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学展望

点赞:5570 浏览:205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体育文学创作再度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本文通过文化的视角,以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力求为后奥运时代的体育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学;发展

前言

在上个世纪个九十年代至今,体育文学创作虽然乏善可陈,但其在一个更为宽阔的领域得到了发展,体育人物传记、体育散文、体育歌曲等方面作品较多,如杨明的《黑哨》、李响的《零距离》、李铁的自传《铁在烧》、雷达的《足球与人生感悟》、北京亚运会歌曲《亚洲雄风》、多哈亚运会战歌《同创梦想》等.其创作群体也日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体育记者、编辑、评论员及专职作家加入到体育作品的创作队伍中来,较为著名的有李承鹏、董路、杨杰、铁凝、高洪波、雷达等.他们的存在,为体育文学留下了生存发展的希望.

1.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得到加强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中国体育文学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国际奥委会历来重视文化与教育活动,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先生曾指出,“奥林匹克的第一要素是体育,第二要素是文化和教育.等奥运会决不是单纯的体育秀,如果忽视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奥运会将失去它的灵魂,奥林匹克运动不能一条腿长,另一条腿短,而是应当协调均衡发展.”[1]在此思想指引下,各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活动层出不穷,如2000年12月1日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发起了一项奥林匹克体育和文学竞赛活动等.国际奥委会的提倡将为体育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体育文学创作再度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为了配合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教育事业在群众范围内推广”的承诺,2001年10月1日,由中国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办、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与北京奥林文化艺术中心承办、大红鹰经贸公司协办的首届“大红鹰杯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与文学大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征文以奥林匹克精神或者是奥林匹克运动中体现的超越自我、公平竞争、在努力中获得快乐、尊重他人身心协调发展为主题.在2006年,一些文学界的人士提出能否借2008北京奥运会让体育报告文学再来一次“振兴”.有关部门在2007年年初率先请来一批作家和媒体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希望为本届北京奥运会“像当年那样创作出一批优秀体育报告文学”.而作家也以其在重大事件面前绝不缺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文字构筑人们心中的奥运.他们用文学作品赋予奥运更多的人文内涵,他们用多姿多彩的笔让读者的心灵为这一全球盛会而颤动.作为人类体育运动的峰会――奥运会,理应成为文学反映的重要对象.而与奥运相关的文学作品,几乎包含了文学的所有门类,这一切都为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小说方面,《八月狂想曲》是由北京作家协会规划和筹备、著名女作家徐坤历经四年艰辛创作的50多万字的作品,它是目前为止全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北京奥运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书中以一座虚构的奥运协办城市为背景,以场馆建设为主要线索,塑造了一代年轻的城市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的形象,其主要情节在尖锐的矛盾中展开,同时也没有回避人性的自私、软弱、贪欲,展现了人群中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价值差异.

诗歌方面呈现出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齐头并进的局面.《诗刊》杂志组织约30名诗人以历届奥运的举办及各界人物、事件为题材,共同撰写一部《奥运诗典》.全书共30个章节,从古代奥运和1896年的第1届到2008年的第29届奥运会,可称一部用诗歌写成的奥运史.诗人林莽、高洪波、叶延滨、梁平、车延高、杨克、郁葱等均在撰写之列.诗人商泽军创作的近3000行的长诗《奥运中国》,从古希腊奥运会写起,写到中国人对奥运的期盼、申奥的曲折历程、2008奥运会对于中国的意义等,讴歌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体育题材的电影也呈现井喷之势,这些洋溢着和梦想的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体育的力量,更有融汇在竞技中的历史的背影与人性的光辉.如获得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男演员等多项大奖的奥运题材电影《破冰》;带有纪录片色彩,主题宏大却细节丰富的北京奥运影片《加油,中国》和《筑梦2008》;从个体角度来反映奥运,影片在对体育精神的共同追求中凸现青春、爱情、梦想和人性的故事片《写写提的2008》、《旗鱼》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奥运会唤起了作家对体育文学的重新关注,并促使作家们从奥运文化中不断迸发出新的创作,“但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所言,我们仍期待着更好的体育文学作品问世.”[2]

2.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纪实性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时期体育文学中成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体育报告文学,或者/说是体育题材问题报告文学,而冷峻的反思的“问题报告文学”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是一个重要因素.赵瑜的体育文学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体现了作家无畏的精神及知识分子的良知,体现了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新时期体育题材报告文学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作家的笔触也将更广更深地关注那些在运动场上洒下无数汗水、却始终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将更加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探索、体验超越人类自我的拼搏精神,塑造出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北京奥运来临之际,为数众多的体育报告文学作品已经呈现给广大读者.由《新华月报》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奥运圣火境外传递纪实》、《我和你:北京奥运17天》则分别对奥运圣火传递经过和北京奥运会过程作了如实的全记录,堪称一份珍贵翔实的历史档案.原北京奥申委副秘书长张清在《青年作家》发表《中国两次申奥亲历记》,也是以自己的亲历亲为,叙述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和两次申奥的艰难曲折.《何振梁申奥日记》(人民出版社),以主持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申奥实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描写同一主题的还有黄克俭发表在《时代文学》的《中国申奥之旅大纪实》等.马寅的《我爱女排》(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讲述5年多来中国女排的光辉战绩和经历的坎坷挫折,张扬珍视荣誉、不屈不挠、拼搏奉献的女排精神.

3.体育文学载体的转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量影像、图片资料得到广泛应用,而/近年网络更是风靡一时,这无疑对传统的文学载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应时代的发展,新的文学载体,如多媒体、网络博客等将得到广泛应用.博客具有平民化、通俗化的特点,它开始消解传统的文学概念,使文学不再是文化人的专利.它多用口语,有时甚至是琐屑记事,不需要太多的修辞手法,不需考虑是否符合“真、善、美”的要求,真正是“想到哪写到哪”,这大大降低了“文学”的标准和门槛.博客文学体现了对主流意识的超越.主流意识要求作家创作的时候带着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总是寻求将个体融入到国家与社会中,选择能代表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精神的人和事,反映时代“主旋律”.博客的这种平民、通俗的特点对促进体育文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体育评论员如李承鹏、董路、金汕等纷纷开通个人博客,并发表了众多有深度、有力度的体育作品,以李承鹏为例,其博客开通至今,访问量已近1.6亿人次,这种传播是传统体育文学载体无法企及的.

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学展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结语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文学艺术的发展,体育与文学自古就有渊源,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行更是为体育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更加广阔的创作领域.要进一步扩大文学与体育的影响,真正传播好体育理念,宣传好体育精神,扩大体育的影响,仍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