落霞与孤骛齐飞;他们泛舟赣江,体会历史变幻时空的苍茫.就在那一时刻,“国际新移民笔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境内举办的首届海外新移民作家的国际性笔会,应运于近二十年间海外文坛新一代作家的崛起成长,也是回应海内学坛彼此关注的呼唤.

纵观新旧世纪相交的海外华文坛,新移民文学正在成为世界华文文学重要的一脉.在东西方文化空前剧烈的碰撞和交融中,新移民作家群体以其开阔的视野、娴熟的笔致,构建了一个与中国本土文学殊然迥异的文学空间,彰显出与前辈移民作家不同的文学景观.如今,许多年过去,海外漂泊的燕子衔着他乡之木,他们渴望对话,渴望汇成一个叠翅飞行的方阵.

时隔两年,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海外移民文学的发展轨迹,并且与国内文坛接轨,神州大地又一次张开了她温暖的双臂,第二届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移师蓉城,于2006年7月17日至21日在祖国西南宝地的天府之都――成都,卷起了一阵阵海内外直接对话交流的文学旋风.

锦江水暖

2006年7月17日晚,由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共同主办、《青年作家》杂志社承办的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第二届(成都)笔会在成都喜来登酒店举行了 隆重的开幕酒会.应邀参加笔会的新移民华文作家来自北美、澳洲、欧洲、东南亚等八个国家,主要作家有:少君、张翎、陈瑞琳、沈宁、施雨、王性初、胡仄佳、张奥列、高远、华纯、饶巧红、田新彬、吴玲瑶等.笔会同时邀请了国内近年来活跃在文坛的著名作家刘醒龙、方方等;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外联部主任陈立钢、著名评论家刘登翰教授、陈公仲教授、白舒荣女士以及相关媒体代表王威(美国《彼岸》杂志社副总编辑)、刘红林(《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常务副主编)、章夫(《青年作家》杂志社总编辑)、丁丽洁(《文学报》编辑)、张燕(新浪网记者)、张黎(电视台记者)、董肖明(电视台记者);石平萍(翻译家)等一起共襄盛举.本次笔会还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南方周末》、北美《世界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开幕酒会上,成都市对外交流协会会长郝康理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强调:成都不仅诞生了与中原文明迥异的金沙文明,还为历史涌现出大批的文人墨客,被称为“中国诗歌的首都”和“中国文人的坛场”.他希望此次参会的作家在感受成都独特人文魅力的同时,向世界介绍成都.开幕酒会的是为“成都记忆”征文活动的海内外获奖者们颁奖,胡仄佳的《故乡的记忆》、白舒荣的《蜀道行》、丘彦明的《一个成都媳妇的龙门阵》3篇作品在此次征文中获奖.

学子对话

此届笔会的主题是“开创新移民文学的新纪元”,所以特邀了国内著名的海外文学研究专家和新移民作家共同对话,就海外华文文学中有关移民文学历史走向的各项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会议期间,作家们首先在四川大学举行了专题理论研讨会,围绕着“海外华裔文学的现状与发展”与川大的师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讨会由新移民笔会会长少君先生和文学院院长曹顺庆先生共同主持,嘉宾的主题发言分别是:陈瑞琳(美国作家)谈“海外移民文学的历史与发展”、刘登翰先生(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谈“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曾绍义(四川大学教授)谈“海外华文文学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意义”、陈公仲先生(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谈“欧华文学的昨天与今天”、田新彬(台湾《联合报》副刊、北美《世界日报》副刊前主编)谈“海外华文报纸副刊和华文文学”.数百人的会议厅气氛热烈,学者及作家的回答博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此次研讨会在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先生的精彩总结中圆满结束.

