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告文学的

点赞:4125 浏览:145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文学界和理论界曾以赵瑜的《强国梦――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为话题,展开了一场“中国的体育文学向何处去”的讨论.随着当时的热点延续,反映体育报告文学的作品及评论也不断涌现.如,理由的《扬眉剑出鞘》、刘心武的《五一九长镜头》、鲁光的《中国姑娘》、赵瑜的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等这些作品当时不仅震动文坛,而且还拥有着大批的读者.曾经的80年代体育报告文学的辉煌,带给中国体育及文学的兴奋也是至今难忘的.

中国体育报告文学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回想当时体育文学的辉煌,再回想一下那些作家们曾抱有的理想,至今大多都已成梦想和泡影.为什么中国体育文学会出现如此的症状想来,以往的体育文学更多的是肤浅歌颂,从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来看都很单一浅显,有些体育文学的态度也不是很冷静,一切围绕着冠军、金牌.而人们已对冠军文学已到深恶痛绝的地步,因这样的文学掩盖了体育界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体育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创作进取、批判精神很不相称.作家们对体育及体育文学的理解应该更接近体育的本质,更接近奥林匹克的精神.

在80年代,当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之后开始复苏的时候,就“领衔”的文学样式来说,除了小说之外,就是“报告文学”.而报告文学中,体育报告文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领地.人们透过体育这个窗口,深切地感知到了体育的深层魅力,从此也开始从人性的角度窥探到体育背后的人生真谛.1985年,中国体育报告文学研究会成立,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加入其中.如理由、肖复兴、杨匡满、罗达成、李陀、王颖、叶文玲、陶家善、何慧娴、刘进元、李玲修、郭宝臣等等.之后,果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报告文学作品.全国体育报告文学的三次评选,就诞生了近百篇优秀的作品.更为欣喜的是,这些活动使很多专业的体育新闻工作者也加盟其中,如新华社的杨明、解放军报的孙晓青等.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体育报告文学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大批作家转了方向,不再关注这一领域.体育报告文学研究会也早已“名存实亡”,连纸报、刊物也很少发表体育报告文学的作品,包括体育的专业报纸都取消了副刊.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作家不愿再涉足体育领域的采访和写作体育给人的启示最多,给人的振奋也最大.从文学写作来说,它绝对是一个富矿.但想真正进入体育的深层直抵其灵魂之后,又会发现,那其中有一种无形的意识会把你的热情和创作很快地给摧残和消磨掉.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体育文学作品大多是“拼搏之歌”、“冠军文学”等空泛的体育报告文学,其人物形象干瘪乏味,没有深度.

回想80年代的体育报告文学的兴盛,有着客观存在的历史原因.作家肖复兴曾写过一篇《剑之歌》,讲述了奥运冠军栾菊杰的教练文国刚在“”前后的遭遇和苦难,在中国体育几乎不能生存的条件下,又如何保留了击剑这一项目的火种的故事.这样的角度和选题,在80年代是很鼓舞人心的,把它写成文学作品就是作家的一种创造.它当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但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作家再用当年的写作手法来振兴体育报告文学,显然是不合时宜.今后的体育报告文学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课题.


随着时代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已接受图像的形式来报道体育新闻.那么体育报告文学会消亡吗我认为体育文学永远不会消亡!但“走进人物和事件的灵魂,揭示事件的真相和本质”依旧是迫切需要的.比如像赵瑜的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这样的作品,只用图像和通讯的写作形式来写是永无可能.赵瑜写《马家军调查》时用大量的时间采访了各界人士,这标志着作家的眼光、功力和责任感.而当下一些年轻的记者和作家,不愿投入这样大的精力.体育文学最忌讳急功近利式的写作.

如何阻止体育文学走向滑坡现象

2006年,一些文学界的人士就有了相关的想法,能否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体育报告文学再来一次“振兴”.北京奥组委也有这样的想法,一些媒体和影视机构更认为这是一次“天赐良机”,认为第一步该做的应该组织作家先写出一批体育报告文学和小说来.有关部门在2007年年初率先请来一批作家和媒体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希望为本届北京奥运会“像当年那样创作出一批优秀体育报告文学”.

这一次奥组委的有意安排,让很多被邀请的作家领取到了任务,作家们立即开始行动,真正地到实地去采访并下了大工夫.当然,以文学的方式,可谓难上加难.体育文学写作的难度还包括题旨的酝酿.奥运的主题是明确的,是创作之圭臬,但文学要有文学的魂灵,纯文学更要有纯文学的品味,两者融合并非轻易.之后,《北京文学》杂志社受北京奥组委的委托,又请来一些作家开座谈会、参观奥运场馆等,并请每位作家“自拟选题,逐一落实.”北京奥组委相关部门,也为作家的采访尽可能地创造了条件.之后,《中国作家》杂志纪实版也组织了“中外华人看奥运”的征文活动.这着实让作家们兴奋起来,大家都期待着在21世纪体育报告文学再来一次“振兴”.

“体育报告文学要想再度兴起,必须有合适的契机.其实,我们有很多作家乃至体育界的工作人员、体育记者都是现成的体育报告文学查重复率.他们都在等待一个机会,现在,这个契机就在我们的面前.”周明所说的契机,指的就是北京奥运会.他说,奥运会不仅为体育健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报告文学作家们千年一遇的机会.“在我们这次‘我与奥运’的征文活动中,我就发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比如获得特别奖的《中国申奥亲历记》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其作者孙大光曾两次参与北京申奥的组织工作.他详细记录了中国两次申奥台前幕后的不少故事,相信大家都会有兴趣阅读.”他说,“这一次的征文活动仅仅是一个开端,真正的还没有到来,我知道很多作家都准备从奥运会中发掘题材进行写作.”

中国的体育也在嬗变中崛起,北京奥运会后自然会涌现出很多擅写文章的强者,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会产生一些好的体育文学作品.

注: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07-1386).

注释:

[1]朱子南,中国报告文学史,1995.

[2]王晖,赵瑜报告文学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赵瑜,兵败汉城,1988.

[4]章罗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2002.

[5]谢耕耘,从新兴文体到文学大国,2002.

[6]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

王晓山(1955- )男,河南信阳人,硕士,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系主任,从事体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