手足交锋

为了推动和促进海内外作家的彼此了解,此届笔会的主办者还特别安排在成都百花园乡村酒店举办“海外作家与成都作家座谈会”.新移民华文作家少君、张翎、陈瑞琳、施雨、吴玲瑶等与成都本地作家洁尘、柏桦、冉云飞、卢泽民等就“新移民文学”的界定以及跨文化汉语写作的感受等话题进行了直接的交锋与辩论.陈公仲教授指出,“新移民文学”是指70、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移居海外的作家用华文创作的作品.这是近30年来,几十万以大陆为背景的留学生在海外定居后产生的一大批令人瞩目的华文作家.美国华文评论家陈瑞琳介绍,海外华文作家的重镇通常分为四大块,台、港、澳为第一大块,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为第二大板块,澳洲华文文学为第三大块,北美华文文学为第四大块.北美的华文文坛因为变化快,作家多,又来自深厚的文化背景,所以创作的成就也就格外地引起各界的关注.她特别提出了海外经历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认为“中国文人需要流浪”,“五四”时代的作家如果没有留学海外的经历,中国现代文学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本土作家与海外作家各有所长,海外作家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本土作家则对中国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但都各有局限性,所以要互相交流.旅作家施雨认为,很多作家出国以后的作品呈现出了更深刻更淡定的思考.她举例说,严歌苓出国之后的作品更多的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对人性的挖掘更显深刻.多次在国内获小说奖的旅加女作家张翎在会上坦言,海外和国内作家其实非常隔膜,尤其需要交流和沟通.张翎称,人到了海外像是一棵大树连根拔起植入另外一块新的土地,会产生很多激烈的反应,理性的观察和成熟思考还需要时间.四川作家洁尘对张翎的观点表示了认同,她认为作家都是以个人身份写作,标签对一个作家来说一点不重要,海外作家与国内作家一样面临著个人身份的认定,甚至包括与母文化关系的认定.她认为,疏离感和漂泊感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海外作家更容易抵达这种感受,她说:“怎样用有高度文学品质的表达抵达这种感受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衔木归来的燕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家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座谈会上,《青年作家》杂志向所有与会的作家颁发了“特约作者聘书”,并希望海外移民作家为杂志新一期专题《成都映像:海外作家笔下的成都》撰稿.

“北美经典五重奏”

为配合“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第二届(成都)笔会”的召开,成都时代出版社专门打造的海外新移民文学大系精品图书:《“北美经典五重奏”丛书》,7月17日隆重举行新书首发式及签售会.丛书包括五位旅居北美的新移民作家的作品,有少君的《怀念母亲》、严歌苓的《吴川是个黄女孩》、张翎的《雁过藻溪》、陈瑞琳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及沈宁的《泪血烟尘》,在不同的角度上抒发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带引读者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格局中,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一支突出的生力军,已走进主流文学的视野.2005年,《一代飞鸿――北美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在美国出版,近50位作家集体亮相,显示了北美新移民文学的规模和声势,此次《“北美经典五重奏”丛书》的出版,更展现出北美新移民文学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历史高度.

丛书主编少君先生表示,将通过时代出版社,把更多的海外华裔作家的作品介绍给国内读者.他认为,华文文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海外落地生根,不可否认很多作家已经进入了优秀作家的行列.评论家陈瑞琳说:“当代真正能够自由表达的伟大作品也许就将在这些海外作家中产生”.

与此同时,国际新移民笔会会长少君先生与大陆翻译家石平萍女士共同编译的新书《“”与熊猫》(The lady and the panda)捐赠仪式也在成都举行.此书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探险家露丝女士来成都寻找熊猫的真实故事:一个年轻的美国服装设计师与一位年轻的中国探险家一道,深入到四川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寻找大熊猫等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成为第一位将活体大熊猫带到西方世界的人,为大熊猫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种种原因,该书未能再版,经过近70年的流传,原版书籍已寥寥无几,少君先生前年在伦敦一家古董商店的拍卖会上写下该书,此次来蓉参加笔会,欣闻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决定把这本他个人的美国1938年出版的《The lady and the panda》原版书籍捐赠给成都,并放在成都的熊猫博物馆中永久展出.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郝康理先生在捐赠仪式上感谢少君向成都市捐赠了一份特殊而珍贵的礼物.

成都情结

笔会期间,虽然川西酷暑炎炎,但各路作家对古蜀文明的不减.他们在成都回味历史、感受亲情、采集文气.杜甫草堂清幽浓郁,金沙遗址感人落泪,熊猫基地温馨可爱,青城山风古韵蜿蜒,峨嵋索道凌空飞越,都江堰水拍岸惊歌,还有那临水畅饮的啤酒、三圣乡的农家美食、乐山江上的鱼宴,更不用说那皇城老妈的麻辣火锅、三顾园的八卦小菜、川剧的变脸、歌舞的《金沙》,古老而现代的成都,你的文化底蕴是如此地丰饶.

加拿大籍作家张翎是第一次来成都,她在《雁过藻溪》一书中,曾深情地回忆了藻溪这条故乡的河流,在成都她则感慨:“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是相通的,美丽的城市都有一条美丽的河流,这条河流我在成都也看见了等”美国的沈宁,出版过《百世门风》等知名小说,成都,是母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编织的一个梦,对成都的向往,与对母亲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少君则把成都的特质概括为两个字“巴适”.他说,现在许多人其实并不知道怎么生活,赚了钱也不知道怎么花,而成都人既会赚钱又会花钱.

中国不能没有成都,中国文学不能没有成都.如今,这座富饶又美丽的城市又成为海外华文学的一个驿站,成为游子归乡的再出发点.作为新一代的移民作家,他们渴望超越和依归,渴望反叛和认同,他们将在东西方文化的突破与融合中,谱写新时代的文学篇章.

作者陈瑞琳,女,美国华文评论家